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走在前列|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濟南擔當

2020年06月14日08:43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牢記囑托 走在前列|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濟南擔當

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濟南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及“五個振興”工作方案,打造了14個市級以上田園綜合體、105個齊魯樣板村,集中連片建設了16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農民收入不斷提高,鄉村振興工作扎實推進、取得明顯成效。同時,頂層設計與基層作為相結合,模式創新與本土特色相結合,不斷探索鄉村振興的濟南路徑。

蹚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推進鄉村振興,找准路徑至關重要。頂層設計與當地實際相結合,這兩年來,濟南市開拓思維、創新發展,立足本地特色優勢,把准脈、開良方,蹚出了不少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濟南市積極實施平陰玫瑰、章丘大蔥、曲堤黃瓜、萊蕪生姜、歷城草莓等十大農業特色產業振興工程,持續推進北方國際種業之都建設,高標准新建一批精品園、示范區,推動特色高效種養面積突破100萬畝,打造50萬畝產業核心基地,培育一批彰顯泉城特色的農業品牌。

全方位夯實人才基石

筑巢引鳳,為人才提供鄉村土壤。濟南市將“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突出重要工作來抓,聚焦人才的引進、使用、培養、激勵等各個環節,真正實現以“人才振興”促進鄉村振興。在一系列政策刺激扶持下,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選擇回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

目前濟南已公開選聘1500名大學生回村擔任“鄉村振興工作專員”,建立人數達1.1萬余人的“村干部后備人才庫”,他們下基層、訪農戶、跑項目,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推動農村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軟實力”化作“硬支撐”

以生態為載體,以文化為紐帶,濟南綠水青山的宜居環境,鄉風淳朴的人文之地,都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也都是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軟實力”。

濟南市對105個涉農街鎮開展常態化督導檢查,推動農村改廁整改要“有效”,村庄清潔行動要“長效”,生活污水治理要“見效”。推動全面完成105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和100個示范村創建,基本建成20條示范線路和10個田園綜合體,建設生態綠色美麗家園。

深入實施“鑄魂強農”工程,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領頭雁”引路促發展

組織強則鄉村強,組織弱則鄉村衰。濟南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與選派第一書記相結合,與開展基層組織整治相結合,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相結合,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為了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濟南市實施頭雁隊伍提升行動,選拔1400余名優秀人才進入村班子,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556個,調整村黨組織書記870名,組建50支鄉村振興服務隊駐區縣指導鄉村振興。截至目前,濟南市已選派第一書記1307人……

濟南市推動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建設生態綠色美麗鄉村。圖為濟南市章丘區繡源河40裡風貌帶。

6月的濟南,廣袤的原野上,風吹麥浪,果實飄香,處處蕩漾著豐收的喜悅。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指出,要把糧食生產抓緊抓好,把農業結構調活調優,把農民增收夯實夯牢,把脫貧攻堅戰打好打贏,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十分關心,多次視察山東都親臨濟南,提出明確要求,為我們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書記劉家義表示,山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要求,扛牢農業大省責任,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不斷深化認識、強化措施、勇探新路,努力在更高標准、更高層次上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規劃先行,制定關於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率先出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同步制訂“五個振興”工作方案,出台系列專項文件,搭建起推進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

“濟南的發展要在服從、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中明確思路方向、找准目標定位。”劉家義多次強調,濟南要加快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著力打造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蹚出路子、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

按照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濟南市近年來牢記總書記囑托,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制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及“五個振興”工作方案,打造了14個市級以上田園綜合體、105個齊魯樣板村,集中連片建設了16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農民收入不斷提高,鄉村振興工作扎實推進、取得明顯成效。同時,頂層設計與基層作為相結合,模式創新與本土特色相結合,不斷探索鄉村振興的濟南路徑。

“農業不強,濟南就不會強﹔農村不美,濟南就不會美﹔農民不富,濟南就不會富。”6月13日,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在濟南市召開的脫貧攻堅暨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會上,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要求,要緊緊圍繞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扛起省會擔當、立足省會優勢、展現省會作為,聚焦聚力“五個振興”,在更高標准、更高層次上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蹚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這兩年日子越過越好。”臨近中午,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村民趙順利從自家的鏟車上下來,喜笑顏開。“一鏟子就是一百多呢。”趙順利說。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視察時,到趙順利家裡拉家常,這讓趙順利深受鼓舞。雖年近六旬,可趙順利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去年,他買了輛小鏟車,還在三澗溪美食街開了間“趙順利特色小吃鋪”,他的粉絲坊也即將開張。

富起來的不只是趙順利。2018年三澗溪村集體收入263萬元,2019年增長至303萬元,今年年底有望突破1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總書記專門囑托,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總書記的指示我們永遠也不會忘。”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說。

增加農民收入,根本在於發展產業。“三澗溪屬於城郊融合類村庄,同時還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山東省首批鄉村記憶村、旅游特色村。”高淑貞說,根據“城中村”的定位,三澗溪重新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一產做精、做樣板﹔二產依托工業產業園,先后引進引辦72家企業,成為解決村民就業的主力軍﹔更重要的是發揮三產優勢,在康養、醫療、美食、旅游等方面做文章。如今,三澗溪美食街即將開業,商貿樓主體已經起來,古村民宿也在建設中。一個集吃住、採摘、培訓、拓展等於一體的嶄新的三澗溪正在逐漸揭開“面紗”。

結合一二三產,三澗溪創造性地將黨支部與產業發展融合在一起,成立了綠澗生態農業合作社、巾幗商貿、古村旅游、四鄰餐飲、素騰養種植5個合作社,人人可參與。高淑貞把“經濟合作社”比作“致富小火車”。“黨的好政策鋪好了道軌,村裡黨員‘開火車’,載著村民一圈一圈越轉越大,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與此同時,在美食街和民宿區,鄉村振興合伙人模式正在成為新的致富路徑。“以美食街為例,村委會+運營公司+合作社成立新的公司。”高淑貞介紹,美食街可以成為勞動就業、創業培訓基地,也可以通過三產服務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村裡包括周邊村的農副產品都可以進到這個“籃子”,實現一舉多得。

今年以來,在三澗溪還有一項新的產業迅速崛起。疫情期間,三澗溪綠澗合作社種的第一批西紅柿集中上市,一期總共6萬多斤,配合豬肉等其他產品,三澗溪青年創業黨支部書記、“豬倌”王元虎啟動了線上銷售,與合作社幾位負責人帶頭自己開車,到社區配送,基本每天都有200多單,產品供不應求。村民李其曉則試水通過直播賣多肉植物,一晚收入超萬元。如今,“農事匯”電商平台也已經落戶三澗溪。近期,王元虎、高淑貞等頻繁帶著章丘特產走進直播間,直播電商已經成為三澗溪新的產業增長點。

電商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也是應對疫情影響的有效手段。今年以來,濟南市與阿裡、京東、蘇寧三大平台積極對接,建設了縣、鎮、村三級服務站點,組織開展“泉有范名優農特產品上行”活動,一批領導干部帶頭走進直播間,有力帶動了花卉、生鮮果蔬等農產品銷售,1-4月,全市農產品網絡零售同比增長29.4%,達12.1億元。濟南市提出,要依托各區縣電商園區及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加強與國內專業機構與短視頻、直播電商平台的合作,通過舉辦公益線上直播、搭建共享直播影棚、邀請網紅代言等多種措施,支持農村電商發展,培育全國知名的直播基地。

推進鄉村振興,找准路徑至關重要。頂層設計與當地實際相結合,這兩年來,濟南市開拓思維、創新發展,立足本地特色優勢,把准脈、開良方,蹚出了不少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近年來,濟南市積極實施平陰玫瑰、章丘大蔥、曲堤黃瓜、萊蕪生姜、歷城草莓等十大農業特色產業振興工程,持續推進北方國際種業之都建設,高標准新建一批精品園、示范區,推動特色高效種養面積突破100萬畝,打造50萬畝產業核心基地,培育一批彰顯泉城特色的農業品牌。

歷城區把草莓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抓手。截至目前,歷城區已建成(提升)草莓精品園區46家,種植草莓的行政村80個,佔全區行政村30.1%。目前,歷城區草莓種植面積1.8萬畝,年產草莓5.2萬噸。以“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目前歷城草莓已經構建出覆蓋組培育苗、有機肥料、科技種植、文化創意、電商銷售、訂單農業、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等全產業鏈。草莓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有效帶動了歷城區農民增收致富,2019年歷城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1666元,位列濟南市第二位,增速9.5%,位列全市第一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出路是科技,活力在創新。6月5日上午,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龐道口村的長清智慧農機示范基地,4台“無人駕駛”的收割機正演示如何收割小麥,這一天也開啟了濟南市夏糧豐收的“無人模式”。兩年來,濟南市通過新技術、新主體、新機制、新要素,充分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提升農業現代化,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提供持續有力的保障。

全方位夯實人才基石

“你們吃過鋪虫糞、吃芝麻、喝奶粉長大的西紅柿、甜瓜嗎?過來嘗嘗吧,來晚了就被搶購光了。”在章丘區三澗溪村北的高溫大棚內,“豬倌”王元虎展示著自己新開拓的產業。

2018年6月,總書記來到三澗溪視察,鼓勵回鄉創業的王元虎夫婦,這讓王元虎做農業的信心更加堅定。

2009年,王元虎夫妻辭去工作返鄉創業——養黑豬,成為三澗溪最早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如今當“豬倌”11年,王元虎在三澗溪基地基礎上,又建設了兩個基地,分別位於章丘南部山區和章丘幫扶的湘西瀘溪,目前黑豬存欄量已經達到了5000頭,員工增加到50多人,成為濟南農業龍頭企業。

“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高淑貞說,三澗溪村已成為年輕人才創業的一片沃土。

去年,王元虎帶頭帶領121位年輕人創立了綠澗農業合作社。合作社依托前期源虎食品公司的資源,發展“四位一體”生態循環農業,養黑豬、豬糞養虫子、虫子養雞、虫糞種蔬菜。

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在啟動兩個新項目。王元虎介紹,四位一體農業成果顯著,虫糞已經不夠用,因此要擴大產能,目前正在建“昆虫車間”。另外,還與順豐合作,建設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還將配備深加工的車間。王元虎暢想,產業做起來后,不僅可以將合作社,包括鄉村振興10個示范區,甚至章丘以及周邊縣區的農產品進行整合。屆時,電商的整個上下游將銜接起來,做農業將會更有信心。

合作社不僅帶動了就業、致富,還產生裂變作用,帶動不少社員獨立創業,李其曉就是其中一位。在合作社“嘗到甜頭”后,他自己投資蓋大棚,養起多肉植物。

“如今三澗溪的很多年輕人都放棄外出打工,在本村實現就業。”高淑貞說,總書記來的時候,三澗溪隻有2家小飯店,如今已經達到19家。村裡流動人口多、消費能力強,促進消費的同時也帶動了本村村民就業。

筑巢引鳳、為人才提供鄉村土壤。近年來,濟南市將“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突出重要工作來抓,聚焦人才的引進、使用、培養、激勵等各個環節,真正實現以“人才振興”促進鄉村振興。在一系列政策刺激扶持下,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選擇回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

濟南市還挑選了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工作能力強的年輕黨員到脫貧任務重、基礎差、難度大的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這些人才在鄉村振興中不斷鍛煉成長,為鄉村振興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今年3月1日,南部山區槲疃村與濟南潤正中藥材公司簽訂了10年期的土地流轉合同,標志著該村規劃建設的中藥材種植現代農業示范園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330萬元,每年將為村民增加20萬元的土地流轉收入,提供就業崗位50個,帶動20個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為摘掉省定貧困村、市定特困村的帽子奠定堅實基礎。項目落地的關鍵期,正趕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勁的時期,槲疃村第一書記查慶才與濟南潤正中藥材公司總經理趙奎峰面談10多次,每天通過電話溝通協商。該村還在員工食宿、土地整理和配套政策申報等方面為項目提供了很多便利,使1.2萬棵金銀花中草藥苗在春耕黃金時節順利栽種。

據悉,目前濟南已公開選聘1500名大學生回村擔任“鄉村振興工作專員”,建立人數達1.1萬余人的“村干部后備人才庫”,他們下基層、訪農戶、跑項目,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推動農村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軟實力”化作“硬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還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總書記視察三澗溪村時強調,要把黨的政策用生動通俗的形式宣傳好,讓廣大群眾聽得懂、能理解。要加強村規民約建設,移風易俗,為農民減輕負擔。

“經濟乘上了動車,思想觀念不能還坐大牛車。”高淑貞認為,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美麗鄉村建設,產業做得再好,沒有一定的治理體系和制度是走不長的,所以要將治理體系末端化,深入到村民的精神面貌,滲透到民風、家風中。

為此,三澗溪村將講政治與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實施“五治”治村。如今,在三澗溪,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已經蔚然成風。疫情期間,趙順利第一個來到村委,放下了1000元,“國家有難,咱們也盡自己一份力”。去年10月份以來,他已經兩次提交入黨申請書。參與抗疫捐款的還有很多村民。葉恆亮老兩口都身患重病,他不能下樓,老伴從手絹裡數出皺巴巴的200元。村干部知道她家困難,勸她別捐了,她不同意:“俺不出點力心裡難受。”

這些年,三澗溪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兩年,村裡又先后投資修建了學校塑膠跑道、法治文化廣場、康養休閑區、環村路等設施,年前還實現了5G信號覆蓋,智能化車棚、人臉識別門禁、智慧監控等智能化社區管理手段都在建設中。除此以外,村北側的工地上,25棟安置房將於明年9月份交付使用,解決剩余60%的村民新樓入住需求。與此同時,三澗溪村古村的風貌卻很好地保留了下來,邊修繕、邊開發,以古地道為特色的民宿,不僅守護著鄉村文化生態,也留住了美麗鄉愁。

以生態為載體,以文化為紐帶,濟南綠水青山的宜居環境,鄉風淳朴的人文之地,都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也都是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軟實力”。

今年是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濟南市要求,要聚焦補短板強弱項,對105個涉農街鎮開展常態化督導檢查,公開晾晒成績,推動農村改廁整改要“有效”,村庄清潔行動要“長效”,生活污水治理要“見效”。要抓好示范創建引領,深入實施“四個一”(一個鄉村振興示范區縣、十個示范鄉鎮、百個示范村、千個清潔村庄)創建工程,全面完成105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和100個示范村創建,基本建成20條示范線路和10個田園綜合體,建設生態綠色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既塑形,也要鑄魂。與市區相比,農村的群眾性文化建設整體水平還不高,文化娛樂活動較少,群眾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各區縣也在深入實施“鑄魂強農”工程,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推進移風易俗,著力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積極推動文化下鄉,讓農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更富足。今年3月份,濟南市萊蕪區制訂《萊蕪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實施方案》,提出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引導農民群眾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充分發掘萊蕪區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搞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扶持鄉村紅色文化旅游開發,突出萊蕪特色,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加強傳統美術、戲劇、曲藝、民間舞蹈、雜技和民間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領頭雁”引路促發展

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好配強黨組織帶頭人,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証。三澗溪村的前后變化就是最好的例証。

從連換了6任黨支部書記也無濟於事、曾經遠近聞名的“問題村”,到現在黨員群眾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全面建設小康,高淑貞上任后這些年啃過不少“硬骨頭”。農民群眾很實在,對涉及到一針一線的切身利益很較真。從清理“三資”到遷墳再到拆遷、整治“小散亂污”,高淑貞靠的就是自身正、腰杆直、沒有私心。好的領頭人就像磁鐵一樣,將黨員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像一面旗幟,帶領大家干事創業。

“要帶領黨員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就要有信仰、干實事。”用高淑貞自己的話說,聚攏人心,帶領群眾致富,就要牢記總書記囑托,一門心思抓好黨建。每天的新聞必看,高淑貞帶領大家從相關文件政策中找思路找辦法,對照解決村裡實際問題。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葉茂。

為了發揮黨員帶動作用、將治理延伸到末梢,三澗溪還實行“四鄰聯動”“四人一棟”管理方式,一個黨員帶動四鄰,一棟樓由樓長、消防、樓棟、綠化四個人實現小網格化管理。黨支部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黨員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群眾就會跟著學、跟著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給錢給物,不如幫建個好支部”。組織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點睛之筆和牽動力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建強農村基層戰斗堡壘。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還要發揮“頭雁”引領作用。6月13日,濟南市將脫貧攻堅暨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會放在三澗溪村召開,就是要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殷切囑托,認真總結推廣三澗溪村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與選派第一書記相結合,與開展基層組織整治相結合,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相結合,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在濟南市長清區,文昌街道派駐多名“第一書記”盤活軟弱班子,深挖培育現有人才、吸納在外能人返鄉任職成效顯著。退伍軍人劉繼杰放棄年產值600萬元的裝飾公司,回到西李村創立無公害山藥協會,西李村從此闊步前行﹔36歲的“年輕人”魏鵬,將10多年的玻璃門窗加工生意交付家人后毅然回到西隆村,帶領村民修路打井,誓將西隆村提檔升級、改頭換面。在“雁歸興村”戰略的強力吸引下,文昌街道涌現出以孫庄黨支部書記孫建明、新周黨支部書記孫義衛、潘庄黨支部書記潘和鈞等為代表的多名“領頭雁”。他們帶來全新理念,把村“兩委”班子全副武裝,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精氣神脫胎換骨,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昌街道借勢發力,以點連線、連線成片,將地理位置鄰近、組織振興領先的新周、西李、孫庄、東蘇、西蘇、潘庄、陳庄7個村,打造成街道的“北斗領航”黨建引領示范區,並輻射帶動周邊23個村庄同步提升,進而實現全街道69個村居共享共治。

組織強則鄉村強,組織弱則鄉村衰。黨組織有凝聚力、有戰斗力,黨員和群眾也才能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為了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濟南市實施頭雁隊伍提升行動,選拔1400余名優秀人才進入村班子,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556個,調整村黨組織書記870名,組建50支鄉村振興服務隊駐區縣指導鄉村振興。

目前,濟南市已經選派第一書記1307人,5月27日,新一輪217名村黨組織書記的遴選又已經開始……根據《2020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思路與重點》,濟南市聚焦組織振興,五星級村黨組織要達到30%,發揮好鄉村振興服務隊、工作專員作用,實施頭雁隊伍提升行動,全面完成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打贏脫貧攻堅戰﹔也隻有實現鄉村振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在6月13日濟南市脫貧攻堅暨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會上,孫立成要求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保持攻堅態勢、強化攻堅責任,確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鞏固脫貧成效,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脫貧攻堅戰,都是實打實的任務,必須一切立足於實、一切立足於干。”今年,濟南市委將“實施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攻堅行動”列入全市“12項重點攻堅任務”,全力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攻堅任務,著力破解“地、錢、人”難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動力。濟南市提出,要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農業農村多元投入機制,創新農村育才、引才、用才、留才機制,扎實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點方面,突出改革創新,著力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同時,發揮省會城市涉農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主動服務,強化合作,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團隊與農業技術推廣團隊,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申紅 晁明春 段婷婷)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