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必達的溫情“快遞”

——記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

2020年03月24日15:43  來源:中國國防報
 
原標題:使命必達的溫情“快遞”

  一年前的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官方微博正式開通,取名“東風快遞”,並用一條霸氣十足的宣傳語:“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發出了第一條微博。

  一年后的2月,在抗疫最前沿的湖北武漢,也有一個“硬核快遞”引發全民關注。疫情發生后,他們高喊著“人民所需、使命必達”的口號,用鋼鐵洪流給隔離在家的群眾送去滾滾暖流。

  2月1日,經中央軍委批准和中部戰區命令,湖北省軍區協調6支駐軍部隊,抽組130輛軍用運輸車、260名官兵,組成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力保武漢市生活醫療物資的供應保障。

  這支特殊的隊伍,用溫情派送“快遞”,給這座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帶去了生機和希望。

  他們派送的是不滅的“城市煙火”——

  “守好每一捆蔬菜,就是守護每一家的煙火”

  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

  家住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街道的李霞,最擔心的除了身體安危,莫過於“家裡會不會斷了口糧”。當天,李霞就和丈夫跑到附近超市去囤貨,周圍的人們和他們一樣,都擔心吃了上頓沒下頓。

  不過,這種擔憂並沒有發生。一個多月了,李霞家的餐桌依舊像以前一樣,家人不安的心也在一餐餐家常便飯中平靜下來。

  李霞和千萬武漢市民餐桌不斷供的背后,每天都有一群人在接力,從田間地頭採摘經過長途運輸再分發配送,他們用心供應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維持著非常時期的“城市煙火”。

  來自中部戰區空軍某基地的二級軍士長范輝,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一個多月來,這位土生土長的武漢伢,每天和戰友往返在熟悉又陌生的空曠街道上,給千家萬戶送去生活的希望。

  范輝所在的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是從6個駐軍單位抽組成立的。指揮長吳海濤說:“官兵雖然並不熟悉,但共同使命讓大家凝聚在一起,隻要市民有需求,我們使命必達。”

  湖北省軍區前進指揮所的日志裡每天更新著運力支援隊的任務軌跡。截至3月10日,該運力支援隊跑遍了武漢三鎮的200多個點位,運送物資11000余噸,累計行車35萬多公裡……

  沉甸甸的數字背后,是充滿溫情的艱辛。

  每一個數字的背后都是意志的考驗——

  2月26日,江夏區某生鮮物流園,來自空降兵某部的薛震一大早就將車開到這裡分揀,這車蔬菜將供應19個社區,支撐起居民的日常生活。非常時期,很多工人沒有復工。一車5噸的貨物,都得靠薛震和另外一位戰友自己裝卸。每天回去的時候,手腿都累得發抖,不聽使喚,但薛震和戰友毫無怨言。

  每一個數字的背后都是智慧的考驗——

  剛剛組織完裝載任務的分隊長董波,讓司機去吃飯,自己一個人留在車隊,把每輛車又檢查了一遍。“軍車不像地方專用的冷鏈車,有穩固的門閥和制冷設備,車上的貨物不搞扎實,就有可能散落下來。路上運壞了,就沒法向百姓交代。”戰士們自創的“五點式”固定法,很好地克服了卡車的不足。在他們看來,守好每一捆蔬菜、每一箱禽蛋,就是守護每一家的煙火。

  每一個數字的背后都是速度的考驗——

  這一天,來自陸軍勤務學院訓練基地的王超群又吃了一次“路餐”。由於市內網點多,遍布武漢三鎮,各配送中心多是在郊區,不少網點物資運送,一去一回需要很長時間。為確保這些物資能夠第一時間上架,有時很早就要出發,下午才能返回。為了搶時間,王超群總是把盒飯帶在車上解決。自2月1日以來,他一個人就跑了3000多公裡,比他過去一年跑的距離都多。

  疫情發生后的每天,軍車奔馳在武漢市,用使命必達的速度,運送油鹽醬醋、瓜果蔬菜。任憑刮風下雨、病毒肆虐,隻要他們在跑,尋常百姓家的“煙火氣”就會綿延不斷。

  他們派送的是抗疫一線的“救命方艙”——

  “最難的事,不是執行任務,而是搶任務”

  2月3日,武漢市連夜決定在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3處建設“方艙醫院”。要在一夜間把分散在武漢三鎮的數千張床位配齊,對於運力緊張的武漢而言,並非易事。

  應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請求,運力支援隊緊急調集50台運輸車,兵分多路前往倉庫調運,趕在天亮前將物資全部運抵。當夜,官兵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們接續投入到生活物資運輸保障中。

  “保障市民正常生活供應,是運力支援隊成立的初衷,但不是任務的全部。”該運力支援隊副指揮長張軍說,官兵們每天必須時刻保持著沖鋒的姿態,隨時准備執行其他應急任務。

  2月13日,經習主席批准,軍隊增派2600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

  當日上午,包括首次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胖妞”運-20在內11架軍用運輸機陸續在武漢天河機場落地,運力支援隊迅速抵達預定位置,接機、裝載、出發,各項工作無縫對接。

  這支運力支援隊就像抗疫戰線的“擺渡人”——“方艙醫院”急需大量病床物資,他們去﹔河南生產的資料櫃,要從武漢郊區倉庫運到火神山醫院,他們去﹔軍隊和外省援鄂醫療隊需要派出運力接送運輸物資,他們去﹔定點治療患者的新洲區人民醫院急需應急物資,還是他們去……

  在中部戰區陸軍某舟橋旅四級軍士長陳正君看來,在運力支援隊,最難的事不是執行任務,而是“搶任務”。

  那天,中隊接到命令,要連夜向火神山醫院運送一批醫用物資。累了一整天的陳正君,堅決向組織請戰:“我是老士官,又參加過3次抗洪,去危險的地方,我最有經驗。”彼時,陳正君的愛人正在醫院,奮戰抗疫一線。陳正君深知,醫用物資對醫護人員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翻閱該運力支援隊隊員履歷,大多數官兵有著光榮經歷:有的來自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抗洪搶險模范旅等英雄部隊,有的參加過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有的參加過2015年“東方之星”號客輪沉船救援,有的參加過2016年抗洪搶險,有的參加過軍運會保障等重大任務……

  單位不同,閱歷不同,但“哪裡危險去哪裡”“有任務第一個上”的決心意志如出一轍。

  1997年出生的空軍航空兵某師戰士袁鵬,軍齡雖然不長,但獨攬很多“第一”:同批入伍的戰士第一批實現駕駛單放,第一批精通8種特種車輛駕駛﹔2016年武漢抗洪,第一批上前線。

  這一次袁鵬又是第一批請戰,他想在抗疫戰場上再拿幾個第一回去。

  一中隊的中士張鵬帥,累計運送物資最多,達127噸﹔二中隊四級軍士長田磊,駕駛裡程最多,達3584.6公裡﹔三中隊四級軍士長陳棟彬,累計行駛時間最長,達240個小時……

  “最美逆行者”之最的背后,飽含一份份舍我其誰的擔當。

  他們派送的是濃郁家國情懷的“精神疫苗”——

  “家和國的距離,原來這麼近”

  2月1日晚,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一成立,消息就登上了熱搜,在朋友圈中刷屏。

  網友的評論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子弟兵來了,心就踏實了!”

  的確,疫情陰雲般籠罩在武漢上空,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突然被按下“暫停鍵”。買不到菜怎麼辦?打不到車怎麼辦?未知的等待中,很多人開始變得焦慮、不安、惶恐……

  “最開始那幾天,幾乎每個小時都要刷下朋友圈。隻要看到有部隊的消息,一定會點開看,心裡總有一種莫名的踏實感。”家住武昌區的楊女士說。病毒固然可怕,但人心是最強大的力量。這些天,運力支援隊的軍車,在空曠的武漢街巷上奔馳著。很多隔離在家裡的武漢市民,每天都會來到陽台,趴在窗戶前看軍車在眼前路過,內心充滿了感動和慰藉。

  運力支援隊給人們帶去踏實感,也在抗疫戰場上演繹著屬於自己的家國溫情。

  那天,二中隊三分隊一班班長王春尚在向中部戰區總醫院運送醫療物資的途中,恰好見到正在醫院病房救治一線的妻子朱新苗,兩位並肩戰“疫”伉儷戰地小團圓的場景,令在場很多人動容。這段“偶遇”被拍成溫情的短視頻《原來你也在這裡》,深深激勵了身邊的每一個戰友。

  95后戰士董鵬的父親在黃岡市紅安縣信訪局工作,母親是縣裡醫院的一名醫生,兩人都在一線抗疫。一家三口,分隔兩地,而他也第一次感到家和國的距離原來這麼近。

  來自空軍預警學院的四級軍士長刁亞男,春節前特地把妻子和兩個小孩從老家接到了武漢,原打算一起在部隊過個年。不料計劃泡湯。雖有遺憾,妻子卻很支持。“抗疫一起抗,家國一起扛,”准備年底轉業的刁亞男說,以這樣的方式給自己的軍旅生涯畫句號,刻骨銘心。

  “這批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官兵,有的瞞著家人出征,有的一家幾口都在抗疫。”該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黃明村說,正是這種可貴的家國溫情,給這座英雄的城市傳遞著不竭的精神動力。

  溫情是可以表達的,也是可以傳遞的。

  家住湖北隨州的伍博雄出來執行任務,家中患有抑郁症的母親成了他最大的牽挂。

  得知情況后,老家的軍地領導不僅上門給他的家人送去了米、油等生活必需品,還給伍博雄的母親買齊了一個月的藥品。老家打來的一個安心電話,讓伍博雄感動得熱淚盈眶。

  河南鄭州老兵楊東旭,看到運力支援隊的報道后,帶著6名員工一路跋涉趕到武漢,無償提供車輛維修保養服務,每天往返150多公裡,7人花了6天時間給135台車輛全部進行檢查和保養。

  “現在武漢還會下雨,雨刮器這些零件比較容易損壞,我們要到處尋找配件。”楊東旭說,在尋找過程中,許多商家一聽說是為部隊提供,紛紛主動捐贈。

  當城市充滿暖暖的溫情味道,任何時候人都不會感到“喪”,這是最好的“精神疫苗”。

(責編:劉穎婕、聶俊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