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运河 流动的遗产

运河生态的新时代“坐标”

2021年05月30日18:58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济南5月30日电 (逄鑫珊) 从“山东第一闸”,到山东第一大湖,再到“江北第一水城”……千百年来流淌着的大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山东不断加快运河建设。日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组织“追寻生态大运河”山东媒体活动,带领媒体团沿运河北上,充分体验山东大运河生态保护成果。

枣庄:湿地改善流域水质和生态

台儿庄古城的“台庄闸官署”外,“山东第一闸”五个大字格外显眼。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建成运行,台儿庄泵站成为进入山东的第一站。

大运河入鲁的首站流经韩庄运河。在韩庄运河台儿庄段河长公示牌上,详细标注了省、市、区、镇、村5级河长姓名、职务、职责等。健全河长制体系,近年来,枣庄设立河长制公示牌26块,做好河道清违清障和日常巡查管护工作。

为改善流域水质,枣庄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建设了台儿庄小季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先后在入韩庄运河支流建设了8处人工湿地,面积达9800亩,促进了韩庄运河水体自净能力提升。

运河沿线河滩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先后建立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7个,湿地保护率达到70%,为大运河构筑了生态屏障。

枣庄市台儿庄区双龙湖湿地公园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逄鑫珊 摄)

据悉,2020年,大运河韩庄段台儿庄大桥国控断面水体优良比率达100%,今年1月、2月,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Ш类标准,3月、4月达到了Ⅱ类标准。

枣庄是“煤城”,其下辖滕州市也以煤炭闻名。多年的煤炭开采富了当地“口袋”,却留下了空洞的“塌陷坑”。

如今,“塌陷坑”变身河湖相连、水绿相映的风景区。在滕州七星湖湿地,枣庄市生态环境局滕州分局局长赵忠宇表示,从治水入手,滕州利用南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将荆河水引入湿地进行净化,既保证了主要河湖干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也让坑塘死水变成了发展活水。

结合塌陷地地貌和条件,当地环湖栽植柳树、海棠、紫叶李等1.5万余株,打造了群众身边的园林园艺科普博物馆;利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资金,开展人文景观建设,实现了集生态修复、人文景观、游憩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沿河景观带。

改善生态环境,不是简单的造景造林,而是利用一切办法放大生态环境的价值,让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点睛之笔,将生态环境洼地打造成涵养财富的聚宝盆,滕州生态的改善无疑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济宁:绿色生态和文化传承并举

济宁是著名的运河之都,作为南四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生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域生态的治理。

近年来,济宁始终把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以“治水”为核心,坚决保护好管理好“一湖秀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从南阳湖的老运河入湖口往北,是老运河尾水截流工程,其主要水源是济宁市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中水经过湿地的净化作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随后流入南阳湖。

为加强全流域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济宁在南四湖湖区、主要河流入湖口、污水处理厂末端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74处,污水净化能力达100万立方米/天。

“水污染治理,污染在水里,根子在陆上。”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太白湖新区分局生态事务中心主任王宏春表示,“原来老运河的水我们叫他‘酱油水’,这十年间,城里的一些化肥厂、碳素厂、染料厂搬迁出去了,水质好了很多。”

治水避不开工业污染源。针对企业排污,济宁开展深度治理,规划7个化工园区,13个工业聚集区,实现工业集聚化、化工入园化,污水处理集中收集处理。

截至目前,济宁市28个国省控断面均质全部达标,南四湖及周边重点河流入湖口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济宁市微山县微山湖水面上,正在工作中的河道管理员(逄鑫珊 摄)

入湖口往南约30公里的微山湖中,坐落着曾是“运河四大名镇”之一的南阳古镇。如今的南阳,河道两旁垂柳成荫、廊亭卧河,小岛、大湖、古镇、运河融为一体,现存的清代钱庄、清真寺、土地庙等建筑基本保持完好,生态和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作为 “儒”、运交汇的文化圣地和融南汇北、拥有河湖交融巨大动能的工商重地,近年来,济宁市依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 建立统一的大运河济宁段遗产点的项目清单,制定了口径一致的保护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以提名文保单位的方式,将其整体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系统,逐步实现文物和遗产的保护管理“一条线、一本账”。

运河流淌,不舍昼夜,流淌的是文化,绵延不绝……

聊城:污水处理增加除氟工艺,全国首创

“舟楫如云、帆樯蔽日”,描述的正是明清时期大运河聊城段的盛景,当时,运河两岸仅有名有姓的商铺就多达3000余家;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如今的聊城,被称为“江北第一水城”。

在东昌府区,坐落着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其水域总面积6.3平方公里,河湖相连,城水相依,形成了聊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格局。

在运河开发过程中,聊城市一方面注重保护原有的文物古迹,另一方面建造仿明清时期样式的建筑,白墙青瓦,与运河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聊城的“金名片”。

运河蜿蜒向北,来到了临清市的卫运河畔,卫运河作为山东、河北两省的界河,是一条以防洪、排涝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功能的河道。

卫运河油坊桥断面为聊城市出境国控考核断面,同样是山东、河北两省共考断面。近年来,聊城市通过大力开展水源替代、除氟工程建设和生态基流保障等重点工作,于2017年提前完成了年均值消除劣Ⅴ类水体目标,2020年卫运河油坊桥断面超额完成消除劣Ⅴ类水体目标,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高氟区氟化物治理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临清市地处高氟区,且水资源匮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虽经提标改造,压低了排放指标,但卫运河上游来水难以维持有效径流,易因蒸发浓缩导致氟化物等指标出现超标。因此卫运河一直存在“反复治、治反复”的问题。

2020年1—5月份,国控卫运河油坊桥断面氟化物浓度一度达到1.45mg/L(限值1.5mg/L),降氟迫在眉睫。

聊城临清市某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增加除氟工艺 (逄鑫珊 摄)

为了确保氟化物稳定达标,当地聘请专家和技术公司污水处理厂现有设施进行了优化改造,使其外排水氟化物浓度由进水的3mg/L左右稳定降至1.3mg/L左右,其他指标均正常,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五类水要求。据了解,在市政污水处理厂增加氟化物去除工艺,聊城市是国内首创。

水活城,河是魂。运河生态魅力尽显。

近年来,山东以保护修复大运河流域及周边生态环境为重点,不断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格局,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等任务,初步形成了区域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责编:聂俊穹、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