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
雲南省博物館供圖
貯貝器是青銅鑄造的、用以貯藏海貝的容器,可以理解為存錢罐。貯貝器是古滇國特有的青銅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自被發現以來便受到國內外學界關注,是滇青銅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古滇文化是從戰國初期到西漢末年,以昆明、玉溪兩地為中心、方圓幾百公裡內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古滇文化的橫空出世、神秘消失,都給人留下遐想空間。此前關於古滇國的研究資料僅限於《史記》中寥寥百字的記載,直到滇王金印出土,才揭開了古滇王國的神秘面紗。
1955年,在石寨山第一次考古發掘中,我們發現了貯貝器這種古滇國特有的器型。1956年的石寨山第二次考古發掘中,發現的貯貝器數量最多。貯貝器的出土,有助於進一步研究古滇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文化風俗、生活方式。
出土時的貯貝器內存放著大量當時的貨幣“海貝”。這些貝殼多數來自印度洋,由於古滇國距離大海十分遙遠,貝殼相對稀少而珍貴。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調查發現,從戰國到西漢,雲南大部分地區還處在以物易物的階段,使用貨幣的情況非常少見。所以貯貝器中發現的貝雖然是當時的貨幣,但真正使用在商業流通渠道的較少。
在當時的滇國,貯貝器並不是實用器,而是一種代表性器物。貯貝器作為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是滇國王侯貴族的專用品,象征著財富和地位。貯貝器主要發現於規格較高的墓葬裡,在一般墓葬中並無發現。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群,也就是滇王墓所在地,以及玉溪市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各出土了十幾件貯貝器。
在古滇國,青銅器還是十分珍貴的器物,所以貯貝器中有發現廢品利用的情況。比如,銅鼓敲破了,工匠就把它堵起來做一個蓋子,然后把兩個銅鼓焊在一起,轉化為貯貝器使用。當然,也存在非常精致的作品,包括表面鎏金的貯貝器。
目前已發現並出土的貯貝器數量很少,已統計的有90多件(包括代用品),其中專用品40多件,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約30件。
這些貯貝器制作工藝精美,器蓋上的雕塑不僅有干欄式建筑、長脊短檐建筑等房屋,還有很多小到隻有一兩厘米的人物。事實上,從古代到近代,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雲南一直都是中國最主要的銅產地。古滇國當時的青銅澆鑄水平處於領先地位。
貯貝器形狀一般比較統一,器蓋常以立體雕刻呈現不同的場景,展現古滇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幅生動的古滇國生活場景。比如,在鎏金騎士貯貝器上,騎士的金盔金甲、服飾、發式、面貌都清晰可見﹔部分貯貝器上還有紡織的婦女、賣東西的商販、房屋建筑細節等等。
立體的群塑比文字更有說服力,也更震撼。比如雲南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二牛搏虎貯貝器,它的蓋子上面有一棵樹,樹上有鳥在飛,有猴子在驚跳,下面是牛和老虎在搏斗,牛角已經把老虎的腿刺穿了,非常生動。
貯貝器上雕塑和場景的意義重大,它們為我們研究古滇國的社會制度、貴族制度、經濟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是一部全面的古滇文化歷史教科書。
(馬文斗為雲南省博物館館長,葉之聲為雲南省博物館館員,本報記者李茂穎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5日 06 版)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