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舊文重溫:“江北水城”數聊城

徐錦庚 卞民德

2020年05月30日08:33  來源:東岳客
 
人民日報舊文重溫:“江北水城”數聊城

“江北水城”數聊城

人民日報記者 徐錦庚 卞民德

“‘江北水城’勁東風,城市鄉村盡勝景,物質精神皆文明,天下不敢小聊城……”位於魯西平原古運河畔的馮庄村,傳承了數百年的“八角鼓”依然鏗鏘,且多了幾分悠揚清越。

唱詞中的“天下不敢小聊城”,出自我們手中這份已經泛黃的《人民日報》。1996年7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長篇通訊《天下不敢小聊城》。這篇報道的主題是,因大運河“水路”衰落而困頓的聊城,搶抓京九鐵路即將通車的機遇,乘勢而上。16年來,這篇報道的影響力持續至今,其響亮的標題一直為聊城人津津樂道。

時光如白駒過隙。今天的聊城,雖不敢言有翻天覆地之變,卻有不容世人小覷之實。明清時因漕運得來400年的興盛,16年前由京九大動脈而“借路興聊”,如今憑一汪碧水“生態榮城”,著實又是一個輪回。

“江北水城”,穿越百年時空,映照出運河古城的盛景往世和現代都市的繁榮今生,實現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互促共贏。

水為魂,清靈之氣動古城

城中有湖,湖中有城。

在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北方,聊城卻出落得一幅秀美之容。公元1289年,會通河開鑿疏浚,成為京杭運河的重要河段,兩岸街巷縱橫,各種店鋪、民居依河而建。明清時期,聊城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為當時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400多年的繁華之后,聊城陷入了長久的沉寂,甚至因貧困聞名,成為山東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之船的沉重“船尾”。穿城而過的大運河,衰落成了時常斷流的小支渠,淤泥沉積,垃圾堆埋,部分河道更是從昔日的三四十米寬,萎縮成不足3米。

林虎,土生土長的聊城人。從1999年開始愛上攝影,他的足跡遍及這座古城的每一個角落,鏡頭一直追隨著水的蹤影,當然也包括10年前大運河被湮沒的破敗景象:“就是一條臭水溝,沒有生氣,而且經常堵塞,幾乎看不出歷史的痕跡。”

“你看我們剛才上船的水城明珠碼頭,過去就是一片亂墳崗,平時難得有人來。”在林虎的記憶中,當年聊城的水不僅沒有為城市注入靈氣,反而成了一種難堪的負累。“那時候的東昌湖更像是荒涼的沼澤地,裡面有蘆葦蕩,也有養魚場,周邊是一片破舊的平房。”

1998年,聊城撤地設市。自那以后,“江北水城”建設逐漸拉開帷幕,古運河改造、東昌湖擴面深挖、徒駭河整治相繼實施。環繞古城的東昌湖,最初是北宋時期取土筑城時形成的,由於地勢比周邊高,水源得不到保証。為確保東昌湖水位穩定,聊城專門建設了譚庄水庫,通過揚水引進黃河水,用以補充東昌湖水源。原本一個死水湖,成了碧波蕩漾的活水湖。

今年60歲的唐佑乾,大半輩子與水打交道:從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后,在聊城市水利局一干就是31年,其中在副局長和局長崗位上干了16年,聊城市近20年內的各項大型水利工程,都凝聚著他的心血。“‘江北水城’,以水為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理念,才喚起了曾經對城市水利一無所知的聊城人的認可和熱愛。”

10余年來,聊城分四期對城內運河進行了徹底“整容”,擴挖河道近10公裡,河面恢復至明清通航時的寬度。兩岸鋪設青石,立白玉護欄,綠樹成蔭。過去用於行洪的徒駭河上,長100米、高5米的單體橡膠壩保証了河道的水量,1000多畝的綠色生態景區初見端倪。

水生金,繁榮盛景今再現

人氣,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一座城市的興衰。背負著“運河古都”的盛名,聊城卻已經許久不見曾有的喧鬧。

1999年,整個聊城市除了1994年前后開發的陽谷縣景陽岡、獅子樓等個別景點外,其他地方幾乎沒有什麼旅游可言。其實,聊城並非沒有可供旅游的歷史文化資源。東昌湖環繞著的宋代古城,穿城而過的大運河,別具特色的山陝會館,斗拱飛檐的木構光岳樓……但就因為水系不暢,原本豐富的旅游資源卻轉化不成財富。

10年間,聊城旅游已經遠不是當初的一窮二白。2002年,首屆“江北水城”文化旅游節一炮打響,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成為旅游大省山東的一顆新星。2011年,聊城接待國內游客的數量首次過千萬﹔旅游總收入達到64.3億元,4年間的平均增長率為23%。截至目前,全市已有A級景區25家,其中4A級景區4家﹔旅游直接從業人員5萬多人。

“水上游是城區旅游的重頭戲,也將眾多的旅游資源連為一體。”在旅游局工作近14年的副調研員程會增,見証了聊城旅游發展的點點滴滴。“產業鏈條不斷延長,整個產業的效益不斷提高,游客在聊城旅游的平均消費水平已由每人453元增加到605元。”

水可以生金,不止體現在旅游產業。聊城人更在意的,是水徹底攪活了這方土地上的經濟細胞,因水而帶來的環境改善和人氣集聚,促使眾多的投資者將聊城當作投資創業的熱土。

秉承生態文明理念,聊城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步伐,發展起時風機械、祥光銅業等一批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大型骨干企業。從數據上或許可以窺其一斑:2011年,歷史上作為傳統農業地區的聊城,第二產業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7%﹔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294億元,在全省17個地市中躍居第七位。

對於聊城而言,雖然經濟水平尚無法與發達地區平起平坐,但“江北水城”的靚麗品牌,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未來發展最強大的動力。

水安民,秀美宜居享幸福
 

“江北水城”的牌子,聊城得來也不易。歷屆黨委政府班子多次提出這一設想,卻一直沒有開展實質性的工作。

作為撤地設市后的首任建委主任,李軍生很清楚聊城的“家底”:16%的城市化率,在全省17地市排名落后﹔投入到城市建設的資金量非常之少﹔城市規劃不是追求質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的問題。“就像是一張白紙,還沒有在上面作畫,城市意識更是薄弱。”

從1998年開始,聊城進入了城市建設“大干快上”的階段。李軍生還記得,當時市委市政府的所有領導干部包片負責,基本上就是一天到晚泡在項目上。隨著水城明珠、水城廣場、十九孔橋等基礎設施的完工,聊城也漸漸“有些看頭了”。

建成區內水域面積(包括灘涂)佔整個建成區面積的1/4,與水有關的所有設施按照統一的海拔標高建設,固定水源可維系水面存在……憑著幾個“硬”條件,聊城一股氣注冊了“江北水城”、“北國水城”、“北方水城”三個城市品牌,讓其他幾個在做或欲做城市水文章的北方城市措手不及。

“到2002年左右的時候,‘江北水城’就已經基本叫響、深入人心了。現在,隻要一提‘江北水城’,外界自然就知道是聊城。”雖然已經離開建委,但李軍生的視野並未離開聊城的城市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說是大變樣,無論是在具體指標上,還是在城市形象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綠色生態的理念得到充分貫徹。”

圍繞城區內外的“四河一湖”,聊城開展“碧水行動”,建設了13處人工濕地﹔通過攔截污水進入地下管道,兩條原有的排污河道變成美麗的風景線,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3%,100處具有休閑健身功能的街頭綠化節點美化城區。

聊城市還將2億元“砸”進宋代古城的地下,建成了高2.6米、寬4.5米的四大街綜合管溝,除室外排水管道外,還囊括供熱、供電、供水、通訊等多種管線,將成為水城的一道新景觀。

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國家園林城市……一項項榮譽,詮釋著聊城城市建設的進步。走在聊城的大街小巷,從市民的穿著打扮也可以看得出,現代化的城市意識已經在這座古城中漸漸生發開來。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