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這些地方開通暑期托管了!還有哪些方式值得借鑒?

2021年07月09日09:42  來源:大眾報業·海報新聞
 
原標題:山東這些地方開通暑期托管了!還有哪些方式值得借鑒?

暑假開始,孩子們的歡欣鼓舞與家長們的長吁短嘆形成了鮮明對比。每年臨近放假的幾周,總能聽見父母們討論孩子們假期的看護問題。對於雙職工家庭來說,孩子放假等於“放羊”,一天近10個小時孩子獨處,不僅生活是問題,安全也難以保証。

近期,多地教育部門啟動“官方”暑期托管服務引發關注。北京、上海、浙江、武漢等地已出台相關制度,山東省內目前也已有濰坊、棗庄、泰安三地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免費暑假托管服務。這些地方的托管服務如何開展?有何特點?還有沒有其他形式值得借鑒?

公益、志願為主 設置嚴格安全管理制度

梳理目前已公布的政策發現,山東三地都明確表示,托管工作堅持以志願服務為主。除學校優秀教師、黨員干部外,師范類大學生、家長志願者等都將是主要的服務工作人員。濰坊及泰安在政策中明確“暑期托管服務工作量”將計入工作量。

費用方面,棗庄規定“不收取服務費用”﹔濰坊在暑期托管服務工作底線清單中規定:嚴格收費公開公示,合理收費項目要向家長公開明細,嚴禁巧立名目向學生亂收費﹔而泰安則在通知中明確表示“將按有關規定適當收取服務費用,該費用將全部用於對參與服務的教職工的補助。”同時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免收服務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三地都在通知中著重提出了托管服務的“安全問題”,棗庄、濰坊都在通知中明確規定,提供托管服務的學校在服務期間將實行封閉管理,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不能因為是假期就放鬆警惕和要求。同時棗庄特別指出要通過家長一封信等方式明確家校安全責任。

與此同時,三地在通知中明確規定,不允許利用暑期托管進行補課、授課等“超前教育”行為。

分區、分時試驗 部分地區早有先例

假期看管難的問題早已不是新問題,在官方出手之前,很多地方的民間或社區就曾探索過解決方案。就山東省內來說。早在2019年,威海市總工會就開始推動建設寒暑假職工子女托管班。據報道,威海市總工會組織的托管服務,是由機關、企事業單位主辦,為本單位職工子女提供的公益性托管服務陣地。主要功能是看護照管職工子女,有條件的單位可提供學業輔導、開展興趣類活動等服務。主要托管對象為就讀於小學1-5年級的職工子女。

威海市總工會規定,托管班主辦單位可採取自辦、聯辦、購買服務等方式,可收取一定費用,但項目和標准必須公開透明。

濟南市樂山小區社區開展的寒假托管服務

威海是以職工單位為基礎開設托管服務,而日照、東營、濟南則探索了社區牽頭,聯合轄區內學校或社會服務人員的形式。日照經開區的9所公辦幼兒園,在2021年暑期都將啟動暑期托管服務。暑期托管期間,幼兒園設置了部分游戲活動,不僅能夠為孩子們提供玩樂場所,也能有針對性地提升小朋友們的部分能力。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麗景社區以社區為基礎,開辦假期托管班,在志願者管理的基礎上聯合共駐共建單位麗景小學,請學校老師免費為孩子們輔導。濟南市的樂山小區對托管形式進行了創新,除了常規的看管看護、輔導作業的形式外,還開展了“經典誦讀、創意美術、音樂電影欣賞”等多項活動,並且托管服務由社區組織,全部免費。

2018年4月18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團委的青年志願者鞠花興老師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阿裡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課后托管班中教小學生們“剪紙”。

社區、機構聯手 社會實踐是假期“老師”

其實不僅在國內,國外學生也同樣有“寒暑假”。對於同樣令人頭疼的長假期,國外是如何處理的呢?

根據美國法律規定,13歲以下的小朋友不能單獨留在家中。因此美國的托管服務較為完備,採用社區與學校聯合開設學習中心的形式,在假期為學生提供課外活動。據了解,學習中心每周開放5天,有四分之一的工作人員為志願者,其余為帶薪工作人員。學習中心的經費來源是家長繳費、個人或企業捐贈、政府撥款等多種渠道。學習中心內有諸如夏令營、社會實踐、健身和健康計劃等多種活動。

而日本為實行托管服務,直接開辦了一家福利機構,名叫“兒童館”。類似於“社區兒童圖書館+會議中心+游戲室+小公園”的綜合體。假期托管期間同樣提供下棋、音樂、體育、戲劇等講座活動,但多數孩子還是自由活動。兒童館有工作人員,但各項活動是依靠志願者進行。類似的,還有法國巴黎的“藍色工作坊”,由市政府聘請有資質的輔導員(至少獲得高中畢業會考文憑)看護並監督學生,同時提供各類文化體育活動。

除社區與學校外,不少國家的博物館、天文館、植物園等公益性文化場館,也會在假期開展夏令營、培訓課程、義工等活動。在新西蘭,甚至部分企業也會提供為中小學生量身定制的假期項目,接納並看管“放飛”的假期少年們。

參考其他國家較為完備的托管機制就能發現,絕大多數國家的托管採用了政府牽頭、社區學校聯合的方式,同時吸納各種社會資源。目前我國托管服務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在形成一定管理規范后,也可以考慮納入更多的社會組織及團體,如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場館,同時利用好大學生、志願者、社工等人力資源,探索將托管服務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中的有效模式,使整個托管服務從管理、資金到人才保障形成較為完備的良性循環。(呂原)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