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幼兒園、中小學全部復課,做好教學、后勤工作,他們做了很多!

2020年06月08日09:00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山東幼兒園、中小學全部復課,做好教學、后勤工作,他們做了很多!

  ■編者按

  截至今日,山東幼兒園、中小學全部復課了。在經歷“史上最長寒假”后,師生們這次復課面臨往常所沒有的壓力:一是要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二是本學期所余時間不多,高考、中考及期末考試轉瞬即來。在這種情勢下,學校是怎麼做好教學、后勤保障工作的?學生是怎麼進行學習的?近日,在按規定採取防護措施的前提下,本報記者獲准在部分學校採訪了任課老師、班主任、食堂工作人員,從不同角度掃描新形勢下的教學工作。

6月2日,濟南市市中區的愛都小學一年級三班“小種子班”學生在上課。(□趙琳報道)

  為了“小種子”的成長,一年級班主任范慧君——

  兒子跟她最早到校最晚離校

  一年級孩子自理能力不足,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他們如何度過在校時光?6月2日到5日,記者來到位於濟南市市中區的愛都小學,跟著一年級三班“小種子班”的班主任范慧君老師,近距離觀察。

  早上7:55至8:05,是愛都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入校時間。由於家長上班時間各異,從7:30左右,就有學生陸續到校。包括愛都小學校長呂華在內的校領導,都提前在校門口守候。

  范慧君通常7:20就到崗了。家住十幾公裡以外的她,每天早上6:15起床,6:40就要帶著在本校讀四年級的兒子出門。她笑著說:“完美躲過早高峰!並且我兒子每次都最早到校。”

  “老師好!”學生們魚貫而行。“早上好!”范慧君一邊迅速識別本班學生,一邊把學生從頭到腳“掃”一遍:口罩,戴好了﹔體溫卡,挂在胸前了﹔水壺,提著呢。拿著體溫槍“叮”一聲,“過關”了。

  “都齊了。”一直守在教室裡的數學老師宋傳敏傳來信息,范慧君看了下時間:8:00,她快速向教室走去,開始上午的教學。愛都小學有個特別規定,語文老師、數學老師沒有自己的辦公室,辦公桌就擺在教室后面。范慧君、宋傳敏老師幾乎整天和學生在一起。“這樣非常好,便於老師發現學生的問題,也便於學生找老師。”范慧君說。

  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愛都小學規定,復課后學生應遵守以下規則:課間休息不串班,文明如廁不擁擠,進入教室不聚集,有序用餐講文明。為此,“小種子班”39名學生的座位被分成了6個豎隊,每個豎隊之間、前后座之間都有間隔,上課、用餐均保持安全距離。

  上廁所怎麼辦呢?課間十分鐘怎麼活動呢?“小種子班”的教室離廁所最近,每次上廁所,學生們從教室后門出、前門進。全部拉開距離,隊伍能排五六十米。范慧君和宋傳敏老師站在隊伍兩端,挨個督促。“進一個,出一個。”“仔細洗手啊!”兩位老師不停地叮囑。6月2日上午,記者計時發現,全班39人上完廁所需要二十分鐘左右。

  中午十一點多,上午的課程結束。今天主要是“我的百日假期”“走近抗疫英雄”“防疫知識普及”等特定課程。“小種子班”兩位老師終於暫時鬆了口氣,范慧君揉著太陽穴,嗓子也有點啞了。

  按照濟南市教育局的號召,開學后,有條件的學校盡量做到中午全員在校就餐。對“小種子班”來說,全班39人都在校吃午餐,還從沒有過這麼大的“陣仗”。中午11:30,餐飲公司已將39份盒飯和例湯配送到班級門口。

  “第一,大家收拾好文具,用消毒濕巾仔細擦淨桌面﹔第二,從第一豎隊到第六豎隊,排隊仔細洗手,從教室后門出、前門入﹔第三,按照第一到第六豎隊的順序,排隊從教室后門出來取餐,從前門進入教室﹔第四,大家不要忘記向配餐公司的叔叔阿姨說聲謝謝﹔第五,雙手捏住飯盒凹進去的地方,不要燙著﹔第六,拿到飯盒坐下后,先不要吃,等所有同學都取完,一起開動……”

  飯后,兩位老師幫助配餐公司收拾、消毒完畢,開始輪流就餐。記者隨范慧君老師到教師餐廳時,已經中午12:30了。“六點半吃的早飯,從早到晚不閑著,吃再多也不胖,你看!”她掐了掐腰,“生完老二才一年多點兒,很快就瘦下來了。”

  6月2日,吃完午飯,一二年級的班主任們就湊到一起開起了會。網課教學進度已過大半,先測試孩子的學習水平還是先復習?孩子們交上來的作業是網課效果的真實反映嗎?討論中,范慧君講了一個細節:“上午孩子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老師,今天要考試嗎?什麼時候考試?”她分析說,問這個問題的孩子分兩類,一類是對自己的假期學習效果十分自信,想要在考試中“露一手”的﹔還有一類是假期學習效果不那麼好,擔心“考砸了”的。

  校長呂華也參與了討論,她說: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父母都忙於打工,假期學習效果因人而異。“今天我們班一個學生就提到,她假期主要幫爸爸賣燒餅了。”范慧君說。

  “先鞏固再提速!”經過溝通,大家決定,開學前兩個星期先鞏固梳理已學知識,等大多數同學的進度都差不多之后,再趕課程進度。

  6月5日下午4:10,把最后一個學生交到家長手上,范慧君、宋傳敏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打掃衛生,用消毒液仔細清潔課桌、椅子、瓷磚、地毯。五點多打掃消殺完畢,范慧君又趕去開會,研討下周的年級教學任務。

  四年級的兒子伏在“小種子班”教室后方媽媽的辦公桌上,安靜地寫作業。傍晚6:30左右,范慧君終於回到了教室。“每天我都是第一個到學校,最后一個離校。”兒子對她說。“兒子,你這個全校記錄還沒人能打破。”范慧君說著,疲憊的臉上露出一道笑容。此時,距她離家已近12個小時。接下來,她還要載著兒子從西到東,跨越半個濟南城趕回家。

6月2日,昌樂一中語文老師王秀玲為高三學生當面批卷。(□張依盟報道)

  陪高三學子“踏槐花”

  槐樹,在古人眼中是科第吉兆。槐花黃,舉子忙,舉子赴考被稱為踏槐。初夏時節,昌樂一中校園裡的排排槐樹,在微風中彌漫著淡淡芳香。

  6月2日6:40,高三41班語文老師王秀玲騎一輛電動車,載著記者,穿花拂葉,7分鐘從家沖到學校,出門前父親買的早餐卷餅還沒來得及吃。高考進入沖刺階段,如何把受疫情影響的時間搶回來?昌樂一中的每位老師都急——王秀玲昨晚熬夜研究試題,睡眠不足6小時。

  一身工裝加一雙平底鞋,王秀玲三步並兩步走到教學樓。這一節是語文早自習。教室裡人聲鼎沸,剛剛測完體溫的學生,按照提前布置的早讀任務,大聲朗讀。間或有六七個學生困了,便站起來讀。黑板旁,高考倒計時35天的紅色數字,愈發醒目。

  記者在后排一獨立空間內落座,王秀玲在相隔1米多遠的座位間前后“巡邏”,不時俯身解答、提點。走到窗邊一位“嗷嗷”讀書的男同學身旁,與他交談了幾句。

  他叫張金宇,是一位讓其他老師省心、讓語文老師頭疼的“偏科生”。去年年底,數學考了149分位列濰坊市第一,而語文103分全班倒數第一。“當時我‘眼前一黑’,壓力陡增。”學生出現問題,王秀玲先反省自己。

  她拿出自己的記錄簿,這裡有對張金宇幾次考試的詳細記錄、分析。王秀玲很注意把握現在孩子的心理,她對張金宇沒有直接耳提面命,而是在早自習、當面批卷時不經意間加以提醒。“從4月15日到5月21日,為了疫情防控需要,學校對高三實行了全封閉管理。老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學生更信任老師了,我們對學生的一些提醒更有效果。”王秀玲說。近兩個月,張金宇學習語文的勁頭十足,成績提升了一大塊,穩定在120分左右。

  如今王秀玲的這本記錄簿,已累計超過一萬字,儼然一部“成長筆記”,上面除了張金宇,還有曾經成績起伏不定的岳書冰、在全省模考中忘涂答題卡的周迪……

  “歸根結底是‘走心’。”王秀玲所說的“走心”,就是學校倡導的“陪伴教育”。在校長黃發國看來,老師對學生高質量的陪伴,才能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才是最好的教育。學生出的問題多了,在於老師﹔老師出的問題多了,在於校長。“就拿‘封校’的37天來說,152位老師留在學校,賈南老師的爺爺去世,譚艷芳老師的丈夫一直在外出差、母親和孩子在家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下受傷,房靜老師懷孕六個月,還有8對雙職工夫妻被雙雙‘關’在學校……但老師們沒有一句怨言。”憶及此處,黃發國一度哽咽。

  8點下了早自習,王秀玲回到辦公室,一直到下午無課,記者以為她能歇一歇,但看起來比上課更費工夫。“現在是高三第三輪復習,也是高考沖刺的關鍵階段,時間短、任務重、作用大,每一分鐘都很寶貴。”王秀玲說。

  疫情期間,辦公室裡辦公桌的擺布,由13個對桌改成分散四周、“面壁”辦公。辦公室裡沒人交談,不時傳來“唰唰”地翻動試卷聲。記者注意到,王秀玲的日程表圍繞著“題”展開,做題、選題、研題、講題……她告訴記者:“現在節奏加快,每周模考兩次。為了不讓學生做廢題,需要教師大量做題,才能選出精題活題。而且講題前要准備好擴充知識點、回扣基礎點,爭取拉練一套,提高一步。”

  課間,陸陸續續有16個學生來找她請教,他們中,有的帶一個寫著“面”字的試卷,這是她和學生之間的一個“默契”,邀請學生到辦公室來當面批改﹔更多的是主動找她交流,或反映備考進度,或聊聊命題方向,還有一位同學“直言不諱”:“老師,我的語文成績現在116,再怎麼復習最多增個三五分,最后一個月,我多學學數學,您可別不高興啊!”

  “隻要學生有需要,老師隨時在學生身邊。”這些,便是在“封校”期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的一股凝聚力,這股勁兒延續到了沖刺階段。

  一直忙到12:40,王秀玲才想起來吃午飯。用餐時,她向記者提道:“封校”前,10歲的大女兒得知她要被“關”在學校裡,而且要“關”很多天,就把100元壓歲錢悄悄塞給她:“媽媽買一個好點的飯盒,每頓飯都要吃好。”回想到這裡,王秀玲流下了眼淚。封校的37天,“因為顧不上,不得不將2歲半的小女兒送到姥爺姥姥家。”

  功夫不負有心人。返校兩天后的“一模”測試,高三41班成績出現下滑。但經過這段時間的“集訓”,“二模”成績明顯提升。對此,王秀玲有說不出的高興。

  16:50,王秀玲又走進教室,看到黑板一側寫著一則心懷天下的名言,一眼認出是學生劉依檸的字,她說了一個字“強”,底下的學生輕鬆一笑。每人一天一句話,積累作文素材,是她和學生的互動。這一堂是圖表作文講解,在學生分組討論后,課下腼腆的岳書冰,在王秀玲的鼓勵下,在講台上展示時聲音洪亮,邏輯清晰。

  晚飯后,王秀玲又返回辦公室,將下期的模考題做了一遍,又准備了第二天濰坊市高三三輪復習網上研討會的材料,離開時已是深夜。王秀玲說,昌樂一中的每位老師都是這麼忙碌。今年實行考試科目重新組合的“新高考”,他們上下憋著一股氣,爭取重點本科、本科上線錄取人數在全市的排名都有大幅提升,取得“開門紅”。

  當夜夏雷響起,仿佛是許多高三學子、老師、家長的心境。有道是摧傷雖多意愈厲,良師伴,花未眠,少年搏明天。

6月3日凌晨4點,利津縣北宋鎮實驗學校薄友霞(右一)和同事為學生包包子。(□劉一穎報道)

  八零后學校食堂員工張小來和薄友霞夫婦——

  一天工作十幾小時,隻為孩子吃好

  6月3日,凌晨3點20分,天色如墨。利津縣北宋鎮實驗學校的校園裡,唯有西南角的食堂一片明亮。

  測溫、雙手消毒、登記,記者邁過高高的擋鼠板,進入食堂,食堂員工正將已高溫消毒的餐盤一一擺放在餐桌上。在操作間,記者見到了忙碌的張小來和薄友霞夫婦。這對80后夫婦是食堂資歷最老的員工,今年是他們在此工作的第16個年頭。當天的學生早餐是肉包子和大米粥,配小咸菜。張小來正在切肉,准備調餡﹔薄友霞已和好100斤面,正將籠布鋪在57個蒸盤上,並涂上薄薄一層油。“剛過三點我們就到了。先測溫、消毒、登記、洗手,穿戴好口罩和工裝,才能進入操作間。”張小來估算了下,因增加了測溫、消毒等環節,工作開始時間提前了半個多小時。

  4點10分,天色微微亮起。面已發好,薄友霞和其他四位食堂員工忙著包包子。“小薄做面食很有一手,花樣多,孩子們都很愛吃。她還是一級面點師呢。”食堂員工李吉玲說。每盤20個包子,四行五列均勻分布。“孩子們正處在長個子的階段,不少孩子還很挑食,我們想盡辦法讓他們多吃點。”為此,薄友霞都會把面發得軟一些,吃起來口感更好,但這需要更長的醒面時間,她則需要起得更早。

  食堂工作很是繁雜,但每個細節都講究章法。5點20分,1000多個包子進了蒸車,薄友霞抱著十四五斤的冬瓜走進操作間,洗淨削皮,為午餐雜燴湯配菜。張小來正在炸酥肉。為了讓肉更入味,昨晚9點半下班后,他切好肉拌勻調料,到家已10點多。

  7點,包子、咸菜、米粥和餐勺已擺進餐盤餐碗。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學生就餐錯峰錯時,全校759名學生分7點15分、7點30分兩批用餐。7點30分,257名9年級學生有序進入餐廳,偌大餐廳裡,除了碗盤碰撞聲、椅子摩擦地面的聲音、輕微的咀嚼聲,聽不到其他聲音。

  “這個小姑娘吃飯挺挑的,我都偷偷地看她吃得多不多。如果她把飯都吃完了,說明這頓飯學生應該都挺愛吃。”為了了解學生喜好,薄友霞暗自選了“參考樣本”,觀察第一排最左邊小姑娘的吃飯情況——學生們吃飯位置是固定的。

  早餐期間,張小來來到餐廳后門,接收當天的大宗食材。“我們縣所有學校食堂的大宗食材都是統一配送。”張小來將土豆過秤后,翻出埋在下面的土豆,檢驗大小質量。“不能光看上面的蔬菜新不新鮮,下面的菜也得仔細看。還有豬肉,我都會看看有沒有粉瘤、肉的色澤咋樣。自從縣裡統一配送食材之后,質量都不錯,但也不能放鬆。”

  8點10分,工作近5個小時后,張小來和薄友霞吃上了早飯。10分鐘后,所有的食堂員工用餐完畢。張小來負責拖地、做午飯。半個小時過去,拖地完成。薄友霞負責清洗餐盤。“以前是兩人用一個餐盤,現在每人一個餐盤,清洗工作量翻了一番。”薄友霞說。

  接著又忙午飯。12點,學生午餐結束。張小來和薄友霞等食堂員工完成洗碗、拖地、擦桌一系列工作后,已是下午2點半。5月10日開學以來,畢業年級9年級要在校用晚餐、上晚自習,食堂員工增加了兩項工作:做晚餐、給住宿生打熱水。“有位大姐因為增加了工作量,覺得太累,辭職不干了,現在剩下我們8個人。”

  晚餐是千層餅和芹菜炒肉,配小米綠豆粥。下午3點,薄友霞又開始發面,這是她今天用的第六袋面。“每天都和面‘較勁’,發面、揉面,包包子、烙油餅、蒸饅頭。晚上下班手指頭都是麻的,我今天中午給孩子們打飯,手指頭都發麻。”三個小時后,24個直徑50厘米的千層餅已被切成288角小餅,被放至學生餐盤中。

  晚上7點30分,第三輪洗碗、擦桌、拖地開始。隨后,張小來用煮粥的大鍋燒開水。“學校安裝了直飲水,但是它最多打8壺水。為了避免學生聚集,由我們燒水,給學生灌滿暖壺。”水燒開后,薄友霞一手拎起一個灌滿開水的水桶,朝宿舍樓走去。經過測溫,薄友霞進入宿舍樓三樓,一桶熱水隻能裝滿三個暖壺,她得來來回回提熱水。

  晚上9點半,下課鈴聲響起。在學生下課前3分鐘,薄友霞和同事給所有住宿學生的暖壺灌滿熱水,下班了。但張小來還沒有下班。“明早孩子們吃卷心菜肉餡餅,我今晚得把菜和肉都切好。”

  按照規定,學校后勤人員實行封閉管理,張小來和薄友霞帶著小兒子也住在學校。終於下班的薄友霞,一進宿舍門,就開始收拾家務。小小的房間裡,一切井井有條。10點,熄燈時間到,而張小來才剛進家門。

  揮別夫婦二人,記者離開宿舍樓,轉身一看,黑漆漆的校園裡,隻有他們家還亮著燈。(趙琳 張依盟 劉一穎)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