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以传统文化涵养文明实践

2021年03月01日10:07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济宁:以传统文化涵养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要真正意义上落地生根,就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发掘和日常生活的融入。对此,济宁选择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入手,以“文化”涵养“文明”,配合数字手段和志愿活动创新的双重推进,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道路,取得了愈发显著的效果。

生动宣讲入人心

在济宁市任城区济阳街道财工街社区有一株老树,居民茶余饭后都爱聚在这里谈天说地,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就设在这里。2月20日,2021年的新春第一课——“凡人的家国情怀”主题宣讲就又进了社区。

新理念、新政策、生活常识……居民关心的大事小情,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树下就讲开了。开讲的既有社区干部,也有市里领导;既有市级百姓宣讲团,也有普通居民。通过一个个务实话题的设置和一个个身边难题的破解,接足了地气的宣讲方式不仅拉近了政府和群众间的距离,也让党的创新理论等“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最开始,看着老师们搬着小凳进社区觉得就是在做样子、走形式,没想到,他们总是能带着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来,也总能解决棘手难题。他们还特别爱用传统文化讲道理、做活动,让每个在场的人都服气。”新兴小区居民高广生说,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是“小板凳红色宣讲队”宣讲的重点,它带来的,是“爱诚孝仁”在社区中迸发出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力量。尤其在传统节日、文化纪念日、中小学寒暑假等时间节点,“板凳团”组织了一系列“我为大家做什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带着《共产党宣言》走进小学”“带着凡人的家国情怀走进小区”“白衣天使医者仁心”等主题宣讲,为传统文化找到了极具时代性的出口,在辖区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居民的欢迎。

人是可以教育出来的,但前提是赋予宣讲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特质。济宁各县(市、区)各自结合自身实际革新宣讲形式,在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概念化”为“形象化”、“理论化”为“通俗化”,用活农村大喇叭、宣传横幅、墙画、诗歌、情景剧等形式,创新培育出一大批像任城区“小板凳红色宣讲团”样形式新颖、群众喜爱的宣讲活动品牌。

从兖州区的“蒲公英夜堂”,到汶上县的“乡土讲师团”,再到邹城市的“连心茶馆”、微山县的“湖上宣讲船”、泗水县的“乡村儒学讲师队”……办在田间地头、基层社区的宣讲越来越有人气。去年,济宁全市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3328场次,受众达1549348人次。

志愿服务暖人心

最近几天,孙新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身为兖州义剪联盟工作团的负责人之一,每次在济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上发布“孝老义剪”活动的通知,都能在几个小时内招募齐所需的志愿者。如今,济宁居民寻求公益服务更加方便、招募志愿者更便捷、文化力量更显著,这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济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App的上线。

文明实践要深入人心,就要实实在在解决群众急需,志愿服务随之成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为有效提升志愿服务供需间的对接,济宁通过细致的板块、系统和运作模式设计,独立开发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并于去年上半年全面铺开使用。

记者在囊括了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手机客户端(App)、电脑端网站等多运行终端的平台上看到,“点单服务”“心愿墙”“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志愿者激励嘉许”等板块清晰可见、操作简便。各志愿服务组织发布的常规性、常态化、常年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群众可直接进行预约,或委托村(社区)的“帮办员”代为预约;服务清单中没有的项目,平台用户则可在“心愿墙”上发布信息等待认领,或由平台指定派发。

“亲人们,咱们的国学课正式搬到线上啦,《传统春节中的礼仪和习俗》系列讲座今晚7点开讲,大家别忘记准时上线哦!”2月13日一早,曲阜市息陬镇儒学讲师赵倩倩在微信“国学直播群”里发布消息,群里顿时热闹起来。

赵倩倩是一名国学爱好者,在息陬镇志愿服务队担任国学讲师,在她看来,应居民“点单”、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所知所感分享给大家很有意义。每逢周末、节假日,她都会准备或线上、或线下的系列主题讲座,两年多时间里,她已累计在各村实践站开展国学课堂100多个课时。而像孙新和赵倩倩一样,把传统文化作为志愿服务内容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

为强化传统文化对文明实践的促进作用,济宁市一方面突出传统文化传承,推进儒学讲堂标准化建设,共建设标准化儒学讲堂3841处,全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实践活动10156场,服务群众80余万人次;另一方面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创新推出“幸福食堂”“相约黎明”“呵护假期”等服务,各类人群都深受其益。如今,济宁已有3763个志愿组织在平台“安家落户”,6万余名志愿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20多类常态化志愿服务。(姜国乐 孟一)

(责编:郑浦丽、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