防汛進行時丨暴雨山洪預警 山東全面布防

2020年08月06日08:56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防汛進行時丨暴雨山洪預警 山東全面布防

  暴雨山洪預警山東全面布防

  要求落實好監測預警、巡堤查險、工程調度、值班值守、避險撤離、搶險救援准備等措施

  8月5日夜晚,濟南小清河洪園閘管理站,工作人員在巡河,防汛排澇嚴陣以待。( 王世翔報道)

  記者8月5日從山東省氣象局獲悉,受副高邊緣暖濕氣流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預計5日夜間到7日白天,山東省自西向東將有一次強降水過程,並伴有雷電和局地7∼9級雷雨大風。全省平均降水量40∼70毫米,其中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濟南、泰安、淄博、濰坊、青島、煙台、威海有暴雨(50∼100毫米),部分地區大暴雨(100∼250毫米),局部特大暴雨(250毫米以上),最大1小時降雨量可達60∼80毫米﹔其他地區有中到大雨(20∼40毫米),部分地區暴雨(50∼100毫米)。為此,省氣象台於15時30分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同時,繼續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本次降雨涉及范圍廣,降雨強度大,部分地區短時強降雨發生概率大,極易引發洪澇災害和險情,根據《山東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省防指決定於8月5日17時發布防汛預警。省防指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迅速落實各項防范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預報暴雨區內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做好防范應對工作,認真落實好監測預警、巡堤查險、工程調度、值班值守、避險撤離、搶險救援准備等各項防范應急措施,果斷決斷提前轉移危險區域人員,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

  根據未來24小時天氣情況,省水利廳和省氣象局於17時聯合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預計8月5日20時至8月6日20時,濟南、泰安、淄博、濰坊等市局部地區可能發生山洪災害(藍色預警)。包括:平陰縣大部、長清區大部、歷城區大部、章丘區東部及南部、萊蕪區大部、鋼城區大部、肥城市北部、岱岳區北部、泰山區北部、新泰市北部、沂源縣西部、博山區西部、淄川區西部、青州市大部、臨朐縣北部、昌樂縣中北部。

  省水利廳緊急發布《關於做好強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立足最不利的情況,著眼最惡劣的天氣,做好最充分的准備,防范最極端的事件,全面、深入、細致地落實好各項防御措施。

  《通知》強調,要強化監測預報預警,密切監視雨情、水情和汛情發展變化,加強中小河流洪水防御,立即消除河道中各類阻礙行洪障礙物、施工圍堰應拆未拆等隱患,確保行洪暢通。要加強堤防巡查,對險工險段、穿堤建筑物、在建工程等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要專人盯守,加密巡查頻次,上足人員力量,提前預置物資隊伍,確保出現險情及時有效應對。要加強山洪災害防御,強化小型水庫安全度汛,對存在病險尤其是鑒定為三類壩未進行除險加固的水庫,務必逐庫落實安全度汛措施,降低水位甚至空庫運行。

  水利工程調度方面,要綜合考慮流域整體雨情、水情、工情,科學實施水工程聯合調度,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攔洪、削峰和錯峰作用。要提前做好河道內橡膠壩塌壩、攔河閘壩開啟等工作,按照從下游至上游的順序依次塌壩,避免人造洪峰。要嚴格執行水庫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嚴禁違規超汛限水位運行,對預報可能出現較大洪水的大中型水庫,要提前安排預泄,留足防洪庫容。要督促指導地方對蓄滯洪區撤退道路、交通工具、轉移地點等關鍵環節進行再核實、再確認,做好蓄滯洪區人員轉移安置准備,確保蓄滯洪區正常啟用。(方壘 付玉婷 葉文 吳建國)

  一線探訪

  風雲前哨第一站 泰山頂上觀風雲

  8月1日晚上9點半,我國第一個高山氣象站——位於泰山日觀峰的泰山國家基准氣候站,值班室外狂風暴雨。

  當晚值班的“90后”吳迪正緊張地盯著電腦屏幕,觀察自動觀測設備實時採集傳輸回來的數據。他說:“今年4月1日,站上實現全自動化數據採集,數據每分鐘上傳一次省氣象局。今晚雨勢不小,雷電交加,觀測場設備有可能會受損,我們要在第一時間搶修設備,確保數據及時上傳。所以,碰到極端天氣倒是不害怕,就是擔心損壞設備。”

  “現在條件已經改善很多了。”說這話的是59歲的高繼才,他剛和吳迪交接班。“我剛上山的時候,還沒有索道。一般是山上待23天,下山休7天。其實,隻休5天,另外兩天在爬山。”高繼才套著一件厚實的外套,雖是盛夏,但高山、暴雨降低了溫度。“以前都是人工觀測,下著雨打著雷,一樣往外沖。閃電直接就劈在身邊,雷聲響得震耳欲聾。說害怕嗎?也有點。但到了觀測時間,下刀子也要去。”

  高繼才笑著說,現在工作環境是不錯,但在位於海拔1545米泰山頂工作還是很辛苦。“首先就是潮濕,夏天濕氣更重,地上都是水,床鋪就沒干過。其次是孤獨,再發達的網絡也趕不上面對面聊天,吳迪上個月和女朋友領了結婚証就上山了。還有就是危險,在高山上觀測氣象,遇到大風大雨、打雷打閃,還是要小心。”他指著值班室南牆的一塊類似電表的裝置介紹,“這是防雷模塊,倘若雷打到咱值班室,它就會跳閘,保護室內所有機器。同時這台不間斷電源自動啟動,確保上傳數據的電腦正常運轉。”山上進出不便,站上還配備了充足的設備零件,機器如有故障,站上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搶修。

  雖然站上實現全自動化數據採集,但為保持觀測方法和觀測手段延續性、保持台站人工應急觀測能力,7月1日省氣象局下發通知,選定泰山、成山頭國家基准氣候站和長島國家氣候觀象台3個不可遷移台站作為長期保留人工觀測任務台站。泰山氣象站每天開展三次人工定時觀測。“早8點、下午2點和晚8點,要對能見度、天氣現象、雲狀等進行觀測。”吳迪和記者約好,第二天7點45分在觀測場一起收集氣象數據。

  當晚離開值班室,已是晚上10點。大風大雨大霧,泰山站似在仙境之中。來不及欣賞,記者匆匆跑向住處。

  8月2日早晨7點半,小雨飄落,大風吹折傘架,霧氣茫茫。吳迪已在觀測場等候,昨晚他守在值班室一夜沒睡。吳迪仔細檢測設備,並記錄下氣象數據,隨后將一桶雨水搬回值班室。“我們一會要進行酸雨檢測。”吳迪在“地面氣象人工觀測記錄簿”上填寫數據:“能見度:0.0,總/低雲量:10/10,雲狀:霧……”調試好酸雨檢測設備,吳迪先后用蒸餾水、雨水樣品仔細沖洗了三遍燒杯和儀器探頭。“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測出數據。”等待結果時,吳迪為記者播放了一部時長20分鐘的紀錄片《風雲前哨》。這是1978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歷時一年拍攝的作品,記錄了20世紀70年代泰山站氣象工作者的群體形象,也是從那時起,泰山站有了“風雲前哨第一站”之稱。

  “我們氣象站前身是泰山測候所,位於玉皇頂,於1932年開始觀測。1935年,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選址日觀峰。目前,已建成為集地面、酸雨、大氣成分、大氣電場等觀測,多普勒雷達、旅游氣象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高山氣象站。”國兆新是新中國成立后泰山氣象站的第十任站長,已在山上工作5年。他介紹,去年泰山雷達完成了第三次升級,大大提高了對華東、山東特別是泰安范圍內雷雨、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不僅為黃河、東平湖防汛發揮著重大作用,而且是華東地區汛期聯防的重要組成單位。“汛期來臨之前,我們進行了全面汛前自查,並對突發事件提前進行應急演練。在汛期,值班人員加強雷達數據實時監測,及時為景區有關部門決策提供更准確的服務信息,切實守好防汛救災第一道防線。”

  正說著,值班電話響起,泰山景區索道管理處工作人員詢問天氣情況,決定是否調整索道開放時間。(劉一穎 尹祥坤)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