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学者谈“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起好步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张永生

2021年03月08日10:07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3月5日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政府工作报告》就“十四五”和今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全面部署。“十四五”的生态文明建设怎么干?《政府工作报告》怎么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部分专家学者谈谈看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我国现代化有五个重要特征,即超大规模人口、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其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他几个现代化特征实现的重要基础。“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这一目标的具体贯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的高度进行理解和贯彻。

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不是发达国家目前现代化的简单翻版,而是可持续的现代化。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前所未有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却带来了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危机。这种不可持续的危机背后,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危机。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背后,一定有其发展理念的根源。在工业文明下,在“人与商品”狭窄视野下追求人类物质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的双重扩张,往往与人类福祉提高发生背离,导致发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虽然带来物质财富生产力的跃升,但却必然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带来不可持续的危机。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基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彻底进行绿色转型,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看起来是一个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我们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绿色变革。在发展理念和实践上,中国已经彻底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部署:一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三是提升生态系统治理和稳定性;四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三五”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深信,“十四五”会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