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拐”蹚出幸福路 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代生

2021年04月29日09:43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春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村中就响起了铁拐声,铁拐移动频率很快,砸得地上咚咚响。

铁拐的主人,就是我要讲的故事主人公,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李保玉。

17年来,李保玉的铁拐声天天如此,每天早早响起,天黑透才消失。在这“咚咚”的铁拐声中,东仲都村一年一个样,17年大变样。

李保玉。 李根摄

挑重担 为兄弟爷们儿做点事

17年前,东仲都村还是一个“散乱村”“贫穷村”,9年换了11任书记。2004年“村村通”工程把公路修到各个村,由于当时的东仲都村没有村支部书记,村子没人管,所以圣水峪镇60个村59个都通公路了,唯独东仲都村没有通。

时任泗水县圣水峪镇人大主任兼管区书记范宝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到在县城做生意的李保玉,动员他回村当支书,把村子搞上去。

李保玉,方圆脸,宽身板,因腿部残疾,从小拄拐。农村路不好,长大后,为了结实用得时间长,就做了一副11斤半的铁拐。

别看李保玉腿不好使,可脑子好使。刻字、扎花、制作牌匾都精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2004年时,年收入就达三四十万元,是当地令人羡慕的“富裕户”。

“回去吧,你有本事,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多好啊!” 范宝贵劝李保玉。

“回村干支书有没有工资?”李保玉问。

“没有。”

李保玉犹豫了。

回去,意味着放下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生意,当一个没工资的村支书;不回去,心里又像有根线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拉着、拽着,吃不香,睡不着。

亲戚朋友纷纷劝阻,母亲和妻子更是竭力反对。

思考再三,李保玉还是决定回村。

“父亲在村里干了27年的生产队长,我对这个村有感情。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是这个村养大的我,有义务为兄弟爷们儿做点事。” 李保玉道。

于是,李保玉把城里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点,夹起大铁拐,回到小山村,挑起了村支部书记的重担。

东仲都村桃林。 李根摄

三把火 小山村脱贫致富

村子要发展,干部是关键。李保玉明白,要改变东仲都村,首先要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他请出原来的三任老书记,和党员们一起找问题、解难题,理清工作思路、寻找发展新路。

古有徙木立信,如今村干部的威信何来?

拄着大铁拐,李保玉开始走家入户,他要听听乡亲们是怎么想的。村中小路上,每天都能听到李保玉“咚咚”的铁拐声。

听老百姓的心声,就要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村里积累的问题数不胜数,李保玉按轻重缓急一一甄别,能解决的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先放一放慢慢解决。

“这个书记说话算数。”

“靠谱。”

慢慢的,村民的心里踏实了,对新班子信任了。

“乡亲们的心静下来,就可以考虑怎么发展了。”李保玉说。

要想富,先修路。新官上任三把火,修路,是李保玉烧的第一把火。

根据当时“村村通”工程政策,乡镇和村要各拿一部分配套资金,当时的东仲都村根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里没钱出配套资金,于是,李保玉决定自己垫资6.8万元修路。短短30天,全长2150米的柏油路竣工通车,这把火,“照”亮了村民的出行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东仲都村既靠山又靠水,可是这些年山体开采严重,守着一潭清水,村民还要靠老天爷吃饭。

李保玉决定先封山保护山体,再治水,把龙湾湖的水引到山上去。

让旱地变良田!是李保玉烧的第二把火。

为了改变东仲都村的面貌,他们要自力更生,自造良田。李保玉在争取到县水利部门和镇政府资金支持后,仍有7万元的缺口,于是,他与家人商议,又从自己家里拿出7万元,在县和乡镇两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建水囤、建堰坝、建水利配套设施、铺设管道700多米,终于实现引水上山,不仅解决了500多亩耕地的灌溉问题,还让村民吃上了甜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是李保玉烧的第三把火。

多年养成的习惯使得村民只愿意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不愿意种果树。李保玉再次出资购买果苗,由村里统一栽种,统一管理。

有的村民还是不愿意种,有的甚至故意让树苗死掉。为此,李保玉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一天,李保玉忙到深夜回家,天黑看不清,跌进了沟里,身上缝了十几针。

这段经历,李保玉的儿子李根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时荒山没有路,树苗都是背上的山。晚上,父亲就用塑料布搭个棚子,睡在山上。”

在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两年时间,东仲都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果树主要是桃树、梨树和樱桃树,仅林果业一项,村民人均增收300多元。每到春天,来赏花的人络绎不绝。

到2016年,全村脱贫致富,没有一个掉队。

李保玉在介绍村中旅游景点。 包庆淼摄

谋新篇 走好乡村振兴路

从东仲都村脱贫那一刻起,李保玉就在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李保玉说,“既然是村里的书记,我就有责任有义务,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在县委下派干部的帮助下,李保玉去沂源、潍坊考察樱桃和百香果种植,到鱼台考察木耳种植。回来,马上开始整地建大棚。东仲都村多是山岭地形,路窄坡陡,李保玉不管这些,拄着铁拐,每天奔波在山坡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樱桃、百香果、木耳产业很快发展起来。

眼看着产业蒸蒸日上,李保玉却高兴不起来,缺乏管理人才,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怎么办?

李保玉想到了儿子李根。

当时,李根在日照钢铁干调度,工作不错,工资不低。为了能让儿子回村,李保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费尽脑汁。

最终,父亲说服了儿子,李根放弃了日照的工作,回村创业。

年轻人脑子灵、办法多,回村不久,李根就成立了公司,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带动了全村60余人就业。

东仲都村有山有水,环境保护得好,村里都是几百年留下来的石头房子,很适合发展旅游;而近年来,泗水县委县政府也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件大事来抓。采访时,泗水县委书记谢成海就亲自做“导游”,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李保玉早就瞄准了这块蛋糕,他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依托优美的山水田园环境,为企业提供优惠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创新打造研学旅游基地。

作为“文旅+农旅”的融合,东仲都村建立了龙湾湖文创一条街,游客们可以选择多项手工活动进行体验,例如陶艺、木工、蜡染、手工豆腐等。

同时,以抗战时期建设的五间学堂改建村史馆,全面展示东仲都村的历史概貌。

东仲都村变了!

小山村变美了,人气旺了,村民的幸福感增强了!

今天的东仲都村,在绿树掩映下,优美,安静。

“2020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我们这里吸引了7万多名游客,月收入280万元。”李保玉兴奋地说。

沿着村中樱花大道走,街道干净整洁,沿途房屋、各色店铺错落有致,既保留了山村的传统特色,也融入了现代文化设计理念。

“过去俺这个山村,都是小泥巴路,现在,水泥地铺到了家门口,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厕所也改造了,山上到处是果树。”村民赵洪友感触颇多。

老党员王衍香今年84岁了,她把记者招呼到她家里,说要“讲讲心里话”,“我是看着这个村子一天天变化的。过去村民一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平均每人9000元,一不愁吃,二不愁花,变化太大了。”

东仲都村的发展变化,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赞扬,李保玉和东仲都村也获得了多个荣誉。

2018年,东仲都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

2021年,经山东省推荐,东仲都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监测点,为山东省3个重点村监测点之一,“姥姥家民宿”成为全国乡村民宿监测点。

东仲都村文创街。 张代生摄

显担当 百姓受益才是天大的事

今年3月20日,对于东仲都村来说是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当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保玉,主动向镇党委提出让年轻人接替自己,将东仲都村发展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李保玉表示,17年前,东仲都村需要一个能治村的人;17年后,村子发展充满活力,但自己柱着拐的身体每况愈下,在此情况下,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思想新、有闯劲的年轻人。

“回来好,他不管家太久了。”对此,李保玉的妻子张如英说,“从一开始干支书,就又舍家又舍孩子又舍买卖,我心里真是不愿意!那时,村里没什么收入,他都是从家里拿钱。我心想,他愿意为老百姓干点事儿就支持他吧,他那么难,我再不支持他,就太难为他了。可他对自己的孩子太严了,我那老大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月只给600元,现在想想都疼得慌!”事过多年,一提这事儿,张如英仍然几度哽咽。

李保玉有两个儿子,在他出任村支书时,大儿子李根11岁,小儿子才四岁。他的家在县城,每天早晨5点多,就开上小三轮奔东仲都村了,往往是深夜十一二点,才回到县城的家。

17年!

两个孩子几乎见不到自己的父亲,更别提疼爱了!

家,这个重担,完全落到了妻子张如英一个人身上。她不仅要操持生意,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同时还要经常编“故事”,怕两个孩子和父亲生疏。

“你怎么看你的父亲?”记者问李根。

“从儿子这个角色看,父亲为家庭付出得太少了!整整17年,父爱,对我们来说是空白的。从一个村民的角度看,他为村里做了太多的好事。我开始创业时,也需要钱,他把钱给我不行吗,为什么都给到村民那里?因为,他是村支书,不能为我一个人着想,只能为全体村民着想。”

李保玉不善言辞,脸上透着刚毅和坚定,可是,当他谈到孩子时,这个刚强的汉子落泪了。他哽咽道,对家庭是有亏欠的,尤其是小儿子,从四岁开始就没管过。

“但是我不后悔,人活这一辈子,就要干点事儿,只要认准航向就要坚持做下去,老百姓受益才是天大的事!”李保玉说。

三月末,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拄着铁拐,李保玉再次来到山上,看着鲜花簇拥着的东仲都村,信心满怀。

“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我们要利用好山好水好的条件,走好乡村振兴路,让乡村更美,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李保玉说。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