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向海圖強,山東經略海洋譜新篇

——訪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海洋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曙光

劉穎婕

2021年02月25日09:33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近年來,山東以‘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己任,組織實施建設海洋強省戰略實踐,逐步成為我國經略海洋的領軍者。”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曙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山東海洋領域兩院院士數量佔全國1/3以上,海洋高端人才佔全國40%,擁有一批重量級海洋科研機構和創新平台,海洋科技優勢在全國、全球競爭大格局中得天獨厚。

劉曙光認為,海洋科技自主創新是經略海洋的根本動力。近年來,山東以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載體,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機構和科考平台等創新資源,基本形成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為龍頭,以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深海基地、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字號”海洋教學與科研力量為支撐的區域性海洋自主創新體系。

實施“透明海洋”“藍色藥庫”“問海計劃”等重大海洋科技工程、自主研發“海燕-X”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達到10619米,刷該領域新世界紀錄。國家相關部委、大型企業的科考船及“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等大國海洋重器陸續投入運營,為山東進軍深海大洋提供了強進動力。

劉曙光認為,海洋探索與開發工程是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山東建成“藍鯨1號”“藍鯨2號”赴南海執行可燃冰開採任務,建成交付國內技術集成度最高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洋石油119”,大力提升了我國深遠海開發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建成海水淡化工程31個,日產能達35.9萬噸﹔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54個,達到全國40%生產規模,為山東乃至全國海洋經濟與海洋生態文明協同發展提供樣板。

“海洋是聯通世界經濟和促進合作發展的戰略空間。”劉曙光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在東部沿海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半島港口群的陸海通聯作用。通過全省港口規劃“一盤棋”、管理服務“一張網”和資源開發“一張圖”,實現全年實現貨物吞吐量16.9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191萬標箱,比2019年分別增長4.9%和6.0%,分別躍居全國第一位和第二位。推進與全國中西部內陸港18個業務關聯,開通海鐵聯運線路70條,實現全年集裝箱海鐵聯運量突破200萬標箱,規模位居全國首位。

“陸海統籌治理是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關鍵對策。”劉曙光表示,山東將海洋環保重要指標納入對沿海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扛起海洋生態保護重大責任,守住了海洋可持續發展“生命線”。

此外,山東克服全球疫情影響及國際關系緊張帶來的諸多不便,如期舉辦第五屆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促成75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的近900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參會參展,實現12個重大項目現場簽約,協議總投資達到451億元。對此,劉曙光認為,推進海洋合作交流是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保障。

在劉曙光看來,“十四五”時期山東必須繼續融入國家海洋強國建設大局,緊抓全球海洋發展重大變局帶來的機遇,充分借鑒國內外經略海洋的豐富歷史經驗,尋求山東省經略海洋的特色和優勢,謀劃海洋創新發展、協同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相互支撐的戰略格局,形成以深遠海開發能力建設和陸海統籌治理能力建設為導向的重大工程,打造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領軍區和示范區,培育山東建設“中國第三增長極”的戰略引擎。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