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有好幾部國產電影上映,無論《吹哨人》《被光抓走的人》《誤殺》,還是《南方車站的聚會》《半個喜劇》《寵愛》,都可一觀,而票房上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其中《寵愛》是最讓筆者感到驚訝的,原以為只是一部匯聚多位流量明星的粉絲電影,沒想到拍得很精彩,也帶給筆者不少啟示。
《寵愛》於2019年12月31日上映,很明顯是盯著跨年檔期發力的。對於主打跨年檔期的電影,溫馨、浪漫、歡樂、感動等關鍵詞,應該是標配。《寵愛》中沒有反面人物,以純情、溫馨見長,由真實動物出演而不是特效制作的寵物,帶來諸多亮點。電影通過幾組人物關系以及人與寵物的關系,分別圍繞親情、友誼、愛情展開敘事,結尾對流浪狗的集體救助,則走向一種博愛與人文關懷。
《寵愛》在劇情層面,有許多感人的橋段,同時,導演在總體風格上恪守輕喜劇,准確把握分寸,不煽情,每當情感濃度即將抵達峰值,總會以輕鬆的台詞及片段適當予以調劑,實現風格的完整統一,不落入刻意賺取眼淚的窠臼。
讓筆者感興趣的是《寵愛》的敘事方式。幾組主人公的共同點只是擁有並喜愛寵物,沒有更深層次的聯系,電影在這裡借鑒了情景喜劇的思路,通過居住空間、工作關聯等使他們產生交集,再圍繞與寵物的關系展開人物關系,並為每組人物安排了高光時刻,實現所謂的戲劇質變。《寵愛》這種敘事方式比較鬆散,能夠充分展現不同寵物的魅力,對展現不同的人物關系和情感維度來說也比較高效,然而面對特別看中“故事”的中國電影觀眾,則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截至筆者截稿,《寵愛》的票房已經突破4億元,在同檔期影片中是個不錯的成績,這說明了觀眾對影片的認可,不講述完整故事的電影敘事方式,也擁有“春天”。
《寵愛》帶給筆者的思考,是遠超出電影本身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電影的基礎和前提是故事,這仿佛成為電影界的一條金科玉律。然而放眼經典電影理論,從愛潑斯坦的“上鏡性”以及“純電影”觀念,到蒙太奇理論家所強調的“沖突與並置”,從形式主義理論家聲稱的“陌生化”“制造困難”到法蘭克福學派的一系列電影主張,都不把故事作為電影的核心要素。實際上,將完整地講一個故事作為第一要義只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奧秘之一,顯而易見的是,好萊塢商業電影不能代表電影的全部,很多電影不講故事,而是講感情乃至講哲學——比如極具存在主義哲學精神的《羅生門》等。這些不講故事的電影,同樣是好電影。
放眼中國,不把重點放在講故事上的好電影同樣比比皆是。《城南舊事》《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早期國產影片,把氛圍的渲染、詩意的傳達放在了高於故事的地位。近些年來,從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對圓形畫幅的嘗試,到陳凱歌的《妖貓傳》以鏡頭語言展現大唐盛世,再到張藝謀的《影》凸顯水墨風韻,那批在藝術和商業上都取得過不俗成績的資深導演,似乎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電影的形式感上,而不再糾結於故事本身。當相聲、小品、魔術、雜技都開始講故事,作為工業化水平與科技含量雙高的電影,不應該把自己的視野僅僅局限於故事﹔當5G不斷發展、電子產品屏幕顯示水平不斷提高,觀眾越來越能夠隨時隨地看故事,電影必須在故事之外給予更多東西,否則,觀眾何必要買票進電影院呢?
筆者要再次強調,《寵愛》帶給筆者的思考遠超電影本身,僅就這部影片來看,其對形式感的探索還很不充分。不過,《寵愛》的確在故事以外給予了更多,那就是為觀眾集體情感的釋放提供了合適的契機和場地——片中那麼多元的情感展現,總有一個能夠戳中你。(羅群)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