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 17年前我送您醫療援非,17年后您送我出征湖北

2020年02月23日18:15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03年,濱州市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董明遠赴坦桑尼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醫療援助。那時,他的兒子董浩還是13歲的小學生。

17年后,13歲的小男孩長大了,他像父親一樣勇敢。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疫情面前他選擇逆行而上。2月13日,作為濱州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董浩出征湖北,在黃岡團風縣人民醫院支援。17日,董浩給他父親寫下了生命中的“第四封信”。

親愛的爸爸,您好!

當您收到這封信時,証明我在黃岡一切安好。

寫信這種方式是我們父子倆很少有的溝通,在我記憶裡,這是我給你寫的第四封信。第一次是在小學期間,語文老師教我開始寫字﹔第二封是2003年您去坦桑尼亞,我給您寫的一封告別信﹔第三封是我踏入醫學之路時,我向您寫的一封保証信,同時也是我醫學之路開始的見証。而這一封特殊之處是我現在處於黃岡,也是湖北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在戰斗一線,向您報一聲平安。

從接到通知到離開濱州,隻有半天的時間,您沒有時間對我進行太多的囑咐。從到達黃岡到現在,我們經歷了培訓,經歷了各種艱難的考驗,馬上就要進入團風縣醫院。在休息時,無數的,記憶片段進入我的腦海,我的信就從這裡開始吧!

2003年,我依稀記得在衛生局的舊樓內,熱烈歡送援助坦桑尼亞醫療隊隊員的條幅映入我的眼帘。領導、同事,朋友、同學都和您在進行親切的交流,您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微笑。我膽怯的站在媽媽的身后,想多和您說句話,只是沒有插嘴的機會,隻能過來拉住您的手臂,希望時間可以慢一點,再慢一點。

歡送會結束之后,你們一行人前往北京國際機場,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涌上心頭,可是我知道我無論如何你也不會留下來。車窗慢慢的落下,媽媽抑制不住自己情緒,嚎啕大哭起來。這時倔強的淚水,在您眼中打轉,我連忙擦拭她的淚水,我安慰媽媽說,放心吧,爸爸一定會回來的,我會照顧您。那時懵懂的我,不知道您將要面對怎樣的困難。

2004年的暑假,經過一年的盼望,我們終於有機會迎來了探親假。經過十幾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途經亞洲、非洲等多個國家,來到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 ,可是我看到了其他人的爸爸,唯獨沒有等到您,失落之情,難以言表。

隊長將我們叫上車,我才知道您工作的環境離首都很遠很遠,在德國淘汰的第四代火車上,搖搖晃晃,一天一夜才能到達。漫長等待后,火車終於停了下來。這時,我看到了您向我們招手,我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沖了上去,抱住你的手臂,仿佛這一刻,永遠不要分離。

那裡居住條件非常差。為了讓我們能夠住的舒服些,您和隊員們一起蓋房子,殊不知奶奶家的房子早已陳舊不堪,隨時有坍塌的風險,您卻不能回家,這種心情誰又能夠懂得?

在非洲期間,我們去超市、菜市場、醫院,遇到坦桑人民對著我們微笑高聲打招呼,這樣的場面深深地震撼著我。他們面對疾病,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醫生,因為中國醫生水平高,態度好,在他們的心中地位十分崇高。非洲瘧疾,艾滋疾病橫行,作為醫生面對的會更加危險,70年代初,齊魯醫院醫師伉儷因病殉職,他們的兒子為了完成父母未完成的事業,再次申請去坦桑尼亞,他們的父母就埋在中國專家公墓。

作為麻醉科醫師,您每天需要面對更多的手術,言語不通,環境惡劣,您總是沉穩面對,以樂觀的精神鼓勵自己。這時我才意識到您所從事的行業是懸壺濟世,治病救人,這是何等的高尚,何等的偉大,因此我立志成為一名醫師。

我還記得高考結束之后,您一聲不發地在默默等著我,我好像也並不著急,想去與你相遇。考完之后,您問我想學什麼專業,我開玩笑的說,隻要不學醫就好。此時,您心中肯定非常矛盾,既希望我能繼承您的衣缽,又不想我承擔作為醫生的危險。最后我被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錄取時,我們全家相擁,可惜沒有人為我們拍照,留下這一精彩的瞬間,但這段記憶的片段深深地雋刻在我腦海中。

在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及工作中,我總是努力刻苦的工作,認真完成每項臨床任務。利用下班時間,我開始進行實驗研究,翻譯文獻,學習專業知識,因為我不想頂著醫二代的稱呼,希望他們把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住院醫師看待,而不是誰誰誰的孩子,所以我要付出更多。

夜深人靜之時,我面向窗外,總是在回想我哪裡做的不好,我需要進行補充。在這裡我特別感謝我的導師,濱州市人民醫院金世祿教授、濱醫附院劉成霞教授對我的幫助。研究生期間,發表文章9篇,獲得國家獎學金、山東省優秀畢業生、一等學業獎學金等榮譽。我想証明我可以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以前我以您為榮,現在您會以我為榮。

正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肆虐期間,全國各地醫務工作者參與援助湖北醫療隊相繼奔赴最危險的疫情戰場,疫情的變化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全國醫務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鑄造科學防控的銅牆鐵壁,身為年輕一代醫務工作者,正值國家用人之際,我沒有向您說明,就主動申請加入援助湖北醫療隊,就是怕您擔心。

疫情雖然可怕,但是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沖向前線,舍小家顧大家,我相信您會理解我的決定。您曾經作為援助坦桑尼亞醫療隊的隊員,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國與家的定義,您的愛國情懷深深鼓勵著我,不畏艱辛,甘於奉獻的精神深深震撼著我,您踏實勤懇,認真負責的精神永遠在影響著我。像您一樣無數的中國人民,在非洲大陸上用無私的奉獻與生命,為中非友誼建起了一座橋梁,譜寫中非友誼的新篇章。

感謝醫院領導的信任與支持,而我現在作為山東省第十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隊員,必將全力為湖北人民解除痛苦,早日戰勝疫情!

在黃岡團風縣人民醫院疫情一線的董浩

現在我們已經入住黃岡市團風縣,政府后勤保障很好,為我們解決一切困難,不久我們就要上戰場啦,請您和媽媽放心,我定當謹記父輩的囑托,盡吾所能,努力拼搏,不辱使命,順利完成任務,為戰勝疫情做出自己的貢獻。

爸!這封信以一首援非贊歌改編的詩結尾,我們濱州再見!

金春千裡送醫忙

魯鄂情誼似海洋

疫情面前救扶傷

大醫精誠走四方

待到黃岡戰勝日

厚德至善美名揚

濱州市人民醫院 董浩

2020年2月17日


兒行千裡盼勝歸,2月22日,董明遠為兒子董浩回了一封家書。

2月13日,董明遠為兒子董浩出征送行

董浩吾兒,

見信如晤。

今得汝之家信,爾而立之年,已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情懷,主動請纓參加山東省第10批援鄂醫療隊,含淚別離山東攜醫帶藥具英雄氣概,千裡遠赴湖北拯救百姓於水火之間,實屬不易,為父者深感欣慰。憶當年,遠赴非洲援助已經十七載,當年孩童已然為醫,昔日非洲大陸多疾患,醫到病除四方去。坦桑之行頗艱苦,披荊斬棘何為懼?今兒奔赴疫情地,毅然決然醫者續。盼兒旗開得勝時,父子濱州再相遇。

為父從醫三十余載,現特以醫之長者身份囑汝等后起之秀,以勉勵而為之。

一為慎之。吾等施藥救人,定要慎而又慎,中西結合方見奇效,凡藥者皆有正反兩極,如利巴韋林乃抗病毒之神藥也,用之需考慮腎功,另如中藥為國之精華,汝用之需監測肝功,以防肝損,考慮周全,權衡利弊取其輕,切莫因個人主觀意念造成患方之所失。

二為深之。醫者需將症狀體征輔助檢查與患方之心理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遇變化萬要深思熟慮,將病理生理置於表淺改變之上,深入分析方得始終。

三要思之。所謂思乃思患方之所想,知患方之所慮,新冠病毒之害已遠超疾病本身,置於患方角度出發方可理解他人之感受,患方之恐懼難以言表,多傾聽多溝通,亦有助於其恢復。

四要慮之。疾病非不治之症,用藥合理恢復更快,然需慮重中之重病例,患方雖暫時無妨,但隨時會加重,如何識別急危重症汝定要掌握,每日觀察必不可少,輔助檢查更不能缺,良醫品性具備時乃成大器。

吾等年老不免多言,神州大地萬物復蘇之季,竟遇病災橫行,實屬國之大難,萬千同行共矚目,今兒以自己之專長,替為父拯救蒼生,乃為父之驕,家族之幸,父母為兒之堅強后盾,湖北與山東天氣不同,盼兒前方保重自己身體,盡自己所能,早日戰勝疫情!謹記教誨在心,不忘父母之念,以此信為兒壯行!

董明遠

公元二零二零年二月書於家中

(責編:聶俊穹、胡洪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