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在宅科村附近的玉符河,臥虎山水庫流出的清水沿河道傾瀉而下,在攔水壩處形成道道瀑布。新時報首席記者王鋒 攝
黃河自唐古拉山口的那一滴冰川之水開始,納百川之流,無聲無息,幾易其道,緩緩低調流淌歷經8個省份后,來到濟南,最終再由東營市墾利區匯入渤海。它如一條黃色絲帶,輕輕纏繞在泉城脖頸之上。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是養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濟南,它的作用更為彰顯。
濟南雖有“泉城”之稱,但依舊沒有逃過水資源短缺的命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290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先天缺水”讓濟南珍視並較早開始使用黃河水,如今,它在城市水資源利用中的地位已經無可撼動:農業灌溉離不開它,城市供水中“挑大梁”,與泉水休戚與共……
農業灌溉離不了它改變鹽鹼地孕育“黃河大米”
提起黃河,濟南人都不會陌生。擰開水龍頭流出的便是淨化之后的黃河水、飯桌上時常會飄著黃河大米的香氣、節假日約上家人好友到黃河邊散心游玩……也許,現在大家對黃河的印象大多是親切的。
但當時間回溯至半個世紀之前,黃河既像是天塹,又像是一頭未被馴化的猛獸,在人們心裡籠罩著一層恐怖的陰影。發生特大洪水時,大水沖垮房屋,淹沒農田;斷流沿黃地區糧食減產、吃水困難,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據統計,1949年、1958年、1976年和1982年,濟南都經歷過黃河大洪水,自1979年黃河第一次出現天然斷流,往后直至20世紀末,黃河山東段斷流過80多次,20世紀90年代更是幾乎年年斷流。
“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這樣叮囑道。1958年,毛主席到濟南視察北園人民公社的時候說,可以嘗試引黃灌溉,種大米。從此便有了聞名遐邇的黃河大米。
虹吸管設備是解決土地鹽鹼化的關鍵工具。上世紀60年代,濟南黃河河務局原總工程師李明曾主持設計施工了黃河濟南段的三處倒虹吸管。他介紹,虹吸管設備利用臨河、背河水位差進行引水,改造了背河的鹽鹼低窪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那時我們沒想到第一年就試種成功了,而且收成可觀,種植面積逐漸擴大。”濟陽區濟陽街道高樓村村民張茂文說。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濟南全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已發展到2萬余畝,水稻產業已成為濟南一項農業特色標志性產業。此外,隨著引黃灌溉工程由無到有、更迭換代,沿黃絕大多數耕地成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目前濟南共有引黃灌區12處,最大的灌區是邢家渡灌區,每年到了農溉的時候,邢家渡引黃閘便開閘放水,滾滾黃河水淌入天橋、濟陽、商河的農田裡,滋潤著近百萬畝的玉米、小麥、棉花等作物茁壯成長,與非灌區相比,灌區糧食畝產量可增加65公斤左右。
城市供水中“挑大梁”日常供應佔八成
濟南第一座水廠——趵突泉水廠建成於1936年底,在沒有自來水廠之前,濟南市民用水需從井內打水取用地下水。趵突泉水廠建成后,以趵突泉為水源地,每日向城關和商埠區供水2.2萬噸。到了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單位、居民與農業生產形成鑿井高峰,影響了泉水的持續噴涌。
上世紀90年代,濟南開始建設黃河水廠。1999年庫容量4600萬立方米的鵲山水庫建成,一年之后該水庫正式向黃河二水廠供水;而就在同一年,庫容量為4850萬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庫也建成了,2001年與之配套的玉清水廠開始向市區供水。
濟南黃河河務局原總工程師李明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之前沿黃生活的濟南市民就一直飲用黃河水。“當時老百姓除了利用黃河滲水挖井吃水外,靠近黃河的市民都是挑黃河水吃,濼口鎮上還有人專門用挑來的黃河水燒開了賣,因為黃河水甘甜,買水的人很多,生意很好。”
現在黃河水變成了濟南供水的主力軍。黃河水由岱王廟和北店子兩座提水閘進入到玉清湖水庫和鵲山水庫后,經過沉澱、過濾、殺菌等處理,輸送至市政管網。“有了玉清湖和鵲山兩大引黃水庫后,濟南的供水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應量比例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2: 8轉換成8:2。”濟南市城鄉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而就每天而言,約引黃80萬噸,共同支撐濟南80%的城市用水需求。
在走進千家萬戶后,黃河水還不斷向市區以外的區縣延伸。2016年,邢家渡灌區為商河境內的豐源湖水庫和清源湖水庫蓄水,讓商河全縣全部飲用黃河水。2018年5月底,濟陽區供水水源由溝楊水源地逐步轉換到稍門水庫水源地供水。該水源地由葛店引黃閘引水,改變了濟陽長期飲用地下水的歷史。
當前,還有一座引黃調蓄水庫白雲水庫在建,根據此前規劃顯示,白雲水庫建成后,以黃河水和白雲湖的當地地表水為水源,年引黃河水共計5976萬立方米。水源可進入濟南市二環東路以東、章丘邊界以西、黃河-濟廣高速G35以南、南部山區(旅游路)以北的部分城市居民家中。
與泉水密不可分滲漏帶補源實現地下“牽手”
黃河和泉水是濟南城區分布的兩大水系,它們雖一個是“地上河”,一個是從地下冒出,但它們從來都是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有資料記載,1964年趵突泉曾到達過歷史最高水位33.01米,正常年份下,趵突泉一處泉水的最大年噴涌量就有5913萬立方米,幾乎能填滿一整個臥虎山水庫。
當1972年黃河首次出現斷流后,一直到2003年,趵突泉每年都會出現季節性停噴。30余年間,趵突泉共斷流過26次,最長斷流期長達2年半之久。而如今黃河20年沒有斷流,泉水也即將迎來復涌以來的第17個“周年慶”。
影響泉水噴涌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降水,二是地下水開採。為了讓趵突泉早日“活”過來,濟南市實行“採外補內”保泉,停採市區的地下水。到了上世紀90年代,實施引黃和“封井”保泉,這一次讓趵突泉重新噴涌了起來,也讓同屬於濟南的兩大水系——黃河與泉水從此密不可分。
從那以后,濟南對利用黃河水的探索從未停止。2013年田山灌區和濟平干渠連通。平陰田山灌區是濟南引黃的第一站,連通后,田山的黃河水可以直接經過濟平干渠,調引至玉清湖水庫。不僅如此,田山灌區沉澱的黃河水還可以一路向北向東前行,經過賈庄分水閘通過玉符河臥虎山調水工程進入玉符河到達臥虎山水庫,進行回灌補源;經過濟西濕地通過分水口進入景區,為景區提供水源;再向前,可以通過節制閘進入小清河進行生態補水;最后還可進入東湖水庫。
2015年11月17日,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全線運行,長清、文山、龍門三座加壓泵站啟動,從平陰來的黃河水通過濟平干渠逆勢而上,經29.6公裡管道抬升178米后,涌入臥虎山水庫。此后,每當泉水水位走低,水庫便會適時向下放水,黃河水通過玉符河滲漏帶進行補源。此外,2008年8月濟南東聯供水工程鵲山水庫-濟鋼段正式通水,黃河水開始送往東部大型工業企業,置換出更多的地下水。山東地礦局801隊保泉專家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趵突泉能夠連續噴涌,黃河水功不可沒。
融入大水網未來有望進入雪野湖
泉水是濟南的寶貴財富,但濟南仍然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城市,以黃河水為代表的客水顯得彌足珍貴。今年濟南“兩會”期間,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局長李季孝透露,濟南市將完善多源互補、豐枯調劑的現代化水網體系。
前期,濟南已經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共用,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孟家水庫等五庫進行了連通,使水既能蓄天上水,也能引黃河水。不過由於錦繡川水庫地勢比臥虎山水庫高,還隻能“看天吃飯”。根據官方公告,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兩庫連通”工程擬於今年10月開工,以改變這一現狀。
同時,東部依然比較缺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今年已經啟動了東部“四庫連通”,將東湖水庫、白雲水庫、杜張水庫、狼貓山水庫聯合起來,向兩座東部水廠提供原水,對七條河道進行生態補水,來解決中央商務區、臨空經濟區等城市東部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用水問題。
這兩大工程離不開黃河水,“兩庫連通”工程以調入臥虎山水庫的黃河水、長江水為水源,通過已建成的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工程、賈庄分水閘至臥虎山水庫輸水工程、五庫連通工程、五庫連通延伸工程等工程,新建加壓泵站、輸水管線,增加錦繡川水庫的供水量。東部四庫中東湖水庫的一部分水源來自於從濟平干渠引來的黃河水,在建的白雲湖水庫也將以黃河水作為水源之一。此外,濟南正在研究把雪野湖與黃河用水連接起來,用以解決萊蕪的缺水問題,隨后再把雪野湖的水調到濟南的東部山區、南部山區,從而形成一種“雙向利用”。
一系列工程的實施將統籌當地地表水、地下水、黃河水、長江水、非常規水配置,提升水源供給和防汛抗旱能力,保障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濟南的“后五庫連通”時代的大水網也在此基礎上慢慢鋪就。 (楊璐)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