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對山東發展至關重要

余東華

2020年06月16日09:03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對山東發展至關重要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不確定性是未來的最大特征。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

謀求地區發展,必須從不確定性中,尋找和預測經濟社會發展的“硬趨勢”,以洞察先機、迎接變革、主導未來。

當前,人類正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新一輪顛覆性創新將群涌式爆發。同時,疫情的暴發蔓延,加速了這一新舊迭代過程。

此種形勢下,我們絕不能滿足於“走一步,看一步”的亦步亦趨式發展,那樣隻會“一步慢,步步慢”,而應把眼光投向未來,准確把握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超前規劃和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以未來引領現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未來,定現在

未來產業,是基於重大科技創新和新技術產業化而形成的、面向未來、決定未來產業競爭力的前瞻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能夠發揮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作用,形成區域經濟未來競爭優勢。同時,未來產業是居於全球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的高端產業,具有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控制能力,其本質是高創新產業,通過提高經濟體系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程度,帶來高附加值、高技術性和先進性。

未來產業也是關聯性和帶動性很強的產業。它通過與其他產業的投入產出關系,利用自身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就是說,它是一種整合性的產業,可形成“1+N”型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可以說,未來產業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方向。

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需要相應的投融資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人才培養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等的支持和引導。從政策屬性看,由於未來產業的產業鏈長、應用領域廣、帶動性強,未來產業一旦突破,將在研發、應用、制造、服務等多方面生成多類的產業集群和廣泛的商業機遇,未來產業領域的優惠政策回報率要高於傳統產業。

魄力和洞見力

科技造就未來。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需要准確認知新科技革命的大趨勢。

未來5-10年內,科技創新領域將出現“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多領域技術協同突破”的局面。

我國“十四五”期間,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並影響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領域是:工業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太空技術、材料技術、海洋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

山東“十四五”規劃,也應積極把握科技發展趨勢、順應產業發展潮流,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新工業革命,將比以往任何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更大、機遇更多。提升區域經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需要有勇立潮頭、引領時代的魄力,更需要有產業發展的洞見力。

目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發達經濟體,已發布一系列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和規劃,國內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等省份,也已開始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山東亦需樹立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山東產業結構“偏重”,傳統產業比重“偏高”,發展未來產業面臨的挑戰,可能會多於負擔較輕的南方省份。

但機遇和挑戰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准備工作做好了,挑戰也可以轉化成機遇。同時,山東已進入工業化后期,現代工業體系相對比較完整,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和197個中類,產業發展基礎較好,新興產業起步較早,具有自身的一些獨特優勢。

如山東的海洋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裝備制造業等,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大數據產業、人工智能產業、量子產業、雲計算產業、量子通信、高端軟件、虛擬現實等新興產業起步較早,發展勢頭良好。其中,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三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山東有部分產業與全球同步,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生產制造、推廣應用等方面都有較好基礎和發展亮點﹔海爾、浪潮等骨干企業實力較為雄厚,引領帶動作用逐步顯現﹔產業結構亟須轉型升級,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強烈,這些都為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奠定了有利條件。

做好“選擇題”

在全面把握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山東未來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山東“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未來產業的選擇應集中於以下十大領域。

先進制造領域。山東省是制造業大省,正在向制造業強省邁進過程中,先進制造領域是未來產業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先進制造領域的主要技術包括:智能裝備制造、高端裝備制造、高檔數控機床、新型終端制造、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一代機器人等。發展先進制造技術,需要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相融合,形成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制造方式。

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新產業革命時代多種技術協同進步而產生的“技術群”,包括工業互聯網、信息物理系統、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3D打印等。隨著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等新理論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迭代,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並日益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作的新特征,正在對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國際政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人工智能領域。未來一段時間內,人工智能技術將迎來大爆發,深度學習、類腦研究、神經網絡等基礎理論和技術將取得重大突破,基於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等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速度加快,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農業、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研發和產業化發展將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生命科學領域。主要包括生物科學與技術、生命健康、醫療診斷、人體增強、生物工程、醫藥研發、分子醫學、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技術、生物技術診斷、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健康、安康和幸福將是下一個十年最重要的理念,生命健康領域的技術進步就是為了滿足人類在身體、精神和靈魂等方面的需求。

海洋科學與海洋技術領域。山東是海洋大省,海洋科技和海洋產業是優先發展的重要領域。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海洋生物產業、海洋環境產業和深海礦產產業﹔海洋相關未來產業包括海洋裝備制造業和防腐材料制造業等。

新材料領域。新材料是支撐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石,新材料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帶來了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先進儲能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不斷創新,有力支撐了相關產業發展甚至帶動新的應用領域出現,催生新的產業門類。

新能源領域。在未來的30年裡,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增長35%,人類正面臨著一場能源革命。“十四五”期間,新能源領域需要重點突破的技術有:高效太陽能利用技術、 大型風電技術,氫能、燃料電池技術與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生物質、海洋、地熱能利用技術, 高效燃氣輪機技術與先進儲能技術, 能源互聯網技術等。

航空航天領域。包括航空電子、無人機、衛星導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技術及裝備、衛星研制等產業領域。支撐航天航空產業發展的主要技術包括:航空發動機健康監測、無人機技術與變體飛機技術、分布式電推進技術、新型航天器研發技術等。

環保技術與環保設備領域。環保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活動的總稱。未來,水處理物化技術、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生物質資源的再利用技術、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新型節能環保設備制造技術等,將是重要發展方向。

量子技術領域。量子技術是屬於21世紀的新興技術,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商業價值巨大。量子技術指以量子力學和量子信息論等量子理論為依托,以量子使用經驗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操控單個原子、電子或其他粒子的技術,具體來看主要包括量子測量、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調控等。

依托上述未來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結合山東產業發展基礎和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筆者認為,“十四五”期間,山東應重點發展以下12個未來產業群:人工智能產業群、物聯網產業群、大數據與雲計算產業群、量子技術應用與量子產業群、新一代機器人產業群、區塊鏈產業群、海洋科技與海洋產業群、航空航天產業群、生命科技與康養產業群、新材料產業群、新能源產業群、新基礎產業群。

藍圖“變現”

未來產業確定之后,下一步就是培育與發展。山東應如何結合自身實際,從現在做起,一步一步把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攻關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研發顛覆性新技術。以實現重點科技領域的戰略領先為目標,面向未來有望引領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前沿方向,建立變革性和顛覆性技術科學基礎的培育機制,以新科技產業化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

推動產業創新,培育新興產業。“十四五”期間,山東需要繼續搶抓新產業革命帶來的機遇,推動產業創新和轉型升級,構建產業創新體系,圍繞重點領域創新發展需求,統籌部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平台建設,加強設施和平台開放共享,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創新。

加快技術和產業融合,形成新興業態。技術與產業的融合、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新興產業之間的融合,能形成新興業態,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應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培育更多新產品、新服務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業態,形成創意經濟無邊界滲透和融合格局,從而培育能夠創造高附加值的未來產業。

構建新型全球價值鏈,衍生新產業。山東應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推動未來產業價值鏈全球布局,在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量子產業和新材料等重點領域,針對重點國家和地區確定不同推進方式和實施路徑,推動產業鏈資源的優化整合,增強對未來產業全球價值鏈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打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孵化新產業。在濟南、青島等具備條件的城市,規劃建設創新創業共同體,將其打造成科技創新能力的策源之地、優秀科技人才的薈萃之地和領先科技產業的聚集之地。

(作者系山東大學規劃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產業組織與競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