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長波短訊

非凡十年,馳而不息,成就“大美藍谷”

2022年10月21日19:42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十年很短,是時代浪潮中激起的浪花一朵﹔十年很長,是三千六百多個風雨兼程的日日夜夜,是一段又一段奮力拼搏的追夢路。

山海之間,光影流轉,跨過綠水青山,穿越碧海藍天。對青島藍谷來說,這是從無到有、夯基補空的十年,是櫛風沐雨、拔節生長的十年,是蓄勢起飛邁上全球海洋科研創新高地的十年,是一路爬坡過坎、一路高歌猛進、一路閃閃發光的非凡十年。

一項項重點工程、一個個國之重器、一次次創新突破……肩負經略海洋的光榮使命,在推動新時代偉大征程的不懈奮斗中,青島藍谷在這十年的歲月沉澱中愈發耀眼。

時代潮頭藍谷生,因海而興不離宗

放眼世界,海洋在全球性大國競爭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歷史和現實都昭示著“海興則國強民富,海衰則國弱民窮”。

站在時代潮頭,腳踩深基厚土。2012年,中共青島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提出宏偉目標:依托海洋科技人才,打造“青島藍谷”,建設藍色領軍城市。

期盼的目光投向鰲山灣畔,從此,青島藍谷便在這片陸域面積218平方公裡,海域面積225平方公裡的島灣之地落棋而生,成為向海洋強國進發的“奮斗者”。

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勝利召開,青島藍谷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跳出藍谷看藍谷,站在未來看現在,重塑發展理念,將發展定位由原來的“青島藍谷、中國藍谷”提升為“世界藍谷”。

使命在心、責任在肩、夙興夜寐的青島藍谷,由創新資源集聚期向產業發展期闊步邁進,體制機制改革走向深入。

東風作伴向未來。2022年,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青島的城市視野和胸襟,又一次大開大合地舒張,一個全新的城市框架——“一區、兩級、五軸、多點”擘畫而出。

在嶄新的城市格局中,鰲山灣畔生機勃勃的藍谷群落,納入一個全新的板塊——環灣都市區,構筑起青島未來重要的科創承載地和戰略增長極。

從最初的“中國藍色硅谷、濱海生態新城”,到如今的“海洋科學城”,十年來,青島藍谷的定位和規劃緊跟時代步伐,在黨的方針政策和經濟發展風向下變化調整,但無論如何改變,堅定落實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初心使命始終如一。

曾經偏於一隅的兩個濱海小鎮走向青島市建設環灣大都市區的中心,與青島城區一體化發展,藍谷海洋科學城注定將翻開全新的一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的典范。

魅力灣區:這十年,濱海小鎮煥新顏

鰲山灣畔,百余村庄、十萬人口,這是青島藍谷啟動建設時的“家底”。

如何用這看似並不殷實的底子,換取一座“現代化、科技感、創新范兒”海洋新城的華麗蝶變,是曾擺在藍谷面前嚴肅而緊迫的考題。

走一趟一身土、一腳泥的海邊荒地,山草叢簇、蝦池相連的鹽鹼灘涂。談起最初的境況,很多人仍記憶猶新。

“等不起”的緊迫感、“坐不得”的責任感。藍谷建設者們謀長遠、行固本,一茬接著一茬干,用腳步丈量著每一寸土地,用真情實意換取群眾的配合,用“白加黑”、“5+2”與時間賽跑。

規劃審批、簽約項目、落地建設、投產啟用……一幅宏大的海洋科技新城畫卷,在曾是人跡罕至的荒灘上鋪展開來,小漁村和荒涼海灘蝶變為“藍谷新城”。

山、海、灣、島、泉、灘……青島藍谷的自然稟賦令人艷羨。值得欣喜的是,其城市建設之路並未走“鋼鐵水泥森林”的老路。

在過去10年的建設中,青島藍谷聚焦生態宜居之城建設,一以貫之地堅守以人為本的宜居理念,陽光、海浪、沙灘、綠地在這片新城裡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人均綠地面積超過20平方米,鰲山灣、小島灣等8處海灣共計43.9公裡的海岸線,正在生態修復、整治打造一條獨具青島海洋特色風貌的休閑濱海景觀帶。未來,這裡將打造青島最美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成為中國最美海岸。

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近年來,藍谷的城市功能也在逐步完善,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智慧型城市新區呼之欲出。

科創高地:這十年,海洋產業迎蝶變

每一座地標大樓的崛起,都意味著產業項目的增量、經濟發展的突破。沿著青島東部的濱海公路一路行駛,棟棟大樓連綿不斷地抓住行路人的視線。

藍谷因海洋產業而興,這是藍谷區別於其他功能區的最大特點。

相比於很多區位的有機更新、“騰籠換鳥”,在產業方面,這裡可以看作是“白紙著文章”,也是藍谷提升城市核心承載力、打造海洋科學城的關鍵落子。

十年前,庄稼成片、蝦池相連的傳統產業“窪地”,如今已成為聚集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企業的“高地”﹔這裡產出的,不再是糧食、魚蝦等初級農漁產品,而是“高大上”的海洋高端裝備、海洋藥物、海洋化工品……

幾年來,肆虐的疫情並未影響產業發展的進程,藍谷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總要求,高效統籌抓好防疫、經濟、安全三個領域任務,大力推動網絡化、專業化、平台化、社會化、鏈條化招商,加快引進了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效益高、成長性好的高端海洋產業項目,雙招雙引實現“逆勢飄紅”。

今年,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強化西海岸新區、藍谷‘雙核’引領作用”,再一次賦予藍谷引領海洋產業發展的重任。

“放大創新平台規模化集聚效應,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建設四大千畝海洋產業園區和三大城市功能板塊,推動產業融通創新、產城融合發展、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勝勢……” 這是藍谷拾級而上啟新程的產業發展“戰略”。

如果說藍谷科研院所優勢在於基礎研發的“從0到1”階段,那產業化就是“從1到10”階段。要實現“從1到10”的產業化蝶變,機制、資金、服務、環境等環節缺一不可。為此,圍繞青島市24條產業鏈,藍谷確定了海洋高技術服務、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和海洋文旅、涉海總部經濟的“3+2”產業體系,規劃建設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海洋信息等4大千畝產業園區和3大城市更新板塊﹔按照每個園區一個產業定位、一個規劃引領、一名領導擔任園長、一個平台公司開發建設、一個事業部跟進招商、一批科研院所科技賦能、一支產業基金助力、一套招商政策支持“八個一”的原則,建立園區建設運行指揮體系,成熟一個、建設一個。

10月17日,總投資116億元的14個項目集中開工,吹響了青島藍谷項目建設沖刺四季度的“集結號”,也是青島藍谷和即墨區發起“六大攻堅行動”后的首個大動作。其中,總投資30億元的青島海上綜合試驗場奠基啟動,成為全國首個標准淺海試驗場。

依山傍海的大幕之下,一個個高聳的吊塔似乎在丈量著這片年輕城區崛起的高度。國家深海基地、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等50余家“國字號”科研機構和高校院所組成矩陣,天津大學青島海洋研究院、中德生物醫藥技術產業園等70 余個創新科研平台次第鋪陳……

眼下,青啤科技研發中心、海洋生物產業園等總投資680余億元的50余個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同時,大洋鑽探船北部碼頭、智庫大廈、“國信1號”智慧漁業養殖工船等項目陸續完工、投入使用。

一路向東的藍谷海洋科學城,崛起、聚合、升華,大青島的新一“極”,正釋放著巨大能量。

創業新城:這十年,人才奔涌“智谷”起

高能級的平台載體,是“千裡馬”競相奔騰的舞台。不管是“院士小鎮”,還是“人才之家”,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各類人才在這裡聚合智慧,路演、洽談、孵化、合作,凝聚起創新創業的強大“磁場”。

十年回眸,藍谷與人才的“雙向奔赴”撼動人心﹔十年之變,藍谷厚積成勢的“人才家底”濃墨重彩。十年來,藍谷全職或柔性引進各類人才已達近萬人,在引進的人才中,國家級、省級各類高層次人才300余人。

世界上最大的自主航行“智飛”號、國內首艘無人駕駛“智騰”號、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載人深潛器“蛟龍號”、“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可燃冰開採等一大批刷新國內甚至世界紀錄的科研成果,於藍谷人才大軍手中問世,各類人才在這片蔚藍色的“創業天堂”盡情施展著才華和抱負,生動書寫著人才與城市共融共生、相互成就的非凡篇章。

抓平台、引項目、聚人才。截至目前,藍谷已建成或投入使用的孵化載體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認定國家級孵化器1個、國家級眾創空間2個,構建起從“眾創空間”到“孵化器”再到“專業產業園區”完整的孵化服務鏈條。

與此同時,依托嶗山實驗室、深海基地、山東大學等建設有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海洋設備檢驗檢測、深海技術裝備等9個公共研發平台,建設有市級以上各類創新平台79個,成為藍谷創新引領的重要“策源地”。

顯然,青島藍谷正在聚焦“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海洋科技服務”四大功能,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海洋優勢和特色,建設成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為助力青島市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貢獻藍谷力量。

宜居之地:這十年,幸福家園步履堅

每個清晨和日暮,很多居民或游客都會到藍谷人才公園觀海聽濤﹔每個節假日,青島藍谷三航科技綜合實踐教育基地都會迎來一批批慕名而來的小學者觀摩研學﹔每一天,地鐵11號線輸送著本地居民去往主城工作或休閑,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懷揣著最初的夢想,乘坐“最美地鐵線”奔馳而來……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一個個最普通、最平凡、最簡單的生活寫照,映射出這座濱海新城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在用一件件民生實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創造著高品質的幸福生活。

十年來,藍谷的城市建設一直在圍繞著如何宜居、宜業、宜游做文章。

有“最美地鐵”之稱的地鐵11號線橫跨南北,30分鐘即可到達青島市區,其鰲山衛站TOD城市設計也在進一步優化中。連接藍谷至膠東國際機場快速通道項目(即墨城陽段)及墨城路首開段工程快速推進、即將開工,項目建成后將有效填補青島中心城區北部東西向高等級城市道路的空白,40分鐘的時間輕鬆到機場。而市政建設方面,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在藍谷已經基本建成。先后完成創業路、山大路、問海路等32條市政道路的新建、改擴建工程,極大滿足了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出行需求。

對居民來說,除了出行,孩子的教育問題是頭等大事。隨著山東大學(青島)、青島十九中、山大附屬學校、藍谷實驗學校、嶺海實驗學校、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等教育資源的不斷規劃建設,藍谷區域內教育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已構建起了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全教育周期配套體系,一張覆蓋藍谷全域的教育資源升級藍圖正逐步變成現實。

高品質生活區,自然少不了高質量的醫療配套。目前,計劃2023年竣工並投入使用的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藍谷醫院四大主體結構全部封頂,該醫院啟用后,將填補藍谷區域無三甲醫院的空白。同時,還有一批優質醫療配套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即墨區鰲山衛街道將新建衛生院……從滿足群眾日常看病需求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到攻堅疑難雜症和重大疾病的醫藥科研,藍谷的醫療配套體系正在逐步完善。

商業配套方面,根據人口聚集程度在鰲山衛街道駐地規劃布置了利群商業圈,在創新中心區域設置了碧桂園智能購物中心、家家悅超市,在科研、辦公、居住密集但商業又相對較少的地方布局了具備小型商業餐飲功能的鄰裡中心,在居住社區注重開發社區的商業街。目前,藍色中心的家家悅超市、蔚藍時光電影院和多家餐飲娛樂已開門營業,藍海鄰裡中心進入運營前准備階段。

青山碧海之間,人文氣息的市井記憶在這裡蔓延,生活的煙火味道愈發濃厚。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描摹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錚錚誓言﹔數字是客觀的見証者,篆刻著“建設海洋強國”接續譜寫的不凡注腳。

十年,不只是時間的刻度,更是奮斗的標尺。這非凡的十年,正處於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機遇疊加期、發展黃金期,多個重大戰略機遇如火箭的多級推動,把青島藍谷推上新的趕考路,推上長長的起飛跑道,等待奮翮遠翥。

往昔已展千重錦,明朝更進百尺竿。未來的十年,青島藍谷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於壯闊山河。(林林)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山東省代表團舉行分組會議

  出席黨的二十大山東省代表團今天繼續舉行分組會議,學習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討論黨章修正案、十九屆中央紀委工作報告。 山東省代表團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周強,李干杰、周乃翔、葛慧君、劉家義、陸治原、楊東奇參加討論。…

山東省代表團深入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

  連日來,山東省代表團代表繼續認真深入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討論黨章修正案、十九屆中央紀委工作報告。 孫愛軍代表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是高舉旗幟、與時俱進的政治報告,是繼往開來、開拓創新的戰略報告,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動員報告,是政治宣言書和時代動員令。…
山東省代表團深入討論二十大報告
  連日來,黨的二十大山東省代表團代表認真深入討論習近平總書記作的報告,表示要深入學習領會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扎扎實實辦好山東的事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劉家義代表說,報告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政治宣言,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行動指南。…
山東省代表團集體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
  10月17日晚上,出席黨的二十大山東省代表團代表來到北京展覽館,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李干杰、周乃翔、葛慧君、劉家義、陸治原、楊東奇參加。…
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報告精神上來
  李干杰在學習討論二十大報告時指出 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報告精神上來 10月16日下午,省委書記李干杰代表在討論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時指出,要認真學習領會報告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報告精神上來,堅決落實報告各項決策部署,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李干杰說,習近平總書記作的報告,總攬全局、高屋建瓴、深邃精辟、氣勢恢宏,聽后備受鼓舞、倍感振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