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留言圖書館走紅后,人民日報又關注了山東的“吳桂春們”

2020年06月29日09: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最不舍,是書香

核心閱讀

氤氳著書香的城市,令人留戀。痴迷閱讀的心靈,閃閃發光。農民工群體是城市的建設者,也同樣渴望成為書香城市的受益者。

隨著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他們的閱讀需求逐步得到滿足。期待更多吳桂春們與城市相互成就,壯大閱讀的力量。

打開書,無限可能

本報記者 肖家鑫

晚上8點,在山東濟南一處建筑工地上,工人王強將讀了大半的《魯迅選集》塞到枕頭下,掏出手機看新聞。

王強是一名90后,現在中建八局一公司的高鐵圍合項目上工作,已經結婚生子。對他而言,讀書一半是愛好,一半是責任,“孩子漸漸長大,我不想做個一問三不知的家長。”

公司在項目工地上建了一個職工書屋,藏書1000多本,王強成了那裡的常客,還養成了睡前閱讀的習慣。

近年來,各地圖書室等文化場地建設日趨完善,有的企業也建立了圖書角。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獲取知識的門檻降低,閱讀選擇進一步增多。這一切,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農民工的閱讀生活,也衍生出了新的需求。

“除了像書屋這樣的硬件配套,還需要工友間的相互帶動。”王強說,在公司鼓勵和工友帶動下,更多工人逐漸有了閱讀意願,有事沒事都會去職工書屋坐一坐。據該項目部統計,1394名員工中,881人每天使用手機時長超過2小時,八成以上有閱讀各類資訊的習慣,三成員工平時有閱讀各類文學作品(包含網絡小說等)的習慣。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瑋去年開展了一個關於農民工群體閱讀現狀的研究課題,發現受訪農民工普遍認同“讀書有用”,不同行業農民工的閱讀狀況存在一定差異,“建筑工人由於集體居住,交流范圍比較穩定,因此閱讀趣味相互影響,且受親緣地緣關聯較強。”

“心能不能靜下來,有時決定了閱讀的狀態和效果,而這對農民工來說有點難。”山東省臨沂市的60后農民工作家尤克利,深知邊打工邊閱讀不易,“畢竟得掙錢養家,閱讀和寫作既費錢又費精力,有的朋友還為此和家人鬧矛盾。”尤克利高中畢業后一直在家務農,快40歲時外出打工,卻因為思鄉情緒激起了寫作欲望,從此邊打工邊寫作。

尤克利回憶,以前為了找本書專門跑去一家企業的圖書館,還被攆了出來。讀書有了心得體會,也無人交流訴說。“如今,通過手機就能閱讀、溝通、交流。”尤克利常在下班后,通過微信分享自己的作品,“就像過河一樣,以前都是蹚水過河,如今有橋了。”

同樣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宋長征和王德席,因為熱愛閱讀和寫作,如今都成了作協會員。尤克利和宋長征還是山東省作協的簽約作家。

宋長征在老家鎮上開了一家理發店,據他觀察,小鎮青年的注意力如今更多集中在短視頻、手游上,“但不可否認,移動互聯網確實讓閱讀的廣度擴大了。”王德席認為,互聯網給農民工提供了獲取知識和交流創作的平台。

經過多年打工奮斗,山東商河縣鄭路鎮謝晴和丈夫在濟南市區的建材市場裡經營起一個小店鋪。今年40歲的她一直有個心結,她初中時原本成績不錯,卻因種種原因輟學。為了彌補遺憾,這些年來她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

“一開始我拿著哥哥的課本在家自學,后來有了零花錢就去集市書攤上買書。”謝晴說,那時選擇不多,手頭有什麼就讀什麼,“一直希望有個類似讀書會的組織,可以得到指導、彼此交流。”

2019年,當地和企業合作開辦鳳翮筑夢書屋,定期組織親子閱讀等公益活動,謝晴第一時間報名。項目負責人徐斌多年來一直從事社區書屋的運營工作,在他看來,提高農民工閱讀率,不能單純指望圖書室等硬件建設,而是要在此基礎上開展常態化的社區閱讀活動。

現在,謝晴在網上持續充電,付費參與微信學習群裡的課程,每天晚上都打卡上課。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9日 12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