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香隨春來

何欣禹

2020年04月20日16: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楚香隨春來

  北京一超市持續採購湖北襄陽蓮藕,幫助湖北農民售賣農副產品。圖為顧客在挑選蓮藕。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當看到各大電商平台、媒體和網絡主播聯手為湖北“帶貨”時,作為在京工作的湖北人,我興奮不已,連下了好幾單,買下熱干面、鴨脖、藕帶、米酒等湖北特產。很久沒有吃到家鄉味,拿到快遞時的感覺也比平日親切了許多。雖然湖北美食沒有形成如淮揚菜、粵菜、魯菜等具有標志性特色的菜系,但並不缺乏美味。肥沃的江漢平原孕育出富饒的魚米之鄉和多元的飲食文化,也塑造了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

  長江橫貫湖北境內,在平坦的江漢平原上自由擺蕩,一路上亦有眾多湖泊相伴。湖北自始便與水緊密相連,被譽為“千湖之省”。發達的河湖水系繁衍了武昌魚、清江魚等諸多魚類,又因如此,湖北人大多愛吃魚。紅燒、油炸、燒烤等魚的一般做法並無新鮮,但在湖北還有一種吃法是將魚制成魚糕,這便是荊州名菜“蟠龍菜”。做法不難,隻需將生魚肉剁碎,加入生粉和調料,摔打上漿,蒸制半刻后再在魚糕表面抹上一層蛋黃液,蒸熟即可。蛋黃作皮,能襯托出魚糕的潔白,肥厚的魚糕質地細膩,入口鮮美。逢年過節等重要場合,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備好魚糕。魚糕蒸好后,切片是一項技術活,越薄的片兒口感越好,小孩兒都會爭著吃。

  在湖北,很多人“吃水飯”,收魚賣魚,採蓮挖藕。這裡湖泥肥沃,肥泥出好藕,湖北的藕體格粗壯、九孔干淨。品質好,吃的人就多,湖北也因此成為產藕大省,其中的“洪湖蓮藕”最為有名。藕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煮湯,用蓮藕燉排骨,湖北家家戶戶都常吃。以前在老家,一到產藕的季節,基本上每周都會喝一次排骨藕湯。新鮮的藕刮皮洗淨,切塊入湯,看著它們隨厚實的豬胸骨上下翻滾,不禁口水直流。

  除了藕湯,湖北人也常做油炸藕夾、泡椒藕帶,夏秋時也吃蓮蓬的蓮子肉。藕的全身幾乎都被湖北人盯上了。來北京后,不常吃藕。有一次,在前門的一條胡同裡,尋得一家湖北餐廳,店面很小,七八張木桌,裝修風格簡朴。上來的第一盤菜就是泡椒藕帶炒雞胗。夾起藕帶輕輕咬一口,泡椒味兒的汁水頓時溢滿口腔,配上有嚼勁的雞胗,十分酸爽。熟悉的味道又回來了。

  盡管愛吃藕的人多,但挖藕並不是個輕鬆活兒,至今無法完全用機器取代,人力成本很高。在家裡吃飯時,母親總囑咐我把藕吃完。以前總以為離家后就難吃到這些家鄉味,如今,藕湯、魚糕、藕帶等都能在網上買到。開袋即食,味道並不比在老家吃的差,多少令人感到欣慰。

  我的家鄉宜昌瀕臨長江,往上200公裡即是重慶。所以宜昌人的飲食習慣,也頗有些火辣的川渝特色。我們過早也吃小面,和重慶小面類似,但又不盡相同。重慶小面是圓細面條,而宜昌的小面卻是如筷子般粗細的寬面。宜昌人煮小面時,還會添幾塊牛肉或是加一勺肥腸,將一碗面裝點得尤為豐富。

  《舌尖上的中國2》裡曾說“長江流域,各大碼頭,都有鹼水面的地盤”。想來的確如此,宜賓燃面、重慶小面、襄陽牛肉面、武漢熱干面……不同地方的鹼水面做法不同,但吃法大致一樣,得大口大口,呲溜呲溜,容不得細嚼慢咽。這些地方的人往往性子直爽火辣,亦如吃面時的爽快。

  如今已是四月下旬,湖北天氣漸熱,我想家鄉的涼蝦也快面世了。由大米漿制成的“涼蝦”,放置於紅糖水中,再鋪些涼粉,加些鮮艷的果塊,酸甜可口,是消暑解悶的利器。雖比不上港式甜品的精致,但對於我來說,是有家鄉味道的糖水。吃完小面,喝一杯涼蝦,再坐在江邊的綠蔭下,看著平靜的江面、鳴笛的貨輪發呆,思緒隨著波濤遠去。湖北的煙火氣,升起來了。

(責編:孫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