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交警:打造泉城特色路口文化 擦亮“共治共享”交通品牌

2020年05月27日17:23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現場督導

文明,為城市賦能添彩﹔城市,攜文明闊步前行。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氣質,這種氣質或源自悠久的歷史,或根植於時代的煥新巨變。

在泉城濟南,斑馬線上、紅綠燈前的文明禮讓,社會車輛對急救車輛的主動讓行,“車讓人、人快走”的路口契約精神和規則文化,正在成為每一名交通參與者的自覺行動﹔

“共享車位”風生水起,蹚出一條靜態交通管理的“新路”﹔

“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有聲有色,實現法律效果、整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文明路口管理則邀請外賣小哥、快遞小哥和文明單位志願者加入文明交通服務隊伍,持續推進“文明示范路口認領活動”,著力構建“文化自律引領、科技支撐執法、多方參與共治、秩序塑造文明”的路口文明交通創新模式﹔

……

不知不覺中,文明交通已內化為這座城市的底色,展現在舉手投足之間,讓泉城濟南更具人文情懷,成為這座城市打造“四個中心”、建設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全國文明城市和“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助力。

“城市的發展不能隻追求‘速度’,更要注重‘文明’和‘溫度’。城市的核心是人,我們對於城市交通治理的創新探索,最終目的就是要讓生活在泉城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支隊長曹鳳陽表示,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突出貢獻單位,濟南交警始終以創造品質交通、文明交通為己任,努力用交通文明引領和推動城市文明建設。

近年來,在濟南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主動鞏固文明交通創建成果,堅持規范路口秩序,固化文明習慣養成,通過明確規則倡樹守法精神,通過參與共治實現長效治理,打造規范管理樣板和城市文明窗口,擦亮以“共治共享”為標志的文明交通品牌,向全社會撒播文明的種子、傳遞為民服務的執法溫情,全力打造文明、安全、暢通、有序的交通環境。

經十路舜耕路路口

“車讓人、人快走”讓城市交通更和諧

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市民的文明素質,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就是最可靠、最有保障的長效機制,2019年《濟南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的出台,為這一長效機制的運行提供了有效法規保障。當人與人、人與車、車與車在路口不期而遇時,遵守規則,敬畏生命,各行其道,安全出行,才能不斷提升交通文明,才能展現一座城市的風貌人情。

4月26日,一次教科書級的“文明讓行”場景在濟南街頭再次上演。當天晚高峰時段,一輛拉著危重患者的急救車被堵在公交車道上。濟南交警巡邏發現后主動提供幫助,無數司機在聽到警笛后也主動避讓,在擁擠的道路中為急救車讓出一條“生命通道”。5月20日,在經十路緯十二路路口,綠燈亮起,市民陶先生自南向北匆匆小跑過路口,經過禮讓的車前,他還擺了擺手表示感謝。從最初“車讓人”的禮遇,到如今“人快走”的習慣,這是眾多市民近年來對城市路口變化的最大感觸。

讓道路通暢是每位駕駛人的義務,遇到執行緊急任務特種車輛,社會車輛主動為生命讓路、為善意開道﹔遇紅燈時,行人駐足耐心等待﹔通過斑馬線時,駕駛員輕踩剎車善意禮讓,行人則心領神會快速通過,這樣的禮讓在濟南已成常態,斑馬線上“車讓人、人快走”的和諧通行模式,已成為濟南市道路交通的一道靚麗風景。

促進文明行為事關廣大市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一個城市重要的軟實力。如今,在濟南,見到急救車主動避讓的司機越來越多,全市“聞笛而動”的文明氛圍逐步形成。

斑馬線前的禮讓文明是城市文明的具體體現,也是留給外來客人最直觀的印象。為此,濟南交警高度重視這一城市文明中的細節,將“禮讓斑馬線”作為路口秩序整治中的一項重點任務常抓不懈。現在,交通出行禮讓已經成為了濟南人日常文明行為的一部分,司機在斑馬線前自覺停車禮讓,行人和非機動車自覺快速通過路口並對司機致以感謝,這樣溫暖的場景在濟南街頭早已司空見慣。

正是這些溫暖的場景,不僅提升了市民素質,也讓外地游客紛紛贊揚,強化了城市的吸引力與包容性,為濟南加快實現“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文明基礎。

“一盔一帶”行動

形成社會參與共治的路口管理秩序

“今天‘配送’的是交通安全。”

5月15日,濟南交警聯合外賣騎手志願者在經二路緯二路路口、經四路緯二路路口、經七路緯二路路口等全市8個重點路口、路段開展交通安全出行聯合勸導活動。在經七路緯二路路口一位交警正在維持交通秩序。一位老人左顧右盼,緩緩邁步向前,打算從斑馬線外抄近路穿過馬路。見此情形,一位在路面執勤的外賣小哥快步上前,及時叫停老人。經過耐心勸導,老人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危險性,向其表達了歉意,並被安全送至附近的斑馬線上……“請遵守交通規則,文明出行。”不遠處,另一名參與志願服務的外賣小哥正在路口執勤,其間不斷講解著文明出行禮儀,並為路過行人宣講普及“一盔一帶”安全常識,讓文明出行意識深入市民心中。

對於路口秩序整治等文明交通創建工作,濟南交警很早就認識到,在日益緊張的城市生活節奏下,交通參與者往往以“爭分奪秒”的姿態出現在道路上,單純依靠宣傳教育或執法管理等單一層面發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將全部交通參與者納入文明交通創建工作當中,一體指揮,分工協作,形成常態長效的綜合治理工作機制。

2017年5月,濟南組織召開全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動會議,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名義聯合下發《濟南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各區縣黨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到交通秩序整治中來。

2019年8月,由市文明辦、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聯合市快遞行業協會、外賣行業企業共同發起“創城我先行,交通零違法”文明示范路口認領活動,活動當天由8家企業認領了13個文明示范路口,各路口外賣、快遞行業的志願者小哥將按要求進行著裝、佩戴相關標識開展交通安全志願活動。

同年9月,歷下交警大隊聯合區委宣傳部啟動“創城再出發,文明我先行”文明示范路口認領認管暨歷下區新時代文明騎士聯盟成立儀式,大隊現場公布20個駐區文明單位認領認管的路口路段及其相對應的職責,至此轄區55個主干道交叉路口,實現了志願者全覆蓋。

據悉,各省市文明單位按照方案要求,組織志願者定崗定時到重點路口協助交警做好路口秩序管理工作,並將志願者到崗率、准點率、維護交通秩序情況納入各文明單位考核指標……

經過多年不斷地探索、磨合、實踐,目前濟南已經形成了一套“黨政重視、全警參與、志願服務”於一體的社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隨著社會參與共治的路口秩序管理工作的不斷推進,文明出行理念已在百姓的心中潛移默化,並逐漸成為一種習慣。

設施提升

打造具有濟南特色的路口規則文化

在每一個城市文明交通“氣質”變化的背后,都凝聚著交警部門的溫度和智慧。一個路口的文明代表一個城市的文明。路口管理不單單是人車通行秩序的規范,更是規則文化的形成,這樣的規則文化是交通管理水平的體現,是市民素質的展現,也是城市底蘊的彰顯。

文明交通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正是由於文明交通的變革提升,有力推動了城市文明的進步,又反哺實現了文明交通之花絢麗綻放在泉城街頭的每一個十字路口。今年以來,濟南交警把深化“路口革命”作為打造文明交通建設升級版的突破口,對重點交通擁堵路口實施“減、挪、擴、調”四項工程渠化改造,建立黨政重視、部門協調、交通推動、志願服務、市民共治的社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創新路口文化引領。通過“空中標牌+地面標識”的創意,引領交通參與者形成自覺自發的文明養成。將“以人為本”的道路通行理念注入路權分配、通行規則、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在路權分配上重點向保障行人、非機動車通行傾斜﹔在通行規則上綜合創新打造“車讓人、人快走”的過馬路“濟南模式”﹔在設施建設上融入規則文化,把誠信、禮讓等中國傳統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在靠近右轉車道的路燈杆或機非隔離上,設置“減速、觀察、禮讓”字樣的標牌。在人非護欄朝向非機動車的一側,設置“莫逆行、勿闖燈、線內停”字樣的醒目標語來提示非機動車的通行規范。在斑馬線兩端分別噴涂印章版“讓”字和“別讓人、人快走”提示語,讓行人把“禮讓三分”的理念烙印進自己的心裡,同時用印章的形式體現契約精神。時刻影響交通參與者自覺保持文明守法出行習慣。

不斷加快“智安路口”建設,對重點路口進行渠化改造和設施提升,實現了文明禮讓與路口規劃設計的有效結合。對全市路口進行分級分類排查,針對路口類型、流量等特點,實施科學渠化改造,因地制宜設置人行護欄、遮陽棚、減速帶,實現“全、新、精、細”的人性化目標。

固化完善教育、管理、執法、宣傳四位一體的文明交通創建模式,規范路口通行秩序,策劃路口直播、網紅路口等宣傳活動,通過打造規范管理樣板和城市文明窗口,促進市民養成自覺文明出行習慣,形成城市文明交通新風尚。

電動自行車登記挂牌是加強和改進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舉措,也是回應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全面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的具體實踐。自全省啟動電動自行車集中登記上牌以來,濟南交警靠前一步,主動作為,緊密依靠政府主導,主動融入政府城市治理,廣泛發動社會參與,把電動自行車挂牌作為塑造城市交通文明的一個著力點,同時也是推動交管服務與宣傳教育常態化的一個有利契機,結合“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讓非機動車文明安全出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截至5月中旬,濟南市電動自行車挂牌數量已突破150萬輛,電動自行車文明守法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主動引入以“泉城義警”為代表的志願服務隊伍,5月4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對服務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形成了文明交通“共管、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全市挂牌登記服務和后續規范管理已經走在全省前列,贏得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

此外,去年9月,濟南交警還創新推出非機動車、行人輕微道路交通違法“5選1”教育懲戒管理模式。此舉在全國亦是一種創新,多家央媒及省市媒體關注報道。這也成為濟南交警將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對非機動車、行人輕微交通違法“柔性執法”的一次有益探索。業內人士指出,濟南交警是在精准解讀相關法律基礎上,嚴管與教育、傳播相結合,可以說把人性化執法做到了極致,實現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共享車位

蹚出一條靜態交通管理的“新路”

一項倡議之所以應者雲集、一呼百應,正是在於其切中了時代脈搏、回應了各方需求。

4月18日,在濟南交警的全力推動下,“共享車位,讓城市更文明”活動在槐蔭區率先啟動,“共享車位”作為向社會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產品在濟南嘗試推廣,實現了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資源與民共享,引領全國共享停車的新風尚。在槐蔭區文明委的倡導下,首批有26家文明單位率先垂范,免費提供千余個“共享車位”。該活動一經推出,就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日常執法管理要善於換位思考,應本著對黨委政府、對人民群眾負責的態度管理停車,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讓群眾合法地停、方便地停,要統籌兼顧,平衡停與行的矛盾,既要依法管理也要體現人性化,真正管出濟南特色。”曹鳳陽如是說。

今年以來,濟南交警以“大抓基層基礎,推動道路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線,不斷提升群眾在交通服務領域的安全感、滿意度,用民意來檢驗實效,著力公共停車場建設、社區微循環提升和停車泊位共享等多項工作,固化“黨委政府統籌領導、部門協同借勢借力、整合資源共建共享、織密網格做強主業”工作機制,強力推進機動車、非機動車規范管理,疏堵結合、提升效能,緩解市區停車難和交通擁堵問題,全力打造一流停車秩序,力爭蹚出一條靜態交通管理的“新路”,形成規范有序、安全智能、快捷便利、協調發展的靜態交通“濟南樣本”。

長久以來,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黨委高度重視停車秩序管理工作,致力於改善城市交通環境,緩解交通擁堵,打造一流停車秩序。

在濟南交警看來,靜態秩序要以靜制動統籌兼顧,停車管理要堅持民意為先,回應群眾問詢要統一口徑,不能遮遮掩掩、含糊其辭,停車政策不能朝令夕改、飄忽不定,要讓群眾明確知道能不能停、停在哪兒、怎麼停,要贏得群眾理解支持﹔推動工作要緊緊依靠黨委政府,從規劃到末端管理,都要及時向政府匯報,當好黨委政府參謀,堅持將“黨委政府負責,交警提供技術支撐,社區自管自治”管理原則落到實處,繼續打造社區交通微循環的升級版,保障消防通道、急救通道,提升社區生活品質﹔提質增效要用好科技手段,依托停車運營公司,盡快建立完善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做好“共建共治共享”的文章。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文明,永遠在路上﹔濟南,進步不停歇。城市的文明在十字路口延伸,通往四面八方。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爭做文明市民,請從文明交通開始,讓縷縷文明的氣息洋溢在泉城的每個角落。(宋翠 林西耐)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