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藍村鎮創新“1165”社會治理模式,奏響鄉村振興和諧曲

2020年07月10日19:37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探訪基層之治”開欄語:

鄉村治則百姓安,鄉村穩則國家穩。

鄉村善治是國家治理的“壓艙石”,也是為鄉村振興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治理取得重大新進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社會治理新思想,大力度推進社會治理新實踐,多方面開拓社會治理新境界。

民生問題無小事,社會治理無易事。

在山東省青島市,破解民生難題和社會治理攻堅戰,正在各個領域展開。人民網記者將深入基層,陸續尋訪民生“頑疾”如何因症施治、社會治理“痛點”如何破題的基層之治。

王演庄志願者在巡邏

人民網青島7月10日電(孫林)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102平方公裡的沃土,養育著10.3萬勤勞、勇敢、開拓奮進的人民,2000余家企業在這裡集聚成長,“全國鄉村振興發展先進鄉鎮”、“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省級跨境電商小鎮”、“青島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是她的金色名片。

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難題,考驗著管理者的基層社會治理水平。而在藍村鎮,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秩序穩居即墨區前列。

究其原因,正在探索推行的“1165”社會治理模式功不可沒。

在這裡,群眾們有一個新的共識:有事找網格員、找政法員、找志願者、打熱線電話。“黨委”、“政府”變成了身邊一個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個貼心窩子的“自己人”。

黨委政府的執政理念在變,老百姓的精神風貌也在變。藍村鎮巧用“1165”金鑰匙,把准“脈搏”,讓群眾自治組織蓬勃生長,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群眾自治良性互動逐步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大合唱”越來越響亮。

助殘幫困的志願者到村民家裡幫忙收拾家務

從管理到治理,他山之石雕琢“藍村之玉”

2019年,青島首次將深圳作為對標追趕的目標城市,全面掀起“學深圳、趕深圳”的熱潮,並選拔年輕干部分批赴深圳體悟實訓。作為第二批赴深干部中的一員,藍村鎮黨委副書記於宗志在去年8月28日踏上了鵬城之旅。

專業化、市場化、法治化氛圍濃厚的深圳,帶給於宗志深深的思想沖擊。深圳是大學堂,青島才是主戰場。百天的深圳洗禮過后,於宗志決心將所學所思運用到工作實踐之中。

結合藍村鎮發展現狀,經過與鎮黨委班子共同研討之后,他們認識到,正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的社會治理命題,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一字之差,卻蘊含大義。以后的藍村鎮社會治理,不應是政府包干、執篙撐船的模式,而應開啟黨委政府“掌舵”主導、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於是,“1165”應運而生。

朗朗上口的名字,便捷有效的模式。它是以黨建為引領,打造1支鎮、社區、村居三級政法員組成社會治理骨干隊伍,搭建1個智慧化管理平台,統籌全鎮網格員、治安員、調解員、社區法律顧問、志願者及其他社會力量(環衛工人、小區物業、保安人員、快遞外賣職員、門店工商業戶)等6支隊伍,發揮5大治理效能精准治理,實現“融合資源惠民生、聯防聯控護平安”的治理目標。

黨建引領“藥效”大,有事就找政法員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藍村鎮王演庄社區服務中心,接待室裡坐著幾位前來“說理”的村民。凡是來到這裡的村民,多是遇到棘手難題不能化解,情緒難免激動。身為一名擁有豐富經驗的法律工作者,政法員於錫中一邊詳細地做著筆錄,一邊不停地分析思考,很快抓住了矛盾的突破口。他本著既尊重實事又互諒互讓的原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勸解調停,最終雙方微笑和解。

“幾乎每天都有村民來,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三四撥兒。” 於錫中告訴記者,接待來訪村民時,有的可以當場調解成功,而有的則需要花費大量精力,進行梳理案件、開會研判、入戶走訪、實地勘測等一系列工作。

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就是要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形成到基層一線解決問題的導向,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目前,像於錫中一樣專業懂法的“和事佬”,全鎮共有8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社區“政法員”。

藍村鎮在全國創新性的將政法員隊伍延伸到最基層,由責任心強、有基層工作經驗、熟悉法律法規的人員擔任社區政法員,並兼任社區黨委副書記,協助社區黨委書記開展案件調處、信訪維穩、平安建設等工作﹔村居政法員由村黨支部副書記或黨支部委員擔任,協助村居黨支部書記做好村居社會治理,實現政法員隊伍的法治化、專業化。

同時配套建立了督查考核制度、網格化管理制度、工作例會制度、調研走訪制度,推動政法員職責落到實處,為做好社會治理工作奠定基礎。

隨著藍村鎮創新推行“1165”工作機制的深入實施,社會治理成效日漸顯現,微信工作群頻頻出現社區和村庄政法員發來的成功調解矛盾糾紛案件的“捷報”,“1165”工作機制運行60多天來,先后化解矛盾糾紛案件50起。

“有事就找政法員”已成為當地百姓的共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正逐漸在藍村變為現實。

韋先生(左)給王演庄社區政法員贈送錦旗

智慧平台會“說話”,“指尖”辦理連民心

“沒想到8年未解的案子,社區給辦成了!”雙手捧錦旗,韋先生感激不已。

韋先生在藍村鎮從事建筑工程勞務工作,8年前,因經濟糾紛,其公司所屬100余人的200多萬勞務工資,合作方一直未能結算,這像一塊大石頭深深地壓在他的心頭。

“1165”機制建立后,鎮黨委和王演庄社區黨委主動聯系到他,社區政法員為其撰寫法律材料,並依托互聯網庭審訴訟服務工作站,主持網上立案、庭審。二十多天后,韋先生終於盼來了“遲到的正義”。在即墨區人民法院的協助下,成功進行了調解。

這是疫情期間,即墨區首例通過互聯網審判的案件,也是藍村鎮“民生e站”智慧治理的生動案例。

社會治理如何實現快速反應、及時處置?藍村鎮堅持平台思維,探索“智慧+”管理模式,依托原有的直通聯辦信息處置平台,創建了鎮、社區兩級智慧化社會治理平台。

管理平台統一設置“民生e站”形象標識,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整合“1165”民生熱線(88501165)、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直通聯辦、村居網格、手機APP等信息渠道,融合綜治、信訪、司法、群工、城管、公安視頻、民生訴求、法律服務等服務功能,實現社會治理全面覆蓋、聯通共享。

群眾通過“1165”民生熱線、政府公眾號等信息渠道,可將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以圖片、文字、語音、視頻等方式反映和上傳,“民生e站”將及時收集並第一時間通知相關人員前往處置,保証了信息收集和處置及時高效。

鎮、社區兩級“民生e站”協調聯動,“小事”由社區平台及時辦理,“大事”由鎮平台調度處置,鎮政法組織跟蹤督查,事件處置情況通過“民生e站”平台及時反饋,保障了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

“民生e站”貼近群眾、節約成本,可嫁接很多服務管理功能。例如網信驛站功能和互聯網訴訟服務功能。在八個社區黨委設立了“網信驛站”,通過掃碼或政法員代辦,讓有信訪訴求的群眾通過網信反映,減少了走訪數量,維護了社會穩定。區人民法院借助這一平台,在藍村鎮各社區“民生e站”挂牌設立了“互聯網訴訟服務工作站”,將法律服務下沉到社區,在群眾“家門口”做好訴訟辦理、訴前調解、審理判決、判決書送達等法律服務工作。

作為中樞神經,它的“觸角”延伸至鎮上的每一個角落。“民生e站”平台試運行三個月來,大大降低了社會治理成本、提高了社會治理效率,更是形成了“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的智慧治理模式。

志願者在進行防溺水巡邏

從“冷眼看”到“熱心干”,群眾參與熱情高

社會治理中一個普遍性難點是“政府頻買單、群眾不買賬”,其根源在於群眾參與不足,群眾主體性沒有得到彰顯。

把准社會治理之脈,藍村鎮調動起6支社會力量,組建起“編外”隊伍。

網格員、治安員、調解員、社區法律顧問、志願者,以及環衛工人、小區物業、安保人員等等,全部收於“麾下”。

他們統一備案、統一証件、統一服裝,接受鎮、社區、村居三級政法組織的統一管理,布局到每個社區、村居和企業。根據不同類別的特點,量身定制溝通民意、糾紛化解、平安建設等服務管理職能,實行定崗定責、考核獎懲。

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紅馬甲、藍馬甲,不僅是一道風景,也是一道老百姓的安全屏障。

“凡是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大家反映的問題對我鎮的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經查實后可獲得5元到500元不等的‘紅包’獎勵。”藍村鎮政法委員羅紅順介紹說,有了物質激勵,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更強了。

李強、毛德響分別是藍村和南泉片區環衛公司優秀員工,“1165”工作機制運轉以來,他們擔當表率,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聯防聯控工作,先后發現上報或整治隱患、問題50余條。

馬家屯村緊鄰挪城水庫,村庄附近水塘較多,該村按照“1165”工作機制要求,先后安排和招募聯防聯控、志願者近20名。在村庄2名網格員帶領下,每天開展安全巡防,及時發現上報問題。在一次巡防中,志願者發現村庄南部水塘警示標志損壞,水塘附近雜草叢生,存有安全隱患,立即將該情況逐級上報。村庄得知情況后,當即對村內所有水塘進行檢查,對存有隱患的水塘進行安裝警示牌、清理雜草、修建圍擋。鎮和社區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對各社區、各網格進行調度和部署,提前進行針對性巡防,發現類似問題,及時進行整治,避免溺亡事故發生。

今年4月份至今,聯防聯控人員、志願者共發現上報民生、治安、安全等各類問題隱患200余起次,協助網格員採集居民健康碼8萬余條,參與矛盾糾紛調解70余起次,“微治理”釋放出了大能量。

醫療志願者免費為民查體

一項項惠民政策送到基層,一件件社會治理實事辦到門口,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給藍村鎮帶來了十足的暖意。鄉村善治在路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把為民服務解難題作為永恆課題、終身課題,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藍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責編:孫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