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蓝谷:使命在肩 开局有方 方能致远

2021年01月31日20:35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青岛1月31日电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阳历新年的脚步还未走远,农历春节的钟声还未敲响,黄海之滨、鳌山湾畔、青岛蓝谷,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人们正挽起袖子,开启新的征程。1月29日,超百亿的重点项目在这里集中签约,海洋能源产业的62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央企、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歃血为盟”。

沉甸甸的硕果述说着青岛蓝谷面朝大海、时不我待的精气神儿,见证着青岛蓝谷动起来、干起来、拼起来的冲闯劲儿。这既是蓝谷为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项目落地年”而吹响的冲锋号,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动员令!

签约现场

肩负使命,夙兴夜寐

今天的青岛,面临前所未有的开放大势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些,都是青岛主动勇担的国之重任。

而功能区则是青岛对外开放重要区域和外向型经济重要载体,可谓是青岛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作为青岛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的核心区域,风云激荡的青岛蓝谷正承担起助推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

陆海443平方公里,功能区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中国江北的第一家“法定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让蓝谷“体强身壮”所向披靡,其从孕育诞生到现在已深深印下国家战略的烙印。

节令似鼓,时不我待。骄人的成绩单还没“捂热”,“项目落地年”的号角就已经吹响。对于国家的召唤,对于青岛的部署要求,青岛蓝谷夙兴夜寐,未敢有半点懈怠。

拿2020年来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不尽狂澜之中,青岛蓝谷与改革同频、与发展共振,乘势而上、聚势而强,成绩斐然。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蓝谷新引进项目数、投资额分别增长183%和98%,新增市场主体增长53%,新增金融类投资机构260家、总规模285亿元,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孵化器。深探数据背后,有目标、敢担当、勇作为、重实干、善谋略缺一不可。

“落地!落地!落地!”在首批项目集中签约暨青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产业联盟成立仪式上,青岛蓝谷管理局做出承诺:“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这是我们的开门红,下一步,青岛蓝谷将以超常规思路、举措和力度,打造高品质的城市服务配套和令企业家感到舒心的营商环境!”

启动仪式

揭牌仪式

平台聚力,联盟聚贤

近年来,青岛市不断释放“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推动发展的强有力信号。用“平台思维”做乘法,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开展集群化和产业链招商,实现价值倍增效应,成为青岛强经济、促发展的不二“锦囊”。

这一打法在蓝谷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刚刚成立的青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产业联盟,便是青岛蓝谷管理局联合青岛市发展改革委、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共同推动成立的,在全国树起了海洋能源融合发展的典范。

独行快,众行远。

三峡新能源(集团)、中广核新能源、华电、大唐、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国家电投能源电力、中国电建集团等央企,以及风力发电领域的上市公司华锐风电,中国船级社、海洋化工研究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这些单看名字就很厉害的国内海洋新能源领域顶尖科研机构、央企、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组成了国内海洋能源产业产学研一体化豪华阵容。

联盟不是空噱头,而是要让这些成员单位不再各自为战,从此成为“兄弟”,互相“输血”,抱团上进,“引进一个,落地一串”。这种聚合效应,让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形成千亿投资规模的宏伟蓝图变为可能。

其实,在“平台思维”这张答卷上正式书写的第一精彩之笔,要追溯到半年前。2020年夏,青岛蓝谷管理局发起的首个创新创业联盟——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就已成立,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深海基地、山东易华录、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区域内50余家重点创新平台、企业、服务机构聚集其中,形成各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桥梁纽带和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产业生态,搭建起辐射全市、全省、全国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据统计,2020年青岛蓝谷完成的技术合同90.2%来自于这个联盟的成员单位。

此后,中国海洋设备检验检测联盟也在蓝谷应运而生。海检集团、中国船级社、中国计量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海油、中石化、中船重工、中集等60余家机构,聚集国内海洋设备质量技术创新资源,开展海洋设备质量基础领域联合技术攻关,制定我国自主可控“海洋设备”认证认可体系,支撑海洋设备“走出去”,成为海洋领域发挥“平台效应”加快产业创新升级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签约仪式

市场主导,企业唱戏

今天的项目投资,就是明天的经济增长。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青岛想要进位争先,必须把抓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和“生命线”。

站在“十四五”的崭新开端,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项目落地年”的战略部署,青岛蓝谷新年伊始便打了漂亮一仗——总投资超100亿的22个项目同时签约,给疫情当下的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满满的信心和活力。

细数这百亿项目,每个都含金量十足。不管是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电投集团等央企领衔的海洋新能源项目,还是总投资50亿元的城市更新股权投资基金项目、“海洋+、法律+”一站式全产业链海洋特色服务平台,都是海洋领域“硬核”项目。

施展拳脚的舞台已搭好,剩下的便是企业当主角的高光时刻。

就刚刚成立的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来说,该平台将围绕重大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等国家重大需求,建成材料服役领域科学数据采集生产、汇交存储、加工整理、开放共享和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材料服役数据交换合作共享平台。

而在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下,已有一大批刷新国内甚至世界纪录、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从0到1”突破的科研成果在蓝谷不断涌现:“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滑翔下潜观测深度达到10619米,再破世界记录;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正式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世界最大自主航行的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开工建造;国内首艘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实验船“智腾”号下水航行;省内首个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试运营;“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华兴水下机器人等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2020年,青岛蓝谷新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8项,同比增长170%,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而蓝谷也深知,海洋科技要变成海洋经济发展的磅礴动力,就必须推进区域内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推动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针对白色家电生产需求开发了智能涂装生产线,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溶剂涂料为企业涂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推进该项成果产业化,川青院通过平台公司在蓝谷成立公司,目前正与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技术对接,预计未来三年销售收入可达2亿元;推动天大青岛研究院与14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其母校学科及品牌优势与海信集团共建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工程博士12人,形成20余项技术需求合作意向。

据统计,2020年青岛蓝谷新增市场主体1551家、增长53%,完成技术合同登记认定超过9.5亿,横向合同占比79%,其中在青岛市范围内交易额约 4.98亿元、占比 52.4%, 呈几何倍数增长态势。

政策落地生效、项目签约落地、工程启动建设、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落地转化……

青岛蓝谷这片热土上到处都是忙碌的场景,天天都有令人欣喜的“新鲜事”。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演绎着青岛尊商、重商、亲商、安商和崇尚创新创业的热烈氛围,印证着“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投资青岛蓝谷就是投资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邀约告白。(青岛蓝谷管理局供稿)

(责编:郑浦丽、邢曼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