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濟南7月27日電(劉祺)菏澤東明縣長興集鄉,有著5.8萬畝耕地面積,大部分位於黃河西岸。多年來,這裡的村民們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守著黃河澆不上地。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加上種種歷史原因,一直未能接通灌溉電源,隻能靠人工或者柴油機提水,澆水問題成為制約攤區農業發展的瓶頸,萬畝農田擺在那裡,農民的收入卻微乎其微。
“這裡地多,耕地面積也很寬廣,特別適合連片耕種,但是由於澆水比較困難,作物收成也不好,導致價格也很便宜,一畝地現在也就一兩百塊錢,很少有人會來租種。”7月25日,楊庄村黨支部書記趙東方告訴記者,農民自己也覺得靠著它賺不到多少錢,很多地就都荒廢了。
電力工人在現場勘查。(攝影:柳波)
“守著黃河沿,灌溉卻靠天”,了解到這一情況后,2018年初,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深入調研,現場勘查,決定投資1070萬元,架設超過15公裡的10千伏跨黃線路,以徹底解決黃河西岸灘區農業和農村生產用電問題。
“這項工程的社會效益遠大於經濟效益,它結束了黃河西岸農田無電灌溉的歷史,使當地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大大提升了灘區群眾的幸福感。”東明縣供電公司總經理劉連海表示,助力黃河灘區脫貧致富,是我們的職責和榮耀,我們將不斷提升供電能力,滿足灘區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的用電需要。
10千伏的“潤農線”正式通電。(攝影:柳波)
2018年底,這條被命名為“潤農線”的10千伏線路正式通電,解決了黃河西岸灘區農業和農村生產用電問題。
解決了灌溉問題,萬畝薄地變良田。種糧大戶趙慶雨在楊庄村迅速以每畝1000多塊的價格承包了600畝農田種植小麥跟玉米,在他看來,隻要能澆上水,旱澇保收。由於澆水方便,加上機械化種植、精細化管理,一年下來趙慶雨的收入達到了三四十萬元。
“以前沒有電,澆水太不方便,對在這裡包不包地也非常猶豫,但現在就沒有這個顧慮了,推上電閘,水就來了,澆水特別方便。”趙慶雨臉上洋溢著笑容,“現在的話,畝產能達到1000斤以上,最高能達到1500斤,灌溉成本也降低了近一半。”
農忙時節,趙慶雨就從楊庄村及周邊雇上五六十個人幫忙,其中多數是貧困人口。一年下來,每人能拿到兩三千元的收入,既幫助了種植,也增加了貧困人口的收入。
黃河攤區的村民生活越來越好。(攝影:柳波)
自從“潤農線”架通以后,不少村民還種起了瓜果蔬菜,甚至建起了蔬菜大棚。來自河南的喬增正還來黃河邊包了170畝水窪地,養起了黃河鯉魚、澳洲龍蝦、泥鰍等水產品。
“我是去年10月份來這裡承包的地,現在是三個池子,四五天就要從黃河裡打一次水,差不多連打兩天兩夜。是供電公司給我拉了一條專線,沒有電我這邊的魚肯定運營不了。”喬增正表示,目前效益不錯,我准備秋天再承包400畝地,擴大養殖規模。
如今,黃河攤區的村民收入有了顯著增加,錢包也漸漸鼓了起來,致富路也更加寬廣。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