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的牽挂|弘揚沂蒙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2020年06月15日08:42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總書記的牽挂|弘揚沂蒙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紅領巾宣講員在沂蒙革命紀念館為小學生宣講紅色故事。

金雀山下,沂水西畔,初夏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鬆柏蒼翠、綠樹成蔭,塔、堂、亭、館隱現其間,一座座庄嚴肅穆的烈士墓、一幅幅記錄歷史足跡的英雄浮雕,向人們訴說著當年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臨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並參觀沂蒙精神展。總書記強調:“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伴隨著轟隆的槍炮聲,村民們在淵子崖村的巷子間與來犯的日寇展開了殊死搏斗,叫喊殺敵聲此起彼伏……5月25日,記者在沂蒙革命紀念館沂蒙精神展廳看到,全息投影生動還原著淵子崖自衛戰的場景,讓人仿佛走入了當年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沂蒙革命紀念館作為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改造提升工程,於2014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6年來參觀人數達426萬人次。

為記者講解的是“全國金牌講解員”劉國棟。《淵子崖自衛戰》正是他參加首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初賽的作品。6年來,劉國棟進行了兩千余場講解,尤其讓他難忘的是走出紀念館給孩子們講紅色故事的經歷。

2017年10月,沂蒙革命紀念館“紅色故事宣講團”成立,劉國棟帶著紅色故事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我們到了臨沭縣井店小學,孩子們很喜歡我們講的故事,有個叫蔡久仁的同學拉著我的手說,他長大以后也想去當兵。”

當宣講團來到海軍“沂蒙旅”講述紅色故事時,朝陽連四班班長尹默俊激動地說:“我是含淚聽完的,‘沂蒙母親’‘沂蒙紅嫂’對子弟兵的照顧,深深感動著我們。革命前輩為我們的解放事業奉獻了一切、犧牲了一切,我們更應在保家衛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傳承沂蒙精神作出應有的貢獻。”

今年3月份,從未接觸過短視頻拍攝的劉國棟與同事們,用一台相機和一個三腳架開始了線上講解系列短視頻的探索。“疫情發生后,我們練就了新本領。原來擅長的是‘面對面’講解,現在大伙兒‘面對屏’講解的技術也都熟練起來了。”當記者提出為劉國棟拍攝一段講解視頻時,他點頭答應,並笑著說,“真擱到以前,可能還得准備小半天,最開始面對鏡頭的時候總歸有些陌生和緊張,一條三分來鐘的視頻要反復拍攝十幾遍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拍攝技術不好,就專門請來老師指導如何使用鏡頭語言﹔講解詞不合適,就按照短視頻的要求不斷完善……蹭蹭上漲的點擊量讓這支初出茅廬的團隊收獲了回報,目前紀念館已上線講解視頻50余個。

臨沂市依托豐富厚重的紅色資源打造沂蒙黨性教育基地,每年吸引800多萬人次來到臨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從“沂蒙精神百校行”大學生宣講團赴全國200多所高校宣講400多場,到成立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上海分會,開展宣講240場﹔從舉辦“沂蒙精神萬人大講堂”,受眾達4萬多人,到選拔500多名宣講員開展沂蒙精神宣講1.6萬場,受眾160萬人……各種形式的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和宣傳活動,深深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

“明天隻管過來就行,到時候我給大伙兒好好講講鋼八連在朱村的故事。”6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臨沭縣曹庄鎮朱村採訪,朱村紅色文化博物館館長王經臣身兼朱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義務講解員,正在為游客預約時間。“最多的時候一天有十幾批客人來到基地參觀,算起來我已經給十多萬人講過發生在咱朱村的革命故事了。”

朱村是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朱村戰斗發生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觀看這個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看望“老支前”王克昌,了解革命老區群眾生產生活。

王經臣的孫子王保翔參加了臨沭縣第一小學組織的紅色演講比賽,爺爺幫他定的題目叫《我的老家朱村》,就講鋼八連在朱村戰斗的故事。今年“六一”期間,很多附近甚至臨沂城區的學生家長專門帶著孩子來到基地拍攝演講視頻。王經臣詢問后才得知,很多學校都開展了紅色演講比賽,需要錄制視頻,朱村紅色教育基地成了最佳選擇。

“老支前”王克昌的家,在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斜對過。傍晚的天氣稍微涼快了些,王克昌老人在紀念館外和村支書王濟欽聊了起來。“總書記說要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這六年多來俺們朱村發展得越來越好,村裡有了產業,大伙兒忙了起來,收入也更多了!”老人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我們依托朱村鮮明的紅色文化,著力整合各類資源,發展紅色旅游。”王濟欽介紹,近年來,朱村以紅色文化為主,以歷史文化和水鄉文化為輔,著力打造旅游區,投資40萬元建設了臨沭縣支前文化展館、朱村檔案展覽館和榮譽展覽館。

“我們要通過紅色旅游講好紅色故事,發展村裡經濟,村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王濟欽對未來充滿信心。(趙德鑫 趙珊珊 陳曉婷)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