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凍土》論文引爭議 輿情回應呈現多面體效果

2020年01月15日09:52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冰川凍土》論文引爭議 輿情回應呈現多面體效果

  近日,一篇7年前刊發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輿論關注。無論是內容,還是結構,該篇論文都沖擊著公眾對學術論文,尤其是核心期刊刊載的學術論文的認知底線。在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論文列舉導師與師娘的事例,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構建普適性的人的發展之路,而“夸贊導師和師母的光輝事跡與崇高品性”—“人生感悟”—“夸贊導師與師母的打油詩”的論文結構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據中國知網對該論文的收錄信息可知,該篇題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的論文發表於2013年第5期的《冰川凍土》期刊,作者為徐中民,時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員,而其文中提到的“導師”則是《冰川凍土》的主編程國棟。值得一提的是,此論文屬於《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態-經濟模型綜合研究》項目成果,屬於重大研究計劃,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1125019)資助”,資助金額為200萬元。

  媒體觀點

  媒體關注詞雲 (圖源:眾雲大數據平台)

  踐踏學術尊嚴,挑舋學術規范,事情不能不了了之

  人民日報客戶端:論文易撤,質疑難消。一個細節是,涉事論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們有理由追問,這篇論文有沒有申請到國家科研資金,是否有寶貴的科研經費用在這種地方?中國科學院表示將盡快成立調查組,認真調查相關問題,媒體、公眾、學術界都將持續關注此事,人們期待通過徹查捋清事實,查出問題,並依法依規追究責任。學術期刊不是個人的菜園子,不能想種什麼就種什麼。如果公器私用,將公共資源私有化,成為“門生”的自留地,毫無規范和底線,不僅傷害公共利益,更寒了嚴謹鄭重的學者們的心,污染學術空氣,敗壞學術生態。

  微信公號俠客島:徐中民贊美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使用了“無限上綱上線”“無恥夸贊女德”“無才冒充有才”的“三無”手法。事情決不能止於隔靴搔痒式的撤稿聲明,以及不痛不痒的“引咎辭職”。這背后有沒有學術腐敗?有沒有違規違紀行為?需要給公眾一個交代。

  澎湃新聞:這種明目張膽的“人情稿”在震驚公眾之余,更是對學術尊嚴的踐踏與對學術規范的挑舋。普通人平時不必關心學術論文,因為沒有知識基礎也沒有必要,大家相信有專業的人在做專業的事。這種信任正是我們社會得以運轉的基礎。這篇刊發在核心期刊上的馬屁論文打破了這種信任,其惡劣影響絕對不容低估。

  新京報: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這種學術論文能拿來項目結項麼?而這種學術論文又怎麼能發表出來?這兩個問題背后,其實涉及一個嚴肅的學術腐敗問題:這是把國家用於自然科學研究的經費拿來作為個人吹捧的資源,把國家用於科研成果發表的刊物作為個人吹捧的平台。“神論文”事件折射出學術界存在“封閉”的學術圈和不可置疑的“學術權威”問題

  半月談:“神論文”是否涉及學術腐敗,有待進一步調查。但論文發表時隔7年才被發現問題,暴露出學術亂象查處之難,值得社會警醒。然而程國棟院士作為《冰川凍土》的主編,當自己主管的刊物發布此類論文,竟然表示“事先一無所知”,反映出刊物自身在採編上的不嚴謹,主編沒有當好“把關人”。形同虛設的把關審核機制,會放過多少“神論文”呢?

  紅網:這篇荒誕的論文,從立項寫作到過審發表,暴露出來的不乏學術資源圈子化、壟斷化的魅影。學生以論文的方式歌頌導師師娘,然后在導師主編的學術刊物上大張旗鼓地發表,並且受到國家資金的資助。這樣的好事,恐怕要讓那些望眼欲穿求論文發表的研究者、學生們欲哭無淚了吧?(新京報也發出相似觀點:一篇極盡諂媚地描述“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文章,能夠繼續作為核心期刊標准而存在,那麼對那些為了發表論文而焦慮、脫發的研究生來說,簡直是個黑色幽默。)

  環球時報刊發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觀點:由於“神論文”是發生在院士導師和學生之間,折射出學術界存在“封閉”的學術圈和不可置疑的“學術權威”問題。如果導師是某一專業領域的最高“學術權威”,也就掌握著最高的學術話語權,拍“學術權威”的馬屁也就十分正常,而質疑者反而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這也是“神論文”得以開花結果的土壤。如果項目利益化、學術期刊走向利益化,那麼學術參與者都將是學術利益鏈上的一環。

  呼吁強化管理,遏制學術界亂象

  北京青年報:上述“神論文”發表於2013年,六七年后才被網友曝光,說明我們專業期刊上的“學術論文”可能並沒什麼人去看。這些年,各級高校和科研機構都很重視論文,比如規定研究生發表幾篇論文才能畢業,教學、科研人員每年必須發表多少論文,還引入了高科技手段對論文進行查重。但願“談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論文,能成為引起有關方面重視、對學術界亂象進行整治的一個契機。

  網友觀點

  網友關注詞雲(圖源:眾雲大數據平台)

  1、撤稿不應是最終處理結果

  @喬橋的生活:撤稿有啥用?13年的文章,因為文章該得的好處早得完了,比如完成工作量,可能的申請項目,科研獎勵。

  @雨天獨酌2013:作者的學位、項目經費、職稱晉升等就不追究了?

  2、作者的回應倍受爭議

  @紙上速評:目前,該爭議論文作者否認吹捧導師,自稱30歲已是中科院博導無需拍馬屁。然而,博導比不上領導,隻要有領導在,就不能否認權力的香甜,博導多了,不是人人都有職權。如果真不是拍馬屁,那就隻剩下對學術水准的質疑,還要請學術界同行評議評議,這樣的論文你們認可不?跟冰川凍土有關系麼?真是包含著常人無法理解的深層含義麼?

  @Sunny:徐教授對拍馬屁的學術解釋能力實在是高。

  @襲大仙:自然科學家需要情感注入,那撤稿不就多此一舉了嗎?

  3、建議徹查論文發表過程是否存在違法亂紀行為

  @愛庄不愛裝:文字怎麼寫,是個人自由﹔但篩選出合格學術論文,是學術期刊主管及責任編輯的職責。建議發文期刊的上級主管部門從紀檢方面查一下該文發表過程是否存在違法違紀行為,以正視聽與法紀。

  @皇甫少華1:200萬的國家社科,沒有學術價值是其一﹔如何發表核心是其二﹔怎樣通過項目的驗收是其三。這樣搞研究,讓那些腳踏實地的人看了有多心寒呀。

  4、整頓學術界風氣

  @魚玄機的玄機:這種溜須拍馬的東西都能堂而皇之的發表,這是學術界的恥辱,學術界的不正之風該好好整頓了。

  輿情點評

  圖:涉事主體輿情回應情況

  破巢完卵,危機輿情影響快速外溢。從論文發布到輿情發酵的7年間,讓一篇學術論文演變成黑色幽默,最終醞釀成為中傷核心期刊與學術論文發布的公信力危機事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輿論聚焦點不斷擴大,從論文內容到發布流程,再到學術研究,輿情影響不斷外溢的同時,科研工作的庄重感受到損傷。輿論不盡想要厘清“學術規范、科研責任的邊界究竟為何”?《人民日報》為我們梳理了本起輿情所帶來的警示——科研非小事,隻有研究者、平台與把關人、科研共同體一起筑牢學術責任、涵養公共意識,才能澆灌出科學研究的永不凋零之花。

  耐人尋味的回應無法有效平息負面情緒,各方的輿情應對呈現事實的多面體,讓疑雲加重。盡管《冰川凍土》期刊、主編及導師、論文作者、中科院都發布了回應,但輿情的發展態勢仍然“陰雲密布”——“論文如何通過審核流程”“核心期刊的學術定位標准”“項目資金使用的審核”等尚屬“未解之迷”。通常來講,輿情應對的基本目標是“澄清事實,平息輿論,化解危機”,在涉及多方主體的情況下,各方需要通力合作,協同作戰,全面澄清事實,為輿情盡可能地快速降溫。在本起輿情中,各方均在媒體介入傳播的當日接受媒體採訪、發布回應聲明,然而,回應的內容及效果卻大相徑庭,特別是期刊主編程國棟與論文作者徐中民的回應為輿情發展留下伏筆。期刊主編程國棟表示,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后對期刊關心很少,且對兩篇論文的發表事先不知情,對此,輿論則質疑其失職,無形中成為推升輿情的一股力量。輿情發酵后,作者徐中民為自己作出辯解,輿論也從中讀出了“委屈”的情緒,而“導師、師娘如父如母,論文另有深意,並非純夸贊,贊美師娘是其論文寫作觀察體系的一部分,主要是在勾勒一種個人未來發展圖景的結構”“自然科學家需要情感注入,熱議文章表面看起來有點問題,但實際潛伏得非常深刻”等回應言辭激發媒體跟蹤報道、網民關注的熱情,進一步推動輿情升溫。截至目前,多方應對的危機輿情更像棱角分明的多面體,而非更利於輿情降溫的“球面體”,由此可見,輿情的進一步發酵也將具有一定的概率。畢竟,輿論還在期待中科院正在調查的最終結果,輿情爛尾也難以為事件劃上休止符。(人民網輿情數據中主任輿情分析師 蘆珊 實習生 路雨晴參與整理)

(責編:翟晨曦、胡洪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