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惠:感恩新时代 做好村里的“女管家”

刘颖婕

2021年03月05日12:58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张晓惠是山东省邹平市好生街道乔家村的妇联主席,从事基层妇联工作七个年头了。七年里,她从父母的女儿变成了村里512名老人的女儿,与村里303名妇女亲如姐妹,是村里每家每户情况如数家珍的女管家。

听党话跟党走,以追梦人的担当做村里“女管家”

“从事妇女儿童工作,就是要传播党的好声音,落实党的好政策,把党的方针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作为村里的妇联主席,张晓惠记得去年在宣传“两癌”免费筛查和女性安康工程时,村里一个妇女始终坚持不去医院做检查。回去后她仔细学习了一些相关的医务知识,继续到她家做思想工作、拉家常,在拉家常的过程中给她普及了两癌筛查的症状,终于做通。一检查,宫颈癌早期,确诊一个月内就到济南做完了手术。出院后张晓惠去看她,她一看到张晓惠,就激动的哭着说,“妇联救了我,党救了我”。

那一刻,张晓惠感觉在这位妇女的心目中妇联就代表了党,而自己也在那个时刻得到了工作价值的最高体现。

在村里,经常会处理家庭邻里的小事,为了解救被家暴的妇女,张晓惠从醉汉手中夺过刀子;为了让老人体面的走好最后一程,张晓惠为去世的老人穿过寿衣;为了让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张晓惠当起孤困儿童的“爱心妈妈”……用真心换民心,让群众幸福安康是张晓惠的承诺。

“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践行我的承诺,用心为群众办事,用爱为党旗增辉,我常常觉得,作为一名妇女干部,能为老百姓服务,无论大事小事,我都会感到充实和幸福。”张晓惠说道。

坚定理想信念,以奋斗者的果敢做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如何让村里的在家妇女腰包鼓起来实现共同致富,一直是张晓惠思考的问题。“我们村的乔家粉皮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在以前,邹平只要提到粉皮,必会想到好生乔家,但后来种种原因这个手艺近乎失传。”走访中,张晓惠发现很多有手艺的妇女因为接送孩子闲暇在家,就想通过粉皮制作传统手艺把大家整合起来,既传承了手艺,增加了收入,又凝聚了人心。

但是传统的粉皮,产品单一,利润低,缺乏时长竞争力,如何进一步改进创新,将价格提上去是个难题。通过拜访老手艺人、上网学习,张晓惠决定开拓水果、蔬菜彩色粉皮,在一次次地尝试改进后,彩色粉皮终于研制成功,一经试销供不应求。张晓惠又走访了村里的多数中老年人,大家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下一步工作就是等社区建设全部完成以后,在村里的惠斯特农观园建立粉皮集体合作社,带动发展线上线下粉皮生产经营以及体验,群众可以在空闲时间到农观园打工,帮助村里妇女或者劳动力比较弱的村民增加收入。

张晓惠认为,作为巾帼先锋就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女性安康工程”不被认可,她就化身宣传员,为妇女群众详细解读;志愿服务活动没有资金,她就自掏腰包购买物资;妇女需要学技能,她开设了“帼姐学堂”,动用私人关系请老师给大家讲课培训,自己也不断学习参加培训,作为宣讲员走上讲台,走进田间地头给群众宣讲……

张晓惠坚信只要想干、肯干,办法总比困难多。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只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向疑难问题开刀,才能把难点做成亮点,才能把人民心中的美好蓝图实现。

传承红色基因,以人民公仆的谦卑做温暖娘家人

2018年,村子列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新村建设绕不过去的一个难点就是农户搬迁,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矛盾纠纷。“都说老百姓不听你的话,群众不好管,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主要是我们没有耐下心来听群众的话,所以群众才不会听我们的话。”张晓惠介绍,在这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的故事,老人和儿女因为置换而产生了家庭矛盾,为了让双方都能打开心结,张晓惠分头跟她们拉家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两代人彼此之间互相考虑,通过一次次的劝解,最后双方都同意写对方的名字。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从事妇女工作的七年多来,张晓惠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的满意作为最大的满意。她常说:“作为党员,我来自群众,懂得群众之忧;作为妇联干部,我更愿意回到群众,带领妇女群众追求幸福生活。”

奋斗正当时 扬帆再出发。张晓惠自诩是村里的女管家,每天六七十个的电话,几十个的微信群大都处理的也都是别人眼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她认为正是这一个个的电话微信、一声声的晓惠、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串起了村里535户村民的民心。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