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別真偽需求,助力產業升級走上快車道

2020年03月23日08:49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甄別真偽需求,助力產業升級走上快車道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下,企業與行業的生存發展面臨種種考驗。如何在疫情防控環境下,把握新需求、新技術、新機遇,以變應變、化危為機,是當前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人民在線、人民網新媒體智庫推出《把握產業拐點:疫情防控下的行業發展新機遇》系列文章,希望為各界人士帶來啟發。

疫情突發,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產業運行帶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疫情期間,一些行業遭遇“寒冬”,一些行業則“順勢上揚”,呈現爆發式增長。對於企業、行業來說,疫情是一個加速淘汰和加速升級的過程。是“危”也是“機”,行業從業者、企業管理者要把握疫情帶來的產業“危機”,甄別真偽需求,更好地突出重圍,實現業態升級,構建良好的產業網、服務網、關系網。

互聯網及數字信息產業迎來新機遇

疫情爆發后,大量研究文章分析疫情對行業產生的影響和變化。一個普遍的認識是,由於病毒的傳染性、風險性,居民因隔離阻斷效應催生出“宅經濟”。以互聯網為主要商業模式的領域普遍得到新的機遇。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國家網信辦原專職副主任彭波,在《疫情可能給中國互聯網帶來的十個變化》一文中指出,互聯網正在加快從信息科技走向數字科技、從傳統互聯網走向智慧互聯網。新冠肺炎給互聯網帶來十大變化,包括遠程醫療、遠程教育與遠程辦公等需求強盛且緊迫﹔5G加快落地已成緊要任務﹔電子商務整體升級換代﹔遠程協同辦公軟件迎來新機遇﹔醫療健康網絡應用紅火﹔“數字鴻溝”有望加速填平﹔疫情過后,“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的建設將“去虛向實”“由點帶面”,深入社會治理和服務方方面面……這些判斷基本上在疫情期間得到了映証,可以看到疫情過后互聯網帶動經濟的新趨勢,包含了從技術硬件到社會治理滲透的多個方面。在3月1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發布1-2月份經濟運行情況,受疫情影響,服務業生產下降13%,但是新興服務也持續發展,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特殊時期線上經濟的優勢大幅凸顯——但是,把握住了線上,就一定是可持續的嗎?

區分短期需求與長期需求,尋求業態長效升級

不少實體企業因疫情受到沖擊之時,口罩、酒精、防護服等衛生防護用品需求量和採購量激增,企業經營呈現階段性爆發增長。遠程辦公、遠程教育成為復工復學之前的首選,為經濟復蘇、學習規劃提供了良好的輔助渠道。但是,疫情期間建立和培育的消費習慣能否持續?生產新方式能否成為企業發展新動能?新的商業模式能否走上長線發展軌道?這就需要對當前的消費需求、消費方式作出科學、合理的甄別。

要看到,疫情沖擊下產生的行業需求、產業模式,很多數據和需求是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具有特定的背景和時間。所謂借勢上揚,推動產業升級,需要區分長期需求和短期需求,甚至是真需求和偽需求。比如衛生防疫用品相關口罩、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等,疫情緩解或者解除,需求量自然會下來,相關企業自然會面臨產能過剩和轉型的問題。比如線上的內容消費,當社會秩序恢復正常后,用戶時長自然也會下降。比如在線教育模式以往是作為線下教育的補充,即使疫情延長了用戶時長,用戶習慣得以持續性地培養,但長期來看,基於學習有效性、情感互動交流等因素考量,在線學習終究不可能取代學校的集中教學和面授培訓。

線上線下融合,多元布局取勝

2月中下旬,有研究機構作出預測,經濟在疫情之后將呈現“深V反轉”,疫情尚未演化成持續性沖擊,不會改變我國經濟中長期運行邏輯。在3月中旬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也表示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在經濟大勢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疫情催生的行業短期爆發,在轉型升級問題上需要更長遠的眼光。

以教育行業為例,據QUEST MOBILE行業報告數據顯示,春節前后教育學習APP行業日均活躍用戶規模增長46%,但是在增長的背后,還有大量培訓機構倒閉,部分線上教育存在急功近利、內容脫離實際、師資與授課無法與時俱等問題。同樣的,在線購物中生鮮電商APP下載量猛增,但由於生鮮對新鮮度、保鮮時長、快速達等需求,具備一定時期的運營經驗,具備完善的冷鏈、物流等系統的生鮮商家更易取得用戶的信任和黏性。

疫情是一個洗牌過程,拐點也分指向朝上和指向朝下。根據疫情期間業態發展形勢,准確把握朝陽拐點,行業借勢進行產業模式升級,需要重點側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線下與線上模式相融合,單純以線下模式的行業,需要加速數字化升級,追求速度同時也要追求質量。二是布局多元市場,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市場模式單一或集中化程度過高,容易遭受外力影響,風險抵御能力大打折扣。三是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動能。大數據、AI人工智能、5G已經是不容忽視的新趨勢、促進行業發展的新勢能,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從業者要能夠認識到新技術變革的力量,創新能力將決定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輿情分析師 翟薇)

(責編:翟晨曦、聶俊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