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花、種瓜、畫畫……看產業振興下山東農民的新工作

2020年07月16日08:55  來源:大眾網
 
原標題:養花、種瓜、畫畫……看產業振興下山東農民的新工作

  一說起農民,總會聯想起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耕種的情景。隨著鄉村產業的振興發展,在山東,農民們的工作正變得愈發多樣化,有的開民宿、有的養花、有的種瓜、有的畫油畫、有的寫毛筆字……即便是仍舊從事農業耕種的農民,手裡的高科技工具和技術也越來越多,工作環境與以往相比大大改善。

  種地種出新花樣:這裡的大棚既能發電又能種菜

  “現在我們村的水稻通過了QS認証和有機認証,之前大米每斤賣2.5元左右,現在能賣到3元。我有50畝水稻田,現在光賣大米就能有12萬左右的收入,之前賣未脫殼的稻子隻能賣7萬塊錢。”在東營市墾利區墾利街道七村,農民孫金寶告訴記者。

  七村在黃河岸邊、城區近郊、油田腹地,種植水稻的環境優越。在很多村庄將水稻改種別的經濟作物時,七村反其道而行,在水稻的改良創新上下功夫。他們成立了“生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后投入資金167萬元,申請注冊了“入海口”牌有機富硒香米,通過了有機認証、QS認証,形成了物資、插秧、管理、收割、加工、銷售“六統一”生產模式,實現了機械化、標准化、規模化的高效生態種植。

  短短幾年時間,村民人均收入從11000元增加到15670元,村集體收入從5萬元增加到20余萬元,合作社的社員隊伍已覆蓋全村村民。

  (威海市臨港區汪疃鎮的上善堂光伏農業觀光產業園)

  七村在水稻的改良創新上下功夫,生產出高質量水稻讓農民增收﹔而在威海市臨港區汪疃鎮,上善堂光伏農業觀光產業園則通過既能發電又能種菜的光伏大棚,創新了農民傳統耕作的方式。

  目前,上善堂光伏農業觀光產業園的農業光伏項目佔地1700畝,棚內種植面積1020畝,全鋼結構的高效農業大棚有131個。棚頂的太陽能薄膜電池板將太陽輻射分為植物需要的光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光能,同時滿足植物生長和光電轉換的需要。此外,大棚還能實現水肥全自動灌溉。

  因地制宜搞發展:養花種瓜果打出鄉村特色產業品牌

  振興鄉村產業,要根據各村的特色,選出最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東營市利津縣陳庄鎮臨河村位於黃河灘區,沙粘相間,有機質含量高,礦物質含量大,適宜瓜果種植。當地依靠優勢,大力發展瓜果種植,通過嫁接培育,把普通甜瓜培育成了集香、甜、脆於一體,肉厚、種少、皮薄的優質瓜果“臨合蜜”,成為遠近聞名的“甜瓜之鄉”。產品不僅成功打入山東各大超市,還遠銷天津等10余個城市,深受消費者喜愛。

  (東營市利津縣陳庄鎮臨河村種植的“臨合蜜”遠近聞名) 

  而在沂蒙山腹地的沂南縣馬泉休閑園,曾經“野狼出沒”的荒山經過多年整治,成為了一年四季“花果飄香”的農業綜合體。依托山裡的好土壤和山泉水,園區裡的10萬多株、12000多畝櫻桃每到春夏時節,一片火紅。這裡的櫻桃有十幾個品種,年產量100萬斤,產值3000多萬,當地農民都靠櫻桃增收。

  有村子種瓜果,也有村子在養花中發家致富。在濰坊臨朐九山宋香園景區的薰衣草小鎮,有著世界單片種植面積最大的薰衣草花海。目前,宋香園已經掌握了薰衣草育種育苗,精油、純露提取,衍生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的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其中精油、純露提取技術已申請獲得國家專利。

  依托人文環境興產業:苦禪故裡的農民藝術家要讓扇面走向世界

  在山東,除了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發展,有的鄉村還依托人文環境優勢,打造特色產業。

  山東高唐縣三十裡鋪鎮李奇村,因走出了中國近代大寫意花鳥畫宗師、美術教育家李苦禪先生而聞名。在苦禪故裡,能寫善畫的農民有很多。在過去,他們僅僅把寫寫畫畫當做閑暇時的愛好。而如今,李奇村將書畫藝術做成一個文化產業,當地的農民也開始把愛好發展成了工作。

  “作為苦禪大師的家鄉人,我們在堅守書畫藝術傳承上,緊跟新時代鄉村振興步伐,做大做巧文化產業。我們現在把扇面文化作為李奇村的藝術主打,讓小小的扇面作品走遍中國,走向世界。”李奇村村民張玉明說。

  (在苦禪故裡,能寫善畫的農民有很多) 

  良好的人文環境,引來了不少企業的注意。高唐縣三十裡鋪鎮李奇村第一書記田帥介紹說:“現在已經有涉及農副產品、文化傳媒等9家公司入駐李奇村,以書畫藝術為支撐,走建設與運營並重的路子,以‘1+N’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流量變現’,李奇村在鄉村振興探索與發展上越走越堅定。”

  與李奇村類似,濰坊的蔡家溝村也與藝術結緣。幾年前,蔡家溝村還是一個無集體資產、無經濟來源、無年輕勞動力的“三無”貧困落后村。2017年,藝術家張破等人以“藝術植入鄉村”形成蔡家溝藝術試驗場,加上政府的支持和社會資本的加入,蔡家溝村逐漸蛻變為遠近聞名的藝術村。

  (蔡家溝存的老人們正在畫畫) 

  網紅動畫涂鴉,藝術體春聯,色彩斑斕的石頭牆,五彩繽紛的牆壁畫,充滿藝術氣息的酒館、文藝氣息的咖啡館,各式各樣的藝術裝置……朴素的鄉土氣息與時尚的藝術元素在蔡家溝藝術試驗場完美融合。

  僅去年一年,蔡家溝就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藝術試驗場為村子帶來的“化學變化”,遠比牆壁上的繪畫精彩的多。75歲老人王茂桂經常因為畫畫入迷耽誤做飯﹔73歲的張則英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在個人工作室裡繪畫創作。豐富的就業形式,漸漸鼓起的腰包,讓蔡家溝人打心底裡美出了花。(梁雯)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