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青島1月31日電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陽歷新年的腳步還未走遠,農歷春節的鐘聲還未敲響,黃海之濱、鰲山灣畔、青島藍谷,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人們正挽起袖子,開啟新的征程。1月29日,超百億的重點項目在這裡集中簽約,海洋能源產業的62家國字號科研機構、央企、上市公司和行業領軍企業“歃血為盟”。
沉甸甸的碩果述說著青島藍谷面朝大海、時不我待的精氣神兒,見証著青島藍谷動起來、干起來、拼起來的沖闖勁兒。這既是藍谷為落實青島市委市政府“項目落地年”而吹響的沖鋒號,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的動員令!
簽約現場
肩負使命,夙興夜寐
今天的青島,面臨前所未有的開放大勢和前所未有的機遇挑戰。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台,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
這些,都是青島主動勇擔的國之重任。
而功能區則是青島對外開放重要區域和外向型經濟重要載體,可謂是青島改革發展的排頭兵。作為青島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的核心區域,風雲激蕩的青島藍谷正承擔起助推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使命。
陸海443平方公裡,功能區改革的首批試點單位,中國江北的第一家“法定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讓藍谷“體強身壯”所向披靡,其從孕育誕生到現在已深深印下國家戰略的烙印。
節令似鼓,時不我待。驕人的成績單還沒“捂熱”,“項目落地年”的號角就已經吹響。對於國家的召喚,對於青島的部署要求,青島藍谷夙興夜寐,未敢有半點懈怠。
拿2020年來說,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不盡狂瀾之中,青島藍谷與改革同頻、與發展共振,乘勢而上、聚勢而強,成績斐然。數據顯示,2020年青島藍谷新引進項目數、投資額分別增長183%和98%,新增市場主體增長53%,新增金融類投資機構260家、總規模285億元,獲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級孵化器。深探數據背后,有目標、敢擔當、勇作為、重實干、善謀略缺一不可。
“落地!落地!落地!”在首批項目集中簽約暨青島海洋能源融合發展產業聯盟成立儀式上,青島藍谷管理局做出承諾:“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這是我們的開門紅,下一步,青島藍谷將以超常規思路、舉措和力度,打造高品質的城市服務配套和令企業家感到舒心的營商環境!”
啟動儀式
揭牌儀式
平台聚力,聯盟聚賢
近年來,青島市不斷釋放“平台思維”、“生態思維”推動發展的強有力信號。用“平台思維”做乘法,通過平台整合資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開展集群化和產業鏈招商,實現價值倍增效應,成為青島強經濟、促發展的不二“錦囊”。
這一打法在藍谷同樣發揮得淋漓盡致。剛剛成立的青島海洋能源融合發展產業聯盟,便是青島藍谷管理局聯合青島市發展改革委、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共同推動成立的,在全國樹起了海洋能源融合發展的典范。
獨行快,眾行遠。
三峽新能源(集團)、中廣核新能源、華電、大唐、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國家電投能源電力、中國電建集團等央企,以及風力發電領域的上市公司華銳風電,中國船級社、海洋化工研究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有限公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中國質量認証中心、國家海洋標准計量中心……這些單看名字就很厲害的國內海洋新能源領域頂尖科研機構、央企、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組成了國內海洋能源產業產學研一體化豪華陣容。
聯盟不是空噱頭,而是要讓這些成員單位不再各自為戰,從此成為“兄弟”,互相“輸血”,抱團上進,“引進一個,落地一串”。這種聚合效應,讓打造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形成千億投資規模的宏偉藍圖變為可能。
其實,在“平台思維”這張答卷上正式書寫的第一精彩之筆,要追溯到半年前。2020年夏,青島藍谷管理局發起的首個創新創業聯盟——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創業聯盟就已成立,將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深海基地、山東易華錄、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等區域內50余家重點創新平台、企業、服務機構聚集其中,形成各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的橋梁紐帶和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融合”的產業生態,搭建起輻射全市、全省、全國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平台。據統計,2020年青島藍谷完成的技術合同90.2%來自於這個聯盟的成員單位。
此后,中國海洋設備檢驗檢測聯盟也在藍谷應運而生。海檢集團、中國船級社、中國計量院、中國標准化研究院、中海油、中石化、中船重工、中集等60余家機構,聚集國內海洋設備質量技術創新資源,開展海洋設備質量基礎領域聯合技術攻關,制定我國自主可控“海洋設備”認証認可體系,支撐海洋設備“走出去”,成為海洋領域發揮“平台效應”加快產業創新升級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
簽約儀式
市場主導,企業唱戲
今天的項目投資,就是明天的經濟增長。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青島想要進位爭先,必須把抓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把項目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戰場”和“生命線”。
站在“十四五”的嶄新開端,落實青島市委市政府“項目落地年”的戰略部署,青島藍谷新年伊始便打了漂亮一仗——總投資超100億的22個項目同時簽約,給疫情當下的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滿滿的信心和活力。
細數這百億項目,每個都含金量十足。不管是北京科技大學牽頭建設的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國家電投集團等央企領銜的海洋新能源項目,還是總投資50億元的城市更新股權投資基金項目、“海洋+、法律+”一站式全產業鏈海洋特色服務平台,都是海洋領域“硬核”項目。
施展拳腳的舞台已搭好,剩下的便是企業當主角的高光時刻。
就剛剛成立的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來說,該平台將圍繞重大工程建設、裝備制造、新材料研發等國家重大需求,建成材料服役領域科學數據採集生產、匯交存儲、加工整理、開放共享和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計劃用3-5年時間,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材料服役數據交換合作共享平台。
而在政府扶持、市場主導下,已有一大批刷新國內甚至世界紀錄、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從0到1”突破的科研成果在藍谷不斷涌現:“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最大滑翔下潛觀測深度達到10619米,再破世界記錄﹔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正式進入實質性建造階段﹔世界最大自主航行的集裝箱商船“智飛”號開工建造﹔國內首艘無人駕駛自主航行系統實驗船“智騰”號下水航行﹔省內首個無人駕駛汽車項目試運營﹔“黑珍珠”波浪滑翔器、華興水下機器人等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
2020年,青島藍谷新獲市級以上科學技術獎8項,同比增長170%,達到歷年最高水平。
而藍谷也深知,海洋科技要變成海洋經濟發展的磅礡動力,就必須推進區域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推動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針對白色家電生產需求開發了智能涂裝生產線,採用自主研發的無溶劑涂料為企業涂裝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為推進該項成果產業化,川青院通過平台公司在藍谷成立公司,目前正與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技術對接,預計未來三年銷售收入可達2億元﹔推動天大青島研究院與14家企業共建了聯合研究中心,依托其母校學科及品牌優勢與海信集團共建研究中心,聯合培養工程博士12人,形成20余項技術需求合作意向。
據統計,2020年青島藍谷新增市場主體1551家、增長53%,完成技術合同登記認定超過9.5億,橫向合同佔比79%,其中在青島市范圍內交易額約 4.98億元、佔比 52.4%, 呈幾何倍數增長態勢。
政策落地生效、項目簽約落地、工程啟動建設、技術聯合攻關、成果落地轉化……
青島藍谷這片熱土上到處都是忙碌的場景,天天都有令人欣喜的“新鮮事”。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演繹著青島尊商、重商、親商、安商和崇尚創新創業的熱烈氛圍,印証著“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投資青島藍谷就是投資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邀約告白。(青島藍谷管理局供稿)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聽取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黨組,省紀委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黨組工作情況匯報﹔聽取省委常委和各黨組書記關於履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情況匯報 1月7日下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詳細】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