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沾泥土”“滴水穿石”,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访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

逄鑫珊

2021年02月25日10:46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务实、重在落实,关键在于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山东连续3年办好20项重点民生实事,便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样本和典型范例。”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最迫切的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马海涛认为,山东聚焦民生短板、实施了20项重点民生实事,特别是2020年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烦心事。

办成了一批民生“急事”。如,启动实施核酸检测能力“倍增计划”,核酸检测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县(市、区)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日最大检测能力超过150万份,有力保障了青岛突发疫情处置,5天内完成千万人口的核酸检测,有效防止了疫情扩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脱贫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省定扶贫标准的边缘户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落实相关扶贫政策,2020年将1.49万户、3.46万人纳入帮扶范围,使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办成了一批民生“难事”。如,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27个外迁社区全部建成并实现搬迁,28个新建村台社区全部完工,饱受黄河水患的60万滩区群众陆续实现安居梦、告别“水窝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72所,新增学位57.9万个,中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部消除、动态清零。对40种药品和5类高值医用耗材进行集中带量采购,首批采购平均降价66%以上,每年可节约费用28.5亿元,成为全国一次性采购规模最大、降价幅度最高的省份。

办成了一批民生“暖心事”。如,推进殡葬改革,建成市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20处、县级159处、乡镇和村级7741处,基本实现市县乡全覆盖,遗体火化、运输、冷藏和一年骨灰存放四项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让群众办“身后事”无“后顾忧”。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水平提升22%以上,保障标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31:1。

在马海涛看来,办好民生实事,关键是要顺应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为解决这些难题,山东逐渐形成了项目决策、任务分解、跟踪调度、投入保障等一系列落实机制。

项目决策机制。近几年,山东都聚焦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部署,将重大民生政策优先纳入民生实事;聚焦民生短板和群众需要,逐个制定改进提升措施,一并纳入民生实事。

动态跟踪机制。确定民生实事项目后,山东从省级层面对任务进行精细化分解,明确各地各有关部门任务分工。将民生实事落实情况纳入省委督查检查事项,发现问题短板及时整改提升,必要时纳入下年民生实事滚动实施。

投入保障机制。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省级在年初预算压减基础上,对差旅费再压减30%,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再压减60%,对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再压减60%以上,对无法执行的因公出国(境)费全部收回,通过“压、缓、停、收”四项措施共收回资金162亿元。各市县也加大压减力度,全省一般性支出压减21.3%。

山东推出20项重点民生实事,体现出浓浓的为民情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执政行为,有了深厚的百姓情怀,就有了为民利民的自觉自愿。

“山东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领域,拿出‘滴水穿石’的精神,连续3年紧盯不放,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破解,真正和群众‘坐在了一条板凳’上,这是群众路线和人民立场的体现,也是‘脚下沾满泥土’的务实精神的生动表达。”马海涛说。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