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樓房進廠房,扶貧搬遷讓臨沂這個村“挪窮窩”“斬窮根”

2020年05月11日17:07  來源:東岳客
 
原標題:下了樓房進廠房,扶貧搬遷讓臨沂這個村“挪窮窩”“斬窮根”

瑞和家園花園式社區一角。
 

五月的沂蒙大地,處處綻放著蓬勃的生機。位於臨沂市費縣梁邱鎮瑞和家園社區西側的“扶貧產業園”,在鎮黨委的主導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 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扶貧產業園”機器轟鳴運轉,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復工掙錢。

東河口村村民王鬆貴夫婦不出村到扶貧產業園木業車間打工,每月兩人工資收入6000多元。
 

東河口村村民夏中花、劉夫英在扶貧產業園塑業產業車間打工,每個月工資近3000元,在家門口就業,不但工作穩定,能夠照顧家庭,還學會了一門生產技能,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俺村的生活一點也不比城裡差。現在,下了樓房進廠房,家家戶戶住120多平方米的樓房,廚房裡用上天然氣,樓下有開闊的文化廣場和幼兒園,小區就像個大花園,享受到與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東河口村村民王鬆貴說起現在的幸福生活滿是自豪感。

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程深入該村,村民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據悉,梁邱鎮東河口村是省定貧困村,人口有907人,村庄東西北三面環河,地處山嶺地帶,歷經三次搬遷,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艱苦。2016年,臨沂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派駐第一書記工作組,在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程中,為了讓這個小山村的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駐村工作組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科學研判、精准施策,確保全村全面實現脫貧奔小康。在2年多的時間裡,先后籌集資金1億余元,規劃建設了佔地600畝的瑞和家園社區工程,佔地160畝的產業園和生產、生活道路與便民橋等建設工程。

五一國際勞動節之時,是村民入住瑞和家園社區兩周年紀念日,群眾們自發來到社區廣場上揮舞著國旗拍照留念,同唱《我愛你祖國》等歌曲,祝福美好生活越來越好。

瑞和家園社區一期開發了19棟居民樓,配有社區服務樓、幼兒園、文化廣場與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現有東河口村、小南庄村500多戶搬遷入住,現在村民出了樓門進廠門,不出村就能到“扶貧產業園”裡打工。原來通向田間有坡無路,顛簸難走,碰到雨季,農果都得靠扁擔挑,現在修了水泥路,客商直接開車到田間地頭與村民進行農果交易。

該村原來有坡無路、崎嶇小道,現在修了水泥生產路,村民駕駛車輛直接開到田間地頭勞作,為村民帶來致富新希望。

聽當地人講,這個昔日“臟亂差”的小山村,通過幾年來的幫扶,戶戶有事做、戶戶有收入。村民搬遷入住在花園式社區裡,正在發生著“華美蝶變”,變成了全鎮最有發展潛力的村。

原該村住宅牆體基本都用大小不等的青石塊壘砌而成。
 

2017年3月8日,駐村第一書記庄孝文(左二)到貧困戶夏中友(右二)家走訪,夏中友家住宅的牆體都是用青石塊壘砌而建的瓦房。
 

夏中友一家人從低矮的瓦房,搬遷到了瑞和家園社區120多平方米的樓房裡,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給小孫女輔導作業。

從省定貧困村,蛻變為美麗鄉村,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東河口村實現了華麗變身。“我們村過去交通不便,居住環境不好,村裡人都不願意待。現在政府修好生產、生活道路,每家從低矮的瓦房搬到了120多平方米的樓房裡,社區西側建了扶貧產業園,吸引了周邊村民都來打工,產業園的崛起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你說變化大不大?”東河口村黨支部書記王鬆平介紹說。

2016年10月30日,該村瑞和家園社區開工建設。
 

駐村第一書記庄孝文(中),在瑞和家園社區建設期間與同志們時時奮戰在建設工地上。
 

村民入住瑞和家園社區兩周年,在五一勞動節之際,庄孝文(左二)來到曾自建設的瑞和家園社區走訪,與東河口村黨支部書記王鬆平(左三)等村民共敘脫貧致富發展之路。

如今,東河口村每一片土地都蘊藏著活力與希望,每一個村民都充滿了干勁和力量,昔日的小山村正在醞釀著一場更加美麗的蛻變!(付迎東)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