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集团:“突围”永远在路上

2021年05月14日10:38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淄博5月14日电 (逄鑫珊) 薄如蝉翼,贵比黄金,重于泰山,一张厚度只有15微米的薄膜,是如何承载起行业领域内和国家自主创新之重担的?11日上午,“追寻建党百年足迹——网络名人山东行”采访团走进东岳集团,探访其数十年来在氟硅和氢能产业取得的突破。

“争气”“争光”膜

到东岳集团,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看一看被称为氯碱和燃料电池“芯片”的两张离子膜,一个氯碱离子膜,一个燃料电池膜。

离子膜制碱是当下最先进的制碱工艺,制碱工艺中的电解槽是核心设备,而离子膜则是电解槽的核心材料。

2009年,东岳氯碱离子膜的量产和万吨氯碱装置的试用,带来的是产能的巨大转换,据测算,当时可年节电54亿度,节约标准煤2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38万吨。

次年,随着生产装置正式投产,国外进口膜价格直跌50%以上,中国氯碱工业30年受制于人的历史被彻底改写。

薄如蝉翼,贵比黄金,重于泰山。这是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对东岳离子膜的概括。

享有殊誉的不光是这张“争气膜”。

高性能燃料电池质子膜被称为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的“芯片”。东岳集团历经16年科研攻关,掌握了这一核心材料的技术。由于全球有这一技术的企业不超过10家,所以它又被东岳人称为“争光膜”。

在东岳未来氢能技术示范中心内,15微米厚的“争光膜”,甚至很难让人有触感;然而,最初每吨2000多元的萤石,经过漫长的生产工艺路线,最终的成膜树脂价值每吨可达近2000万元。

15微米厚的燃料电池膜 (逄鑫珊 摄)

2016年,电池膜获奔驰和福特(AFCC)公司燃料电池膜全面认证,寿命突破6000小时,并取得了为全球量产氢能汽车配套氢燃料电池膜的通行证。

从求膜到产膜,从产膜到供膜,东岳人已彻底实现了全产业链量产技术突破,具备了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和最完备的全部国产化产业基础,大踏步迈向未来。

“氢”国“氢”城梦

未来是清洁能源的时代。无论社区楼宇间还是交通移动用能,乃至铁路、港口、高速、航空等多场景的应用示范,都体现出氢能的强大作用。

氢燃料赛车模型(逄鑫珊 摄)

“氢”国“氢”城,展厅上方的四个大字,显示出东岳人的远大愿景。

为实现国家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淄博作为四个“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市之一,计划未来五年在桓台县全面开展绿色制氢、纯氢管网建设、热电联供系统推广、氢能交通示范,组建“淄博市氢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立足产业基础,2020年,东岳集团150万平米质子交换膜一期工程及配套项目相继投入生产。目前,DF260质子膜技术已经成熟并已定型量产,年产50吨燃料电池离子膜所需要的全氟磺酸树脂生产装置,可满足2.5万辆电动汽车的离子膜所需,为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战略保障。

一家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引领带动整个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先手”所在。

去年11月,淄博公交首批50辆氢燃料新能源公交车全部上线运营。加氢时间仅需8-10分钟,满载续航里程300公里以上,能量转换率是普通内燃机热效率的3倍以上。行驶过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只排放水,具备在高温、高寒、高原等极限环境下的适应性。

据悉,到2025年,淄博市计划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规模达到1000辆,建成加氢站10座,同时面向桓台县相关社区开展热电联供系统供能改造,预计2023年普及1000户,2025年普及2000户,氢能走入千家万户的时代即将到来。

“‘突围’永远在路上,带动氢能示范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全场景应用,让氢能全面渗透进老百姓的生活。”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说。 

(责编:公雪、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