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10條”引關注

大城市如何發展職教? 北京正要破題

2020年06月29日15: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大城市如何發展職教? 北京正要破題

  這兩年,隻要提到職業教育,人們就會想到幾個振奮人心的數字,去年高職院校擴招100萬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就在國家再次提出高職擴招的同時,北京市出台了《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翻看這個被稱為職教“京10條”的文件,“推進職教高考”“深化產教融合”“創新體制機制”“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高質量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等字眼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內容。

  其實,對於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來說,職業教育還面臨著更深層次的發展困擾,由於城市功能定位的轉變,以生產制造為主的企業搬離了城市,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向企業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將如何發展?職業教育和大城市的發展能否同向而行?

  帶著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北京職業教育進行了深入的採訪,看看北京職教是如何破題的。

  城教融合,為大城市培養適合的人才

  “你會給孩子選職業院校嗎?”如果這個問題放在30年前,獲得肯定答案的幾率會很大。

  那時候,北京正處在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時期,各行各業都需要大批的技術人才,當時的中專、技校、職高等成了很多初中畢業生繼續接受高一級教育的極佳選擇,職業教育為北京的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批的人才。

  但是,隨著北京城市發展的需要,北京作為首都的定位越發明確了: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在這種定位下,一些非首都功能就被疏解,當我們再俯瞰北京時,那些標志著制造業的煙囪、鍋爐消失了。

  由此,有人會問:北京還需要職業教育嗎?

  應該說,一個城市的職業教育一定跟這個城市的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記者曾經在重慶採訪時發現,重慶的職業教育中有很多跟汽車制造、汽車維修相關,而在寧夏採訪時則發現,那裡的職業教育更多與農業技術相關。

  那麼,北京呢?

  “其實,對北京來說並非不需要職業教育,北京還需要城市運行與管理,北京的職業教育要適應市民高品質的生活。”北京市教委職成處處長王東江說,2018年時,北京便確立了職業教育的三個發展方向:面向高精尖產業、面向城市運行與管理、面向市民高品質的民生,“這是城教融合。”

  “我們學校所在地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根據北京的規劃這裡未來將是一個世界一流的產業綜合新城。”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院長孫善學說,在這個地方辦學,就要跟這個“城”融合,學校就要圍繞著“宜居之城”“高科技之城”“智能化之城”來布局。

  剛剛公布的“京10條”,把北京職業教育的探索更清晰地表述為:“按照北京的產業發展需要和空間結構布局,結合首都人才需求,優化職業院校布局,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首都城市發展能力。”

  另外,與其他城市不同,北京的發展還納入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因此,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京津冀的職業教育也將協同發展,“京10條”中明確“在養老、護理、學前教育、家政服務、健康管理、軌道交通、城市運行、非遺傳承等首都發展和民生領域急需的人力資源緊缺專業,採用定向招生、聯合培養等多種方式面向京外省份適當增加招生計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等已經面向河北省“單考單招”,翻看相關的招生介紹可以發現,其中,機電一體化技術(冰雪運動場館設備運行與管理)專業顯然就是在為冬奧會培養亟須的人才。

  產教融合,不隻停留在口頭上

  除了“城教融合”,北京職業教育還要走“產教融合”的道路。

  其實,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領域並不是一個新鮮詞,隻不過,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一直伴隨著“產”和“教”“企”和“校”之間“趨利性”和“公益性”的博弈。

  “教育有單獨的跑道,企業有單獨的跑道,現在就是加一根枕木,有了枕木兩條單獨跑道就變成了鐵路,如果沒有枕木就還是各走各的路。”王東江說。

  王東江所說的那條“枕木”就是工程師學院。北京在2018年提出,要在3年內建立100個左右工程師學院和大師工作室。

  成立工程師學院就能讓產教融合之路更加暢通嗎?

  “教育轉型時,恰好企業也正在面臨著轉型的壓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北京市豐台區職業與成人教育集團採訪時遇到青島海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高翔,在他看來,豐台職教集團成立的海爾智能互聯工程師學院恰好也契合了企業的發展需求。

  “海爾有幾萬名員工,安裝冰箱的,安裝空調的,以前工作簡單,在牆上打個孔把機器挂上去完事,但是現在不行了。”高翔說,現在智能家居需要的是整體設計,這就要求上門服務的工程師要能理解客戶的需求、能設計、能出圖、能安裝……海爾也嘗試過直接培訓轉化已有的員工,但是很多人從年齡、學歷、能力、觀念等方面都很難跟上產業升級的節奏。而市場上這樣的人才也極其短缺。

  企業自己培養和市場招聘都無法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時,與學校聯合培養成為一條“必經之路”。

  產教融合終於不再是學校一端更熱衷,企業一端的態度也積極起來。

  北京市也給出了優厚的條件,“每建一個工程師學院,企業投入20%,政府投入80%。”用這種方式,僅2019年北京就批准建設了40個工程師學院。

  受益的當然不僅是企業。

  “用這樣的模式,我們的人才培養‘開挂’了。”北京市豐台區職業與成人教育集團校長趙愛芹說,很多問題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與前沿企業合作,學校便站在了技術的最前沿,學校的人才培養也就站在了最前沿,“而且學校緊跟社會和企業的轉型,學校的人才培養也會緊跟著進行轉型。遇到困難時也不再是學校自己使勁兒,企業和社會跟我們面臨相同的問題,所以大家可以一起用力。”

  產教融合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不能隻停留在文件上,不能隻停留在會議上,也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王東江說,北京是引企駐校,這個“駐”所包含的內容很多,企業的生產性環節、設備、工程技術人員都可以“駐”入學校。

  校企合作升級,對職業教育來說是一場變革

  在孫善學看來,隨著北京的發展和北京職業教育的發展,現在所說的產教融合也在升級。“現在要跟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或關鍵企業進行合作,這樣的校企合作才能打開整個行業。校企合作已經進入到學校和產業鏈合作的階段。”孫善學說,這對於職業教育來說,是一場變革。

  職業教育以前的教育模式是,先公共課、再專業基礎課、再專業課、再實習。“很多學生到第三年的時候已經忘了前面學了什麼,為什麼?因為以前學生學習就是為了應對考試,考完就完了。”王東江說,從2015年起北京便改變舊的教育教學方法,把傳統教學計劃拆分成模塊,學生所學的內容按照生產環節重新組合,最終的考核也不再是一張考卷,而是考技能,“學生的考核的標准就是企業的用人標准。”

  在職教界有這樣的看法,職業教育應該是一種教育類型,而不是教育層次,職業院校學生應該有專門的上升通道。“應該說,我們現在的嘗試其實給學生的上升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趙愛芹說,現在以技能為基礎的培養模式,學生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形成一個由技能構成的完整的圓,學生再學習時是在原有的技能基礎上的上升,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存在知識之間的割裂。

  記者發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已經寫進了“京10條”,北京將穩步推進“職教高考”改革,針對不同類型的生源,繼續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為市級、國家級和世界級技能大賽獲獎學生等拔尖人才搭建免試進入高職院校學習、進修或從教的通道,設立專項獎學金,提供大師工作室、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等進一步提升培養的政策支持。(樊未晨)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