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排名第一的國產網劇,最終選擇相信童話還是真相?

2020年06月28日10:31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今年排名第一的國產網劇,最終選擇相信童話還是真相?

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成為近期口碑最好的國產劇,也是歷年來口碑最好的國產懸疑劇之一。單純從制作層面上看,《隱秘的角落》的確體現出了電影質感,無論是美術、攝影、構圖、打光、配樂還是細節,都有不少可以讓人細細咂摸的地方。

《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懸疑小說《壞小孩》。小說講述的是三個小孩無意間撞見一起殺人事件后,開始敲詐勒索、“買凶殺人”,並且一個精心策劃的謊言騙過所有人,刻畫了這三個小孩之“壞”乃至“惡”。《壞小孩》出版時曾引發不小的討論,因為小說無論是題材還是尺度上,對於中國懸疑小說都有所突破。

《隱秘的角落》的主體情節延續了小說——三個小孩目擊少年宮數學教師張東升殺人事件﹔不過劇集在三個小孩的人設上做了極大的改動,小孩之“壞”均被剔除,結局也成了“善惡皆有報”的法制故事。如果《隱秘的故事》隻做到這一層,那麼它的深度就弱於小說,也不會得到這麼高的評價﹔編劇和導演高明的地方在於,在這個光明的表層敘事底下,還有一個隱秘的黑暗敘事——它與小說的主題暗通曲款。

劇集增加了一個小說中沒有的設定:殺人犯張東升,與好學生朱朝陽都喜歡數學家笛卡爾,劇中也一再提及關於笛卡爾死亡的兩個版本。在童話版本裡,笛卡爾與美麗的公主突破重重阻力相愛﹔在現實版本裡,公主根本就不愛笛卡爾,笛卡爾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背叛。

《隱秘的角落》通過種種細節埋下伏筆,拋給觀眾同樣有兩個故事版本:你是選擇相信美麗的童話,還是選擇殘酷的相信?

故事究竟是哪一個版本,取決於好學生朱朝陽最終成為怎樣的人。《隱秘的角落》引人深思的不應僅僅是導演的敘事技巧,更應是朱朝陽的選擇:他是如何變“壞”的?

因為朱朝陽不是個例,他是某一類孩子的縮影,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

朱朝陽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父母在他小時候離異,因為父親有了外遇,他被判給母親。父親重新組建家庭,朱朝陽也有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父親將大部分愛都給了妹妹,對他疏於關心。母親在景區上班,經常不在家,朱朝陽也能很獨立地照顧好自己。他剛上初中,每次考試幾乎都是班級第一。

這是一個聰明、獨立、懂事的孩子。但朱朝陽內心也有“隱秘的角落”:他一直渴望父愛,一直努力討好父親,對於妹妹他既羨慕也有隱隱的嫉妒﹔母親給他的愛過於強勢,隻關心他的學習,這讓他個性沉默甚至有些壓抑。哪怕如此,他仍有著善惡是非的判別標准,“隱秘的角落”從未佔過上風。

也許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隱秘的角落”。善良的人並非沒有惡念,只是他們不曾將惡付諸實踐。朱朝陽也曾是善良的人,但究竟是什麼時候,“隱秘的角落”的陰影悄然擴大,直至佔據他的內心?

父親對朱朝陽的懷疑,是朱朝陽個性變化的轉捩點。朱晶晶不幸在少年宮墜落身亡,那一天朱朝陽恰巧在少年宮,但警方已認定與朱朝陽無關。一段時間后,父親帶著他去喝糖水,還給他買了泳鏡,他開心極了。但他意外地發現,父親在包裡偷偷放了錄音筆,想套他的話,父親仍在懷疑他。朱朝陽假裝不知道,他非常“懂事”地說了煽情的話讓父親心生愧疚。這一刻,父親終於下決心做一個合格的父親,但兒子已不再是曾經的兒子了。

父子倆離開糖水店,一隻蒼蠅落入乳白色的糖水裡。這個靜默的細節,不僅說出了朱朝陽對於父親的信仰、對於愛的信仰在坍塌,也意味著“黑暗”開始浸染他原本純潔的人格。

朱朝陽進一步黑化,是他被朱晶晶的舅舅王立綁架之后。張東升救了他,但在他面前殺了王立。警察找朱朝陽做筆錄,他面臨一個兩難——是否告訴警察真相。說出真相,妹妹墜樓時他在現場的秘密將被揭曉﹔避重就輕搪塞過去,他就成了張東升的同謀,在變成第二個張東升。

朱朝陽撒謊了。母親由此與他發生爭執,她氣悶於自己辛苦將朱朝陽拉扯大,朱朝陽的心卻向著父親。此時朱朝陽的眼神變了,他反駁母親:是她逼父親離婚的。母親哭訴,是父親先有了外遇。朱朝陽狠狠地說,“那是因為你們隻在乎你們自己。”

當朱朝陽得出結論:父母對他的愛充滿了自私和交換,“隱秘的角落”終於佔據了內心。朱朝陽被黑暗吞噬,那個好學生、乖孩子消失了。曾幾何時他多麼渴望愛,而今愛似乎不重要了,他選擇聰明又自私地生活——自己才是可靠的,一切都是為了利己。

我們總是熱情謳歌孩童的單純,這是因為他們就像一張張白紙,沒有瑕疵。可正因為孩子是白紙,涂抹的筆的顏色才至關重要——白紙上涂抹的是彩色,那麼孩子的個性就是彩色的﹔白紙上涂抹的是黑色,那麼孩子的個性也可能走向晦暗。朱朝陽曾是一張白紙,上面曾有斑斕的彩色,如今黑色掩蓋一切。但觀眾對這個“壞孩子”的情感卻十分復雜,因為他本身也是家庭悲劇、社會悲劇的受害者——成人世界的強勢、冷漠、自私、殘暴不斷擠壓著他、傷害著他。

《壞小孩》結尾,朱朝陽日記最后一行字寫著,“好想做一個全新的人啊”。這是他真實的想法,也是每一個“壞孩子”真實的想法。因此劇集拋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兩個版本的結尾,更是一個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提問:社會、學校和家長是否充分意識到,我們的所作所為影響著每一張白紙的顏色?我們想讓孩子學會愛,但我們是否給他們更多冷漠?我們想讓孩子誠實做人,但我們是否曾在孩子面前反復耍賴撒謊?

孩子內心也有“隱秘的角落”,這並不可怕,隻要家長給予孩子強大的愛、信任與支持,包容他、接納他,孩子就會學會與陰影相處,內心陽光普照。隻可惜,不少成年人不僅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時反倒成為孩子內心陰影的一部分。如何避免“朱朝陽”成長為“張東升”,是劇集之外我們都需要檢視的問題。(曾於裡)

(責編:宋翠、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