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莫氏絨繡:繡出小康新生活

2020年07月29日11:22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6_編輯.jpg

一根針,一條線,一雙手,技由心生,靈巧飛動。在一塊莫家專用的麻布上,姐妹們手中的繡針,上下穿行,一幅精美的絨繡藝術作品就繡出來了。

姐妹們嫻熟的絨繡技藝,都是跟著臨沭縣玉山鎮李庄村婦女莫宗榮學來的。莫宗榮今年46歲,看起來精明干練,干起活來干淨麻利。她是莫氏絨繡第五代傳承人。

傳承:亮出傳家寶

絨繡又叫“絨線繡”,是一種在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

8_編輯.jpg

據文獻記載,絨繡起源於歐洲,1840年傳入我國。莫氏絨繡,是由莫式家族傳承下來的絨繡手工藝。

“這可是俺家的‘傳家寶’喲!”莫宗榮介紹說,莫氏絨繡在百年傳承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創新,與蘇繡、粵繡、湘繡、蜀繡等中國優秀刺繡藝術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絨繡藝術風格。2016年,莫氏絨繡被列入山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揚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幫助鄉親們脫貧奔小康,莫宗榮亮出自家的“傳家寶”,辦起了臨沭宗榮手工藝品有限公司。

創新:推出新技藝

隨著時代的變遷,掌握絨繡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為了使莫氏絨繡藝術傳承不衰,莫宗榮注冊了莫氏絨繡和藝家絨繡兩大品牌,長年舉辦培訓班,向姐妹們傳授絨繡針法。慢慢地,喜歡絨繡的人,越來越多。

9_編輯.jpg

莫宗榮在傳承莫氏絨繡的同時,既遵循傳統技藝,又不斷進行創新。以往,絨繡大都用平針、豎針、跳針、頂針四種針法。莫宗榮不滿足已有的絨繡技藝,經過反復琢磨,又摸索出了幾十種針法,把作品繡得更加逼真。

繡人物肖像,掌握毛線的亮感、材質是關鍵。人的臉部,有暗部和亮部。為使臉部亮暗分明、適度,她從上千種顏色的羊毛彩線中,挑出上百種來,再經過反復比較,讓該亮的亮起來,讓該暗的暗下去。特別是繡人物的眼睛,更是格外細心。她仔細觀察,反復調試,直到把人的眼神繡出來。

不懈努力,不懈追求,莫氏絨繡逐漸形成了欣賞與實用兩大類產品,並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姐妹們把人物肖像、歷史傳說都繡到了繡布上,產品備受市場青睞。現在,莫氏絨繡已漂洋過海,銷往美國、日本、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50多萬件。

發展:拓出小康路

莫氏絨繡投資少,見效快,市場需求量大,發展前景廣闊。其技術易懂易學,不受年齡、文化程度限制,幾乎人人都能干,是實現農村增收致富的好項目。

5_編輯.jpg

看准了這一點,莫宗榮決定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她以臨沭宗榮手工藝品有限公司為依托,建立了省級殘疾人就業扶貧基地、省級巾幗居家創業就業脫貧行動“大姐工坊”、省級殘疾人文化從業就業示范基地,採取“公司+電商+農戶”的形式,吸引帶動周邊4000余名婦女、殘疾人和貧困群眾加入到絨繡加工生產中來,形成了以宗榮手工藝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產、供、銷產業鏈。村民們不離鄉、不離土,實現技能就業和居家就業,走上了脫貧奔小康之路。隨著從業人數的不斷增加,絨繡已經成為玉山鎮廣大村民增收致富的熱門產業。絨繡產業的發展,讓農村婦女實現了自身價值,體現出女性的創造力。令人驚嘆的是,從業人員中竟然有了男性的身影,他們做起針線活,“須眉不遜巾幗”,加工的產品同樣精美。同時,絨繡業的形成,還推動了絨繡文化的傳承。

絨繡改變了玉山鎮村民的生活方式,炫亮了巧手致富的群體風採,繡出了自強自立自信和自豪,繡出了農家小康新生活。眾多姐妹們說:“過去,干完家務沒事干,就家長裡短拉閑呱,白白浪費了時間。如今,家務一干完,就聚在一起干繡活,輕輕鬆鬆掙大錢!”(孫銳 武宜霞 李國棟)

(責編:宋歌、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