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苑 | 董芷林書畫賞析之四:清醇雅麗畫承詩

顧振樂

2020年04月12日09:15  來源:東岳客
 
原標題:藝術苑 | 董芷林書畫賞析之四:清醇雅麗畫承詩

創作中的董芷林

吳昌碩(一八四四-一九二七),浙江安吉人。清末曾任江蘇漣水(古稱安東)縣令,在任一月即卸任,后寓居上海。能詩文,精書畫,善篆刻。三十歲后受任伯年啟發始作畫,善以篆書筆意融入畫中,故其寫意花卉渾厚蒼勁,筆酣墨飽。由於集詩書畫印於一身,一時流風大盛,名聲大著。自入主西泠印社,聲望益高,大江南北,無出其右。從其師者眾多,而能傳其衣缽者如趙子雲(雲壑)、諸樂三、沙孟海、王個簃等。其中王個簃與缶翁更為接近,且均久寓滬上,幾乎朝夕相處,故個老四絕並臻,一時無雙。個老在解放后名聲鵲起,尤以年高德劭,從者亦復不少。其中以曹簡樓、曹用平等得其先鞭,四川劉伯年尚稱個老門下第一人,惟獨董芷林成為個老之關山門弟子,何其幸哉!少年學藝,刻苦鑽研,潛心磨礪,心領神會。數十年來,勤學苦練,成績斐然。

董芷林,浙江余姚人。既得個老之真傳,又愛攝影,足跡遍天下,山川奇景成為胸中丘壑,信手拈來﹔湖山勝跡,四時花卉,盡收眼底而風姿倜儻,引人入勝。花卉清麗優雅,山水雄健蒼勁,無不盡顯昌石、個師之流風而有所發展。余拜觀其十數年前之畫冊,年方花甲已入妙境,而今年屆古稀,必當與時俱進,其造詣之精當,則會之頹筆而難以描述矣。

至於其書、其印,眾人已有評述,不需贅言,今就其詩,略抒己見,然未必切中耳。

詩,有古風和近體。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詩,其字數、句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以前毛澤東在發表第一批詩詞卅七首時,曾告誡不宜在青少年中要求學古詩詞,因為作詩要費腦費時。現在卻不宜這樣說了,因詩是文學的一種體裁,應該積極傳承,不受年齡限制。條件隻有一個:懷有較高的文化基礎及寬廣的胸懷。

最近有機會讀過部分《擷餘樓吟稿》,董君自號“頑翁”時年六十九歲,“頑”者,固執而不變之謂也。可見其對寫詩之心智堅如盤石焉。經過二三十年的探索歷練,時人評說其詩“清醇雅麗而不涉妍”。當年吳昌碩、王個簃二前輩均有畫畢詩成的學養,隨筆吟詠,比之曹植《七步詩》成不遜一拍,而董君亦常效仿之。這不是一件輕易得來的本領。其背后都有一個綿長的故事。試看唐代著名詩人如孟浩然,湖北襄陽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曾游歷東南各地。王維,詩人又兼畫家,原籍山西祁縣,后遷蒲州,於長安就職,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其作品大都為題山水詩。李白,祖籍隴西,幼年遷居四川,二十五歲開始出川漫游,先到長安,后至洛陽,足跡遍及長江流域。杜甫,原籍襄陽,遷居河南鞏縣,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便開始漫游各地,在洛陽與李白相遇后又北回長安,十年后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居秦州,又移家成都,晚年又攜家出蜀游蹤湘江。這些例子說明詩人都經過漫游名山大川才寫出所見所聞,親身體察而做出內涵豐富的作品而成為大詩人。再看董君,不但攜帶相機踏遍祖國河山深處,攝取作品題材,且於近十年間還暢游世界各大洲,以致廣收博聞,備殫見洽聞之長,覓鮮明正確之詞匯,施之於詩,遂寫出了這許多雅俗共賞的詩詞,其中不乏美麗典雅的章句。

當然,在詩書畫印四絕中,詩擺在第一位,亦難度最高。一個人的能力不可能樣樣走到絕頂,完美無缺,董君亦如此。然小疵不掩大善,達到這個程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已經不容易了。假以時日,在中國藝壇中出現一個閃亮的新星是完全可能的。

(顧振樂,字心某,號樂齋,1915年6月生,上海嘉定人。少年時師從童心錄、翟樹宜等前輩學習書畫篆刻。1942年拜張石園為師,入室專攻“虞山畫派”。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及在專業報刊發表,並被多家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曾兩渡扶桑舉行書畫展。出版有《顧振樂書畫集》、《顧振樂畫集》等。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高校書法教育研究會理事、華東師范大學《中華書法篆刻大典》編委。)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