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題材文學——

講述城市裡的多彩故事(高峰之路)

黃發有

2020年05月01日09: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講述城市裡的多彩故事(高峰之路)

核心閱讀

當代城市題材文學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講述城市的故事,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文學中的城市儼然是一面多棱鏡,在獨特審美空間中,折射出個體與時代、傳統與當下相互交匯的絢麗圖景

城市由人建造,城市的性格和靈魂也由生活其中的人共同塑造,鮮活的人物是城市題材文學的“文眼”,讓城市充滿靈性,讓故事富於神採。城市題材文學要以人為本,關注生命成長,通過塑造人物寫活一座城

城市題材文學不斷拓展版圖,形式和內涵日趨多樣化。近年來城市題材寫作漸入佳境,但產生廣泛影響的優秀作品還不夠多

當代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城市的崛起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重大成就之一。講述中國城市故事,也是在展示勞動的價值、歌頌勞動者的偉大。伴隨改革開放步伐和快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經過多年積累與探索,城市題材文學佳作迭出,形成新的創作潮流和審美風尚。

城市題材文學與城鎮化進程共生共長。在中國當代文學中,表現鄉土中國的鄉土文學曾經長期居於主流地位。上世紀80年代以后,城市文學的聲音逐漸響亮起來。劉心武、陳建功等作家以不同的筆觸表現城市的脈動。90年代的新生代小說家,越來越多將目光聚焦於快速發展的城市,李洱、邱華棟等作家描述日新月異的城市景觀,揭示城市空間的復雜結構與文化多樣性。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和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是90年代城市題材文學的重要收獲。

進入21世紀,城鎮化進程加快,從單體城市的擴展到城市群的整體崛起,巨大變化點燃作家城市書寫的熱情。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作家開始書寫城市與城市人生,城市成為文學書寫新的焦點。在總體趨勢上,作家不再停留於捕捉城市表象,而注重挖掘城市與人的多元互動,追求審美的豐富性。城市文學成為塑造城市立體風貌的文化景觀。

  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講述城市的故事

當代中國城市既受中華文化涵養,延續寶貴文化傳統,又走在時代前沿,匯聚經濟、技術和文化的新成就。看清城市的精神來源與文化資源,有助於准確把握未來發展方向。當代城市題材文學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講述城市的故事,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文學中的城市儼然是一面多棱鏡,在獨特審美空間中,折射出個體與時代、傳統與當下相互交匯的絢麗圖景。

王安憶的《天香》《考工記》以細膩筆法追尋上海歷史脈絡,寫法如刺繡一樣針腳細密、韻味悠長,在接續本土文化根基與發揚審美傳統基礎上,將“時代之眼”貫穿其中。葉兆言近年創作大多以南京為表現對象。長篇小說《刻骨銘心》等講述南京故事,人物命運與城市命運相互印証,人物性格也打上城市的精神烙印。葉兆言的寫作在多條線索中觀照一座城市的巨大變遷,筆下的城市因此具有深厚的歷史縱深感。一張張生動的面孔則構成當下活色生香的南京。山東作家王方晨的《老實街》生動講述舊城改造背景下,濟南老街上一群普通市民的故事,展現在城市現代化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就像泉水,滋養著這座城市。

  鮮活人物是城市題材文學的“文眼”

城市由人建造,城市的性格和靈魂也由生活其中的人共同塑造。鮮活的人物是城市題材文學的“文眼”,讓城市充滿靈性,讓故事富於神採。城市題材文學不僅關注城市物質空間,更以人為本,關注生命成長,通過塑造人物寫活一座城。

金宇澄的《繁花》別具一格,上海話與普通話穿插使用讓人耳目一新。作品用慢鏡頭,緩緩掠過城市地標、街角風景,帶讀者一路領略上海的城市細節。但真正讓城市“動”起來的,是阿寶、滬生、小毛三個發小的命運延展。三個人就是觀察上海變遷的三扇移動窗口。濟州城是李洱《應物兄》的故事背景,人物是照亮城市乃至社會不同空間的一道道光束。思想者文德能、哲學教授何為、經濟學家張子房、科學家雙林院士等,默默踐行心中理想,賡續家國情懷。徐則臣《我們在北京相遇》《跑步穿過中關村》《王城如海》等作品一脈相承,對北京城裡情態各異的平凡人一往情深,他們“堅韌蓬勃,生生不息”,為高速運轉的都市帶來勃勃生機。

對城市中普通人物的關注與描寫、對平凡生活中不懈追求的禮贊,是近年城市題材文學的主要取向。城市是由不同人群組成的共同體,人們相互磨合、相互理解、相互協作,共同建設家園。對多樣性的包容最能顯示城市的精神氣度與人文高度,是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也是城市文學的價值基石。我們塑造城市並且被城市塑造,城市題材文學不斷刻畫出飽滿的人物形象,城市因此充滿文化內涵。

  以不斷開拓的審美空間書寫日新月異的城市空間

城市題材文學不斷拓展版圖,形式和內涵日趨多樣化。作家以多種文體立體呈現不同城市、城市不同側面,都市傳奇與小城故事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城市的人文風貌。

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不再站在城市外部審視城市,而以自己的生命體驗為紐帶,講述那些在內心發酵的“我城”故事。從《少年巴比倫》開始,路內用心講述“戴城”的小城故事。小城不僅是一個物質空間,還是盛放青春、成長、情感的生命容器。《追隨她的旅程》《雲中人》《霧行者》一如作家的精神足印,從小城出發,追尋時代潮涌中的閃爍光影。雙雪濤、班宇等講述的鐵西區故事有一種工業文化的美感,每一個普通人都有令人肅然起敬的韌勁和尊嚴。在這類帶有自傳色彩的創作中,城市不再抽象,老工業城區也有著特殊的口音、脾氣與習慣,留下時代和地域的印跡,成為具有時代感和地方特色的精神地標。

城市題材散文和詩歌創作的數量和質量也都在提升。以散文為例,寧肯《北京:城與年》、於堅《昆明記》既勾勒作家所在城市的歷史流變,也描繪城市的日常圖景,寫法既有馳思遐想的潑墨寫意,也有纖毫畢現的工筆刻畫。報告文學領域,何建明《浦東史詩》、楊黎光《家園》等作品,講述飽滿生動的建設者故事,譜寫中國城市的創業史,表現追求夢想、勇於創新的城市精神,凸顯城市建設在改革開放整體進程中的時代光彩。

城市題材寫作是網絡文學新的生長點。都市情感小說、職場小說、財經小說等,以城市為舞台,反映都市新風尚,吸引年輕讀者。阿耐《大江東去》,通過對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的命運追蹤,寫出城鄉關系的動態變化,再現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鮮活細節。何常在《浩蕩》講述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第一代深圳創業者的拼搏故事,展現平凡人的不凡。郭羽、劉波《網絡英雄傳》和小狐濡尾《南方有喬木》,描述年輕創業者的奮斗過程,那些不畏艱難、堅持夢想的創業英才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也塑造著新的城市精神。

近年來城市題材寫作漸入佳境,但產生廣泛影響的優秀作品還不夠多。創作者要深刻體認城市與人的關系,凸顯時代性和原創性,樹立藝術個性和文化特色,深入開掘新的審美可能性,開拓城市題材寫作新空間,寫出更多城市題材文學力作。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山東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1日 08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