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時代社會閱讀氛圍正不斷向好

2020年04月23日10:35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移動時代社會閱讀氛圍正不斷向好

  閱讀背景:春風十裡,書香拂面。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各地開展了一系列線上線下閱讀活動,倡導全民閱讀的氛圍正濃。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提高深閱、把握閱讀樂趣,成為輿論討論的熱點。

  全民閱讀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類旨在推進全民閱讀的“讀書日”“書香節”遍地開花,廣東、貴州、吉林、河南等地出台了關於促進全民閱讀的地方性法規,有力促進了社會的閱讀氛圍。得益於政策引導、媒介變革和輿論關注,社會的閱讀氛圍正不斷向好,全民閱讀量整體呈現上升態勢。4月20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七次中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綜合閱讀率為81.1%,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同日,亞馬遜中國發布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大眾對閱讀的熱情持續攀升,六成讀者將閱讀列入了自己的年度計劃,更有25%的讀者認為閱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公眾將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社會進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

  如果時間倒回10年前的2010年,微博剛剛興起,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也隻有34.3%,大量網民聚集地還是BBS\QQ,那時候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為書香的漸漸消散而焦慮,輿論爭議較多的還是帶著過多的功利化去閱讀。《中華讀書報》2008年有篇文章把改革開放后的流行閱讀做了概括:“80年代:精神閱讀﹔90年代:物質閱讀﹔新世紀:功利閱讀”。這種定性未必准確,卻也反映了一些客觀情況。2011年11月,《人民日報》刊文《“導人成功”書籍借閱多 閱讀被“成功焦慮”烘烤》提到一種現象:網上最近曝出兩份某大學圖書館的外借圖書榜單,《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做最好的自己》一類“導人成功”的書籍佔據了借閱的半壁江山,這一現象引起了人們的爭議。10年過去了,我們越來越常看到提倡閱讀經典的自發倡議和各式各樣的讀書分享,反映出國民閱讀習慣的改善。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線上數字閱讀、有聲閱讀逐漸融進人們的生活,並成為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2019年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9.3%,有三成以上的國民有聽書習慣,成年人的聽書率為30.3%。事實上,這樣的閱讀場景正漸成為一道城市風景:行進的地鐵上、街角的咖啡館、喧鬧的街邊、車站機場裡,隨處可見安靜的讀書人。不過,數字化閱讀方式一直存在輿論爭議,有關電子書和紙質書此消彼長的爭論似乎一直沒有停過,有人說未來紙質書終將會消失,也有人說電子書無法替代紙質書的閱讀體驗。其實在筆者看來,閱讀本身無關乎媒介,而在於是否汲取了閱讀的營養。

  誠然,我們在為移動媒介使得閱讀變得前所未有的輕盈、實用而歡呼的同時,無法忽視互聯網特有的信息海洋、碎片化對國民閱讀習慣、思考方式帶來的危害。實際上,在“指尖閱讀”時代到來之后,網民對於碎片化閱讀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們每天浮光掠影地閱讀非常多的信息。可是,回想起來,似乎並沒有記住多少東西”“瀏覽式的淺閱讀,收獲到的是浮在文字表面的碎片化知識”,有網民評價道。網上有個熱門話題#碎片化閱讀的危害是什麼#,認同度最高的一則帖文寫道,“如果你要改變自己,不要寄希望於碎片閱讀,它更多的是消磨時間,真正能指引你人生的,必須是深度閱讀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不過,也有網民反對,認為在這個被網絡和手機支配的時代,碎片化閱讀符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實際,對於很多人而言,閱讀的過程更多是一種疏解壓力。

  讀書是一種精神追求,讓人變得從容,不囿於俗世外物,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人受用一生。好的讀書方式是既有“質”也有“量”,既有廣泛的涉獵,也有專注於某一領域的深入閱讀和思考。盡管各地都在大力倡導全民閱讀,但是我國的全民閱讀無論在閱讀數量還是閱讀質量上,與日本、法國等國相比仍然處於相對較低水平。全民閱讀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設書香社會,讓讀書在社會上蔚然成風,除了政府提倡的善意,更需要個體的自覺與內化:將“硬著頭皮啃”的深閱讀與“瀏覽式”的淺閱讀無縫對接,我們才能在享受資訊快餐的同時,不至於讓心靈浮得太高、漂得太遠。(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特約輿情分析師 盧永春)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