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多地暴雨,做好災害的次生輿情引導

2020年07月15日14:42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南方多地暴雨,做好災害的次生輿情引導

  6月以來,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湖北、廣西、湖南、重慶、江西等地發生洪澇災害,各方嚴陣以待,全力以赴搶險救災,引起輿論熱議。互聯網關於“南方暴雨”討論量顯著上升,微博中#關注南方暴雨##湖北暴雨#微話題閱讀量突破11億次,微信相關文章1萬余篇。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我國已建立起一整套自然災害危機管理體系與災情信息發布機制,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相比以往夏季的南方暴雨,這一次面對洪災,網絡輿論場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第一,網絡輿論場呈現“慢熱”,話題由區域性向全民性升溫。進入6月以來,全國多地雨勢猛烈,中央氣象台連續27天發布預警,針對此輪降雨范圍廣、時間長、雨量大的特點,提醒各地需加強防范次生災害。6月初,除了暴雨災害集中地域的網民熱議外,在國內其他地區尚未引發強烈關注,話題局限於部分地區。隨著南方災情日益嚴重、范圍擴大,特別是大量暴雨洪災短視頻傳播開來,開始刺激網絡輿論升溫,成為全國輿論焦點。整體來看,6月,網絡輿論場對於這次暴雨災害的關注呈現兩波高峰,第一波輿論高峰是在6月10日前后,人民日報微信推送的《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和微信公眾號“俠客島”推送的《這場南方暴雨,到底有多大?》,引發較多網民轉發。第二波是在6月下旬,據大致統計,6月20日至6月28日,閱讀量超過10萬次的微信文章有19篇,持續的暴雨災害引起網民關心,《南方暴雨,比你想象得更嚴重》《比疫情反復更揪心的,是眼下的南方11省》等文章傳播較廣。

  第二,媒體報道和網民認知存在較大的偏差。近日,多篇質疑國內媒體報道暴雨災情不足的自媒體文章刷爆“朋友圈”,引起各界注意。例如《今年的洪水靜悄悄》一文認為,相比於洪災的凶猛,國內各大門戶網站的報道則顯得較為平靜,就在洪水的消息已經刷屏了“朋友圈”和抖音等平台的時候,各大門戶網站並沒有跟進報道。也有一些網民認為,今年媒體的輿論有所跑偏,過於關注全球疫情態勢,導致對國內話題的聚焦失准。微博也有不少網民發帖質疑“南方暴雨都成洪災了,就沒人關注下嗎”。筆者認為,相比於2019年汛期期間各大媒體早早介入、鋪天蓋地地報道災情,今年媒體報道頻次和力度方面相對減弱,特別在6月上旬,除了主流媒體發布的防汛提示,汛期信息傳播主要還是當地媒體,全國性門戶網站參與度有所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媒體發揮災情預警功能。

  第三,暖新聞敘事更具感染力吸引力。主流媒體與政務新媒體在及時播放汛情信息的同時,經常會凸顯抗洪救災過程中涌現的正能量案例。適量報道暖新聞,有助於提升社會“溫度”,對抗洪救災具有凝聚人心的重大意義。近日,#消防員洪水中用臉盆救出嬰兒##外賣員暴雨送餐被困路人伸手拉回##被救女童消防員懷裡綻放笑容#等微話題熱度較高。另外,湖北宜昌夷陵區交警黃炳水、屈澍砸車窗救人的視頻被@央視新聞、@中國之聲、@中國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這些故事本身講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以平民視角講述抗洪救災奉獻敬業精神,比宏大敘事更具有良性傳播效應。

  第四,負面輿情有所減弱,輿論引導仍需加速。洪災面前,一方面是網民自發拍攝視頻,善意提醒親友注意安全﹔另一方面謠言乘虛而入,渾水摸魚。例如這幾天,網上流傳著一條“洪水中的擺拍”圖文傳言,圖片中,齊腰的洪水淹沒街道,一男子僅露出腦袋拍攝救災人群。與此圖片一同發布的文字極具“帶節奏”的意味:“洪水中的擺拍,也是醉了,也是服了”。經查証,網傳“洪水中的擺拍”圖文消息實屬謠言,是使用舊圖進行造謠抹黑。隨著長江流域雨季的來臨,網傳三峽大壩扭曲變形的謠言也再次出現但被不斷辟謠。針對嘈雜的輿論場,政務新媒體及時就熱點進行回應,有效化解著公眾焦慮。整體來看,今年汛期的輿情次生災害同比2019年顯著下降,也彰顯出有關部門在災情輿論引導方面的進步。但眾聲熱議之下,災情往往因其突然性、緊張性、不確定性,以及信息傳播過程的渲染夸張,時常帶來諸多負面輿情,輿論引導仍需加強。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特約輿情分析師 盧永春 據《網絡輿情》 2020年7月2日)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