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產業拐點:疫情防控下的行業發展新機遇

疫情帶來的互聯網公益發展新思考

2020年03月17日14:09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疫情帶來的互聯網公益發展新思考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下,企業與行業的生存發展面臨種種考驗。如何在疫情防控環境下,把握新需求、新技術、新機遇,以變應變、化危為機,是當前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人民在線、人民網新媒體智庫推出《把握產業拐點:疫情防控下的行業發展新機遇》系列文章,希望為各界人士帶來啟發。

  2020年開年,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國面臨大考,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企業、社會組織等上下一心,通過奔赴一線、捐款捐物、復產復工、堅持居家隔離等各種方式抗擊疫情,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其中,互聯網公益是助力疫情防控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互聯網企業不僅籌款籌物,還充分發揮平台和科技優勢,高效精准地連接起需求和供給,積極探索,創新公益實踐,撬動社會力量參與。抗擊疫情成為互聯網公益事業發展“催化劑”的同時,也為互聯網行業踐行“科技向善”提供新思路。

  疫情之中,互聯網公益行動頻頻創新

  提到互聯網公益,輿論印象第一呈現的是“捐款”。然而,觀察此次疫情中互聯網公益表現,公益行動形式多樣化遠超以往,公益實踐不斷創新升級。

  創新一:信息化籌集和調配戰疫物資

  戰“疫”期間,作為“糧草”的各類物資尤其是醫療防護物資需有充足供應。然而在疫情防控初期,物資緊缺、道路受阻等痛點嚴重影響戰疫一線物資保障。互聯網平台利用信息化、科技化方式,靈活精准進行對接,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物資支持。物資籌集上,騰訊、58同城等互聯網企業第一時間從全球採購口罩、乙醇、防護服等運往一線,一定程度緩解防護物資緊缺壓力。物資流通上,京東、菜鳥等互聯網企業搭建起“綠色通道”,保証全國與疫區之間物資流通順暢,如京東物流運送超過2500噸防疫物資以及民生應急物資至武漢及周邊地區。物資調配上,騰訊雲、阿裡、京東紛紛上線抗災救助物資平台、防疫直採全球尋源平台、應急資源信息發布平台等,滿足個人捐贈者、物資生產企業、醫院等各方需求,精准對接物資供求信息,緩解疫情防控物資供應壓力。

  創新二:為一線戰疫人員提供全方位保障

  身處一線的戰疫人員,工作中面臨感染高風險,同時又可能存在生活上的困難。在生活保障上,美團、盒馬生鮮、餓了麼等生活服務類電商平台每日免費為武漢各大醫院醫護人員提供一日三餐,滴滴出行、首汽約車、曹操出行等交通出行平台組建戰疫人員出行保障車,美團在湖北及武漢投放免費共享單車供民眾使用。公益項目中也有各類針對一線戰疫人員的保障項目,如騰訊戰疫人物基金、中國扶貧基金會與騰訊公益合作設立“新冠肺炎疫情環衛工人援助項目”、字節跳動醫務救助基金等。支付寶保險、騰訊微保、水滴保險還免費為一線醫護人員、記者等提供風險保障,如果在疫情中感染可申請相應保障金。此外,中國工程院還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簽署《抗擊疫情一線醫務人員醫學關懷與職業發展提升合作協議》,組織院士與疫情一線醫務人員特別是受感染的醫務人員“結對子”,分期分批進行健康評估、職業培訓、對口幫扶等,這種做法在國內還是首次出現。

  創新三:開放AI等技術能力支持戰疫科研

  中央高度關注科研攻關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藥物和新冠疫苗的研發成為關鍵。然而,篩選具有治療新冠肺炎作用的候選藥物、疫苗研發都需要算力和算法的支持。對此,互聯網企業紛紛向科研團隊免費開放技術能力,助力戰疫科研攻關。疫情期間,阿裡向全球公共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新藥和疫苗研發﹔鐘南山團隊與騰訊共同成立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攻堅流行病、呼吸疾病和胸部疾病的篩查和防控預警,同時騰訊雲已向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的醫藥研究團隊免費開放超算能力﹔百度研究院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LinearFold以及RNA 結構預測網站,以提升新型冠狀病毒RNA空間結構預測速度,從而助力疫情防控。

  創新四:多種形式助力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戰“疫”期間,互聯網企業利用平台和科技優勢,與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密切協作,試水在線義診、提供健康碼解決方案等,既著眼於解決現實面臨的問題,又從長遠考慮如何助力保障公共衛生安全。阿裡健康、騰訊健康、百度健康、微醫、好大夫在線、醫聯、丁香醫生、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服務平台,針對疫情及其他病症,提供居家防護、導診建議、心理咨詢等在線義診服務,減少線下接觸避免交叉感染,為民眾健康提供支持。同時,騰訊、阿裡助力政府數字化防疫,為滿足社會對個人健康狀況自查和核查的各類需求,提供健康碼解決方案。國家信息中心還和騰訊公司共同啟動“數據長城”計劃,將其作為一個中長期系統性公益性開放性建設工程,以疫情防控為起點納入更多社會治理和應急管理支撐功能。

  除以上創新外,互聯網公益在高效籌款、助農戰“疫”上也交出漂亮成績單。據中國社科院教授鐘宏武領導的研究團隊統計,截至2月17日182家互聯網企業捐贈總額約51.1億元,互聯網行業的捐贈規模位列各行業第一。其中騰訊、阿裡捐贈額分別為15億元、11億元,佔互聯網企業捐贈總額的50.9%。同時,公益組織和項目依托騰訊公益、支付寶公益、水滴公益等互聯網公益平台,調動社會力量捐助積極性,掀起全民捐款熱潮。據方德瑞信團隊統計,截至2月17日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累計上線329個抗擊疫情公開募捐項目,籌款總額累計超過14億元,超2700萬人次進行捐款。助農戰“疫”方面,拼多多、淘寶、京東、快手、抖音、微視等電商、短視頻平台紛紛開設專題頁面,採用直播、補貼等多種方式推銷農產品,更吸引了多地領導線上直播“帶貨”,銷售額過億元。

  疫情之后,互聯網公益發展新趨勢

  互聯網公益在疫情大考之下小跑向前,在新道路上不斷探索,提供了新思路的同時,也顯現出一些新趨勢,或為互聯網公益事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第一,跨地域、去中心化的民間參與成為公益力量有益補助。

  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微信、QQ、微博等為主的社交工具連通線下隔離的個體,此次疫情防控中,大量民間志願者通過微信群、QQ群聚集,將群組變為信息溝通平台,完成信息對接、物資調配、通勤保障等工作,讓普通人坐在家中也能為戰疫事業貢獻力量,這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疫情初期對公益救助反應最快的不是各類專業組織,而是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微信校友群,他們從全球籌集到最早一批馳援一線的公益物資﹔被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點名表揚的武漢快遞小哥汪勇,通過建起醫護服務群,以一己之力撬動整條醫護人員后勤保障線的運轉﹔湖北省英山縣民間志願者建立的微信群,甚至直接邀請地方領導干部加入,實現高效信息溝通和協作,該縣也因低確診率、高治愈率、公益物資使用高度透明,被輿論譽為湖北“滿分縣”。

  非正式的民間行動相比正規機制下的應急動員更加靈活,且主動性高、行動力強。這種“朋友圈”式的民間參與,呈現跨地域、去中心化的發展趨勢,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戰疫中堅力量的有益補充。

  第二,5G、區塊鏈等新技術將持續賦能互聯網公益。

  從互聯網企業免費開放AI、算力給戰疫科研團隊,到通訊服務商將5G技術應用在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領域,說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技術、新應用也可以被當作一種公益資源,用於保障公共衛生安全、惠及普通百姓生活,這些嘗試顯然拓展了互聯網公益的慈善邊界。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可溯源的區塊鏈技術,則被直接應用在互聯網公益的信息公開上,讓公益行動更加透明高效。如近期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區塊鏈研究中心等機構開發建設了“博雅醫鏈”戰“疫”醫療物資捐贈存証公益平台,為捐贈與受贈方免費提供物資確認、可信存証、信息查詢等在線服務,為社會各界提供公開透明、可追溯、可反饋的監督途徑。通過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公益上的應用,可有效增強民眾信任感,提升社會力量參與公益的積極性。

  從我國互聯網公益事業發展歷程看,災難往往容易成為公益事業發展的“催化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社會各界紛紛捐獻愛心,我國慈善捐贈金額首次破千億元,2008年也被譽為中國慈善事業上的“公益元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互聯網公益的創新發展讓人們感受到“時時可公益”“事事可公益”。互聯網行業與政府、公益組織、行業協會充分合作,廣泛撬動各界力量參與籌款等各類公益活動,充分體現疫情防控全民參與的理念。互聯網公益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戰“疫”形成的新探索、新思考,也將持續推動互聯網公益事業朝著更加高效、透明、安全的方向發展。(人民網特約輿情分析師 荀正瑜)

(責編:翟晨曦、聶俊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