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收拾好,村裡就發錢!人民日報聚焦青島這個村補齊宜居短板

王 沛

2020年05月29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致富靠雙手,小康重實干

核心閱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摘掉貧困帽,種出好收成,鄉村環境日日好……隨著強農惠農政策框架體系不斷完善,這些鄉親們曾經的期盼都一個個變成了現實。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鄉親們還有哪些新期盼,記者深入鄉村一線,近距離觀察鄉村的變化,聆聽鄉親們的心聲。

村支書管益泉抓實環衛整治

補短板動真格 鄉村更宜居

干淨的道路,整齊的房屋,開闊的長廊,彩繪的文化牆……走進山東青島市即墨區藍村鎮管家屋子村,幾位老人在黨建文化廣場悠然自得地舞著太極扇。

管家屋子村緊鄰藍村火車站,共有村民435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70余人,是典型老村。

這些年,雖然生活條件改善,很多人仍保留了燒柴做飯的習慣,家門口堆滿柴草,加之垃圾隨手扔,一進村,臟、亂、差的印象扑面而來。

“瞧,現在大不一樣嘍。”村黨支部書記管益泉臉上洋溢著笑容。在村委會西邊空地,村裡建起了封閉式的柴草堆放場,供村民集中堆放,各家各戶門口擺放著整齊的分類垃圾桶。

為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管家屋子村劃分了3個環境衛生整治小組,包片村庄街巷衛生,村兩委班子成員擔任小組組長,組員由黨員和村民代表各3名組成,建立起“村庄、網格、街巷、居戶”四級環境衛生責任常態化管理體系。

管理也有門道。村裡將各戶按每月底的衛生評比成績分為三個檔次,一檔平分獎金1000元,二檔平分獎金500元,最后一檔則要進行“上門”批評教育和處罰。

“把家裡家外的衛生收拾好,村裡就能發錢?”一開始,有的村民滿不在意,直到“真金白銀”發到手裡,才意識到,這次是“動真格”的。

有些劃入第三檔的村民還不服氣,來到村委會“講理”。管益泉拿出專門制定的現場檢查測評表和圖片,真憑實據面前,大家也服了氣。“衛生搞不好,一頓餃子錢就沒有了,在鄉裡鄉親面前也沒面子。”沒出倆月,家家戶戶有了比學趕超的競爭意識,村裡慢慢形成了認真搞好清潔的良好風氣。

說起村裡的變化,80歲的村民管樹茂印象最深的是廁改。“之前的是老式廁所,上了年紀后,冬天冷得不願蹲,孫子放假回來更是嫌臟。” 如今,廁所成了管大爺家一角的風景:白瓷磚貼牆,純白的蹲便器,被打掃得干干淨淨,“上廁所不發愁啦!現在就盼著孫子多回來看看我呢。”

農村改廁是體現文明進步的尺度,也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難點,如何讓村民想改、願改?管益泉說:“村民既希望廁改,但也有很多疑慮,比如改自家廁所誰花錢,以后抽廁抽污用不用收費,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村兩委成員分頭行動,入戶走訪進行宣講和動員,告知上級的補貼優惠等相關政策,打消村民的顧慮。”

現如今,在管家屋子村,“美麗庭院”建設的新風潮蔚然成風,庭院裡綠樹成蔭、街道上干淨整齊、建起衛生廁所……鄉親們都說,現在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日子哩!

“我們去年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先后投入600余萬元用於道路硬化,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粉刷了房屋外立面,修建了黨建文化廣場,把過去的‘死水灣’改造成景觀湖公園,整個村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時下的‘高顏值’村庄。”談及下步村庄的發展,管益泉介紹,“我們將利用之前閑置的20畝土地打造民俗園,聘請專業團隊高標准規劃建設,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村民就業致富。”

【記者觀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既事關民生福祉,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過去很長時間裡,因為各種原因,如廁難、環境臟、村容村貌差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一些鄉村。鄉村“臟亂差”,不僅與鄉親們對宜居環境的期盼有差距,也成為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健康成長的制約因素。

廣大農民是村庄的主人,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農民既是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建設者、管護者。從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入手,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滿足鄉親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新時代的鄉村越來越美,讓越來越多的鄉村成為城市的“后花園”。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29日 18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