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中區計劃五年內改造四百余個老舊小區 適時啟動大觀園項目

2020年05月15日08:19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濟南市將實施保障改善民生攻堅行動,切實加大民生投入,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最大程度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濟南市人大代表,市中區委副書記、區長翟立波在接受天下泉城客戶端記者專訪時表示,為推動老城區有機更新,市中區將適時啟動老商埠二期和佔地60畝的大觀園項目,同時,今年還將計劃投資4.18億元,改造館驛街小區等13個老舊小區,切實讓市民感受到“市中溫度”,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老城換新顏 五年內改造四百余個老舊小區

翟立波告訴記者,今年,市中區將借助城鄉融合發展的利好,實施“三區同建”戰略,努力改善市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讓市中區人民生活更有品質。

所謂三區同建,就是要進一步做精北部核心區,做強中部崛起區,做美南部生態區,以北部輻射中部,以中部帶動南部。

翟立波告訴記者,做精北部核心區,主要是對七裡山以北約10平方公裡的老城區開展零散棚戶區、老舊小區和重點片區三大改造任務。

“目前11個零散棚戶區,計劃利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施改造,徹底改善群眾的居住環境。今年,計劃投資1.6億元,實施八一立交東南一期、公立街、岔路街、三裡庄東街一期等4個改造項目,涉及153戶、0.39萬平方米。”翟立波告訴記者,對其他棚戶區,下步將積極研究“留、改、拆”分類措施,創新征收模式,探索實施房屋置換、政府回購、模擬搬遷轉征收等思路,逐一解決。

翟立波介紹,市中區全區共有508個老舊小區,今年計劃投資4.18億元,改造館驛街小區等13個老舊小區,總面積105.21萬平方米,受益群眾達3.7萬人。未來5年內,將對剩余的近400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著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

對於轄區內的重點片區,翟立波介紹,下一步將適時啟動老商埠二期和佔地60畝的大觀園項目,進一步挖掘商埠文化,推動老城區有機更新。

打造“鄉村明珠”“城中村”蝶變“新市中”

“雖名為市中區,但轄區內仍有不少城中村。”翟立波告訴記者,接下來將做強中部崛起區,計劃在3-5年內改造19個城中村。

“七裡山往南約130平方公裡的區域是市中區拆遷、開發、建設的主戰場,是未來市中區5—10年發展的希望所在,承載著再造一個‘新市中’的期望。該區域原有44個城中村,目前已啟動實施了25個村的改造,還有黨東、黨西等19個村計劃進行改造。”翟立波介紹,今年,市中區計劃啟動黨東、黨西等2個城中村的改造,明年啟動七賢、前龍窩居、后龍窩居、楊家庄等4個城中村的改造,剩余13個計劃在3-5年內全面啟動。

對於南部生態區,市中區將以國土空間規劃調整為契機,通過城中村改造、遷村並居、單村保留整治提升的路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加快改變農村環境面貌。

“具體來說,目前全區共有56個村庄,其中大嶺、白土崗、大澗溝東村、大澗溝西村4個村已實施舊村拆遷,對於剩余的52個村庄,打算保留15個村庄進行綜合提升,另外37個村庄中,有18個村計劃遷村並居、19個村計劃納入城中村改造進行‘消化’。”翟立波介紹,今年的重點是,打造好玉符河沿岸宅科、寨而頭等5個鄉村振興樣板村,形成串聯在玉符河景觀風貌帶兩側的“鄉村明珠”。

今年將完成2.45萬人回遷安置 讓“漂”在外面的人早回家

今年,市中區已連續兩年實施“12100”民生工程,解決了一批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為群眾辦了一些實事好事。所謂“12100”工程有兩層含義:一是要著力辦好12類、100件民生實事,二是要用12個月的努力換取群眾百分之百的滿意。

翟立波告訴記者,12大類民生實事中,安置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工作排在最前列。“今年將完成經四緯一、岳而等9個項目共計1.11萬套、2.45萬人的回遷安置,開工建設雙龍、后魏華庄等共計約2400套安置房,盡全力讓‘漂’在外面的拆遷居民早日回家。”翟立波說。

考慮到疫情影響,不少市民一直關注就業問題,翟立波告訴記者,在促進就業方面也將會加大力度,切實抓好疫情后期就業保障工作,對重點群體進行分類指導幫扶,建立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指導企業依法依規妥善處理特殊時期的勞動關系。

翟立波坦言,受疫情影響,既定的民生實事中有個別推進較慢,比如,今年市中區計劃對1874戶居民供電進行一戶一表改造,受疫情影響,截至4月底,僅完成了236戶,佔12.6%﹔又如,在推進13個非貧困村的飲水安全工程方面,由於分管入戶、戶表安裝等施工環節受疫情影響,進展較慢。對此,翟立波表示,接下來將高度重視,在后續工作加快推進、加強調度,確保按期完成各項任務目標。(楊天) 

來源:天下泉城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