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在全國率先整省推進“職教高地”建設

2020年01月15日09:45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山東:在全國率先整省推進“職教高地”建設

41758d2ab990251c5cd6eb645ae195ac.jpg

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關鍵靠人才、靠教育。山東在全國率先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新高地(簡稱“職教高地”),不僅是山東教育事業的一件大事,對山東實施八大發展戰略、培育“十強”優勢產業集群,乃至支撐高質量發展更是有著特殊而又重要的意義。圍繞為何共建、如何共建等關鍵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面向工業4.0,

面向新舊動能轉換

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有多麼迫切?2019年12月公布的《山東省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和企業用工情況分析報告》,作出了解答——

2019年12月,進入我省各級公共人力資源市場的用人單位對人力資源的總需求(即需求人數)為20.1萬人,市場總供給(即求職人數)14.1萬人,企業用工缺口5.97萬人,從求人倍率上看,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職高、技校、中專學歷求職者較易就業,求人倍率為1.92,相當於將近2個崗位“爭”一人。

企業的感受更為直接。山東榮信集團是鄒城市一家大型現代化化工企業,其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今年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缺口200多人,主要是化工技術人才和機電儀技術人才等。一些企業反映,現在招一個大學生不難,招一個合格技工不容易,招一個高級技師難上加難。

不僅是數量的不足,產業和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在發生變化。省教育廳總督學邢順峰去煙台富士康的一次調研,讓他深感“傳統職業教育已經不適應工業4.0要求”。一條110米的高清電視平板生產線,生產效率是2.5秒/台,整個生產線上隻有5個人,其中2個中職畢業生,3個高職畢業生。“這就是工業4.0給就業崗位帶來的新變化!”

現在,部省共建“職教高地”,是從更高層次下好職業教育改革這盤“大棋”,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對全國也有示范意義。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袁良棟看來,山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靠生產要素的深刻調整,而人力資本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從實踐上看,人才的培養往往滯后於產業的發展,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以超前的眼光做好人才的培養、使用和評價等工作,能夠實現產業和人才的“同頻共振”。

職業教育圍著產業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不會憑空起,而是與“十強”產業相伴相生。“職教高地”建設要有的放矢,主動對接八大發展戰略、“十強”產業集群,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我們這套制度體系是面向工業4.0的,面向新舊動能轉換的。”邢順峰說。

教育部列出9項支持政策清單

部省共建“職教高地”有一條主線,那就是教育部支持山東“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率先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通過部省共同努力,建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並重、縱向貫通和橫向融通並行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好服務高水平發展、促進高質量就業。

教育部為山東提供了特有的政策支持。教育部職成司司長陳子季介紹,教育部列出支持政策清單,包括9項內容。

如支持山東將現有半數左右省屬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確保辦學既能“上接天線”、又能“下接地氣”;支持山東進入“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的骨干專業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支持“雙高計劃”院校、職業教育本科院校與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聯合培養職業教育本科生、專業碩士……

再如,為山東增加職業教育本科計劃、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計劃,指導和支持山東應用型本科院校、職業教育本科院校和專業更多招收中、高職院校畢業生;支持山東根據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支持山東遴選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成為集中職教育、五年制高職教育、技術推廣、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社會生活教育為一體的職業學校等。

“要用三年時間,把職業教育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納入到山東‘兩區’建設框架下,以職業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結構、人才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良性互動;同時,要建立健全國家資歷框架、擴大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系統優化職業教育外部發展環境等方面大膽探索,以高質量的實踐成果、理論成果,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山東樣板’。”陳子季說。

讓企業成為重要辦學主體

目前,全省有65所國家中職示范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位;15所“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位。為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意見》從學校、專業兩方面提出措施:一是重點建設1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50所左右高水平中職學校,教育部滾動支持山東20所左右高職學校列入“雙高計劃”;二是重點建設300個左右高水平中職專業(群)、150個左右高水平高職專業(群)。

壽光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農閑”進“城鄉校園課堂”,“農忙”在“田園地頭課堂”,課余時間上“網絡空間課堂”,依托“種好地”等手機APP,實行學員網上“點菜”,教師在線“下廚”,目前已累計培育農村實用人才數萬人。這樣的學校受到《意見》的青睞:為增強中職學校服務縣域經濟能力,支持山東遴選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成為集中職教育、五年制高職教育、技術推廣、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社會生活教育為一體的職業學校。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企業是職業教育最大受益者。濟南二機床集團是全國先期重點建設培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之一,對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展開了產教融合探索。下一步,濟南二機床集團將共建校企合作實訓中心和科技研發中心,共享育人基地,共享先進技術。

推動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於企業,《意見》提出,讓企業成為重要辦學主體。明確國有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責任,鼓勵支持大型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支持國有企業辦好做強職業院校,推動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率先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還提出,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多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職業教育,與學校合作辦專業、辦二級學院,開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

著眼於解決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問題,《意見》提出,清理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招聘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貫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試點建立若干技術技能創新創業示范園和項目,鼓勵企事業單位設立特聘崗位津貼、帶徒津貼,建立技術技能人才休療養制度,設定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稱號,遴選山東省突出貢獻的技術技能人才和享受省政府技能特殊津貼人員並給予相應獎勵或津貼。(張春曉 齊靜)

(責編:鄭浦麗、胡洪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