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到十四五末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山东:发出以强化科技创新求突破动员令

2021年02月20日19:25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济南2月20日电(张代生)2月2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山东“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于洪文表示,“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力争到“十四五”末,山东省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在若干战略领域实现领跑,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确立山东省特色优势。

据悉,2月18号,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发出了以强化科技创新求突破的动员令,强调要以超常规举措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强力引擎。

发布会上,于洪文介绍,为了在“十四五”时期加快科技自强自立,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山东将在十个方面“着力强化”。

着力强化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建设。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超前布局跨学科、跨领域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市场渗透融合,为今后5-15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培育未来产业。组织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区域性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打通省内省外双循环的技术链条。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源等领域取得150项左右具有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创新产品。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力争“十四五”末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省重点实验室达到300家左右。加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力度,力争“十四五”全省新增3-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零突破”。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力争创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着力强化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山东省重点产业急需、掌握“卡脖子”技术或填补山东省学科空白的帅才型科学家和团队,采取“一事一议”量身打造扶持政策。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建立科技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在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设立一定比例的国际人才岗。探索建立外国留学生创新奖励制度和创业国民待遇制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

着力强化创新型企业体系建设。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分别达到3万家和3.6万家左右。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补链、扩链、增链、强链”加快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着力强化科技园区与区域创新特色体系建设。推动高新区、自贸区、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各类科技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强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建设一批机制创新、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重大创新平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名片产业。加快国家高新区16市全覆盖。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科创大联盟,组建黄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实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6市全覆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着力强化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改革政府性引导基金考核机制,大力引导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将“技术流”转化为“资金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科技项目实施。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制度,促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积极对接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设山东绿色技术银行,引进实施一批绿色技术。

着力强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和“二级事业单位正职领导持股”两项改革试点,从制度上解决人员积极性问题。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探索市场化、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造一批区域性、品牌化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健全科技经纪人制度,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工作。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

着力强化科技合作与创新国际化体系建设。将引进国际创新资源作为科技“双招双引”的重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中日科学城、中乌研究院等合作载体。举办中日创新大赛、中韩创新大赛,打造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的桥头堡。以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创业共同体为纽带,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平台。

着力强化创新绩效标准化体系建设。将绩效作为衡量科技工作结果的标尺。坚持结果导向,通过加强绩效管理保障科技规划、科技计划设置任务目标的如期实现。

最后是着力强化科技管理干部队伍体系建设。聚力锻造一支敢担当、勇攻坚、善创新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责编:聂俊穹、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