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濟南>>歷下區

擔當新使命 奮進新征程

歷下:全面開創國際化一流中心城區建設新局面

2022年02月16日13:56 |
小字號

歷下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歷下發展史上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在黨中央和省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歷下區委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搶抓黃河國家戰略、自貿試驗區建設、省市一體化推進強省會建設等重大機遇,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實施“雙核引領、東西共進、兩翼齊飛”發展戰略,劈波斬浪、勇毅前行,勝利完成各項既定目標任務,勇奪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十三連冠”,用奮斗和汗水書寫了歷下高質量發展的輝煌篇章。

過去五年

擴總量優結構

經濟綜合實力穩步增長

經濟總量持續擴大,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大關,達到2124.2億元,繼續保持全市首位、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68.5億元,稅收比重91%,總量穩居全省前三﹔全區市場主體14.2萬戶,比2016年增長73%﹔市級認定總部企業58家、佔全市總量的28.2%﹔稅收“億元樓”40座,“月億樓”3座,總數全省第一。

產業結構更趨優化,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20.7:79.3,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超過63%,其中金融業增加值438億元、佔全市總量的44.2%。商貿流通產業提檔升級,泉城路“金街”躍入中國著名商業街行列,古城特色文化街區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數字經濟、科創金融、醫療康養、人力資源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表彰。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建立“投促+部門”招商機制,組建招商聯盟、樓宇聯盟等專業化平台,累計引進過億元市外投資項目670個,其中世界500強42個、國內500強32個,恆豐銀行、中國電子系統、法國電力、字節跳動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強勢入駐。

科創能力顯著增強,高新技術企業增至54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3家、院士和專家工作站29家,山東院士專家聯合會落戶歷下,累計引進院士21人,國家重點人才工程人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高端人才197人,獲批全省技術轉移先進區。

過去五年

拓空間精管理

城區形象面貌日新月異

堅持“項目為王”,推動產城融合,累計實施過億元重點項目131個,完成投資1540億元,新增商業商務載體600萬平方米。中央商務區崛起成峰。“山、泉、湖、河、城”五座超高層加快建設,累計建成各類高端載體300萬平方米,在建及建成百米以上商務樓宇超過60棟、200米以上高樓13棟﹔正式加入中國商務區聯盟,成功躋身國內一流CBD陣營。

加快實施明府城保護更新,雙忠祠街等16條古街老巷重綻風韻,督城隍廟等9處文保建筑再現芳華﹔將軍廟、芙蓉街—百花洲兩大片區啟動征收。強力推進齊魯醫院急診綜合樓、省教學儀器廠、科技城等征收項目,累計拆遷282萬平方米﹔佛慧山北入口改造等項目圓滿收官,即將實現還湖於民、還山於民、還景於民。大力實施城中村改造,丁家、劉智遠5000余戶群眾喜遷新居。

下足“繡花功夫”,建立“大城管”機制,常態化推進創城工作,主次干道機掃率、沖刷作業率保持100%,主要道路省級深度保潔達標率100%,歷下城管順利通過國家級標准化試點驗收﹔高標准實施經十路沿線、中央商務區等重點區域夜景亮化,慶祝建黨百年燈光秀亮相央視。建設垃圾分類設施318處,基本實現全域覆蓋,垃圾分類“歷下模式”成為全省標杆。新建、改擴建69條道路,打通41條丁字路、瓶頸路,路網布局不斷優化。

生態環境更加向好,環境空氣質量創有監測數據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全福河等5條河道生態治理實現水清景美,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化美化更加精致,大力推廣疏林草地綠化新模式,旅游路等84條道路華麗蝶變,雪山、轉山等49處山體重披綠裝,泉城廣場升級改造煥然一新,建成龍洞泉等46座城市公園和燕山立交全省首個低線公園,打造了福祿考花海、郁金香花帶等一批“網紅打卡地”,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7%,依山而游、枕林而憩的山城綠化大格局逐步形成。

過去五年

促改革破藩籬

創新發展活力充分迸發

完成黨政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組建中央商務區管委會,設立全市首個區級地方金融監管局,全區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工作效能更趨優化。成立區城發集團、濟南古城城市發展公司,國有企業規模不斷壯大。順利完成20個村撤村建居,集體“三資”管理更加規范。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推出100個“最多跑一次”高頻事項清單,開設全市第一家政銀合作網點,企業開辦環節精簡至1個,開辦時間縮減至半個工作日,營商環境保持全省最優、全國一流,入選胡潤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區。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設信用經濟示范區,成功入選山東省信用體系建設典型城市參評城區。

扎實推進自貿試驗區歷下區塊建設,穩步落實157項制度創新任務,總結形成制度創新案例59項,樓宇評價體系等在全省推廣。

過去五年

拓思路強機制

社會治理效能不斷增強

網格化治理成效顯著,選聘1000名專職網格管理員,推動部門治理力量下沉,建設區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完善“吹哨報到”機制,全區一體指揮、上下聯動,實現“一網管全域”,基層治理第一道屏障更加牢固。

“紅領物業”破題起勢,居民小區專業物業覆蓋率、業委會組建率和物業企業黨組織覆蓋率大幅提升,物業管理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清泉潤心”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建成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站點110余處,開通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與高校院所、醫療機構合作為群眾提供專業化心理服務。

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走深走實,“5+13+N”文明實踐陣地更加堅實,志願服務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志願服務隊伍達1270支、志願者逾19萬人,年均開展活動上萬場次,志願服務精神遍布文明歷下每個角落。

過去五年

優服務惠民生

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區財政累計投入民生資金298.8億元,佔總支出的75.6%,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就業創業提質增效,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9.2萬人次,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以內。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累計發放低保、殘疾、孤困兒童、大病救助等各類救助金3億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扎實推進基礎教育設施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44所,新增學位3.9萬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持續深化,榮登中國公平教育百佳縣市榜單。

養老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新建、改造養老服務設施110處、長者助餐點100處,實施“親情E聯”項目,為2300余名獨居老人提供安全監護,成為全國首批運用智能技術服務老年人示范案例。

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新建、改造社區綜合用房55處,建設社會工作服務站20處﹔10萬平方米的區文體檔案中心投入使用,區級文化館、圖書館全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准,建成街道綜合文化站13家,社區文化中心110處,形成覆蓋全區、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大力推進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新增3處健身公園和19處社區健身中心,體育進社區活動覆蓋率達到100%。

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新建、改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9處,區屬公立醫院醫聯體實現全覆蓋﹔精准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累計接種新冠疫苗187.7萬劑次,區疾控中心PCR實驗室建成投用,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平穩。用心用情做好“12345”政務服務熱線工作,綜合滿意率保持全市第一。

過去五年

凝共識聚合力

民主法治力量更加彰顯

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依法行使職權,充分發揮政協民主監督作用,探索人大代表網格化履職,加強政協“商量工作室”建設,代表和委員作用發揮更加充分。

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深入開展“精准普法提升年”活動,獲評全國“七五”普法工作先進單位、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深入推進平安歷下建設,社會治安環境持續改善,作為全市唯一區縣獲評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區。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縱深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群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評全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國防動員、雙擁共建活動扎實開展,茂嶺山雙擁主題公園和區國防教育展館建成投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梁紐帶作用充分發揮,殘疾人、檔案、外事、科普、史志、老干部、慈善、紅十字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過去五年

守初心擔使命

黨的建設質量全面提高

制定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常態化開展書記突破項目、述責述廉、黨建觀摩,管黨治黨責任壓得更緊更實。

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成全市首個區級融媒體中心,搭建“兩微一端一台一報多號”新媒體矩陣,意識形態陣地進一步筑牢。

堅持“實在實干實績”用人導向,探索“四階”遞進機制,“1+3+4+N”干部選育管用工程,注重在疫情防控、征收拆遷等一線識人選人,鍛造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41個基層黨組織、66名同志獲評省市“干事創業好班子”“擔當作為好書記”。

實施“組織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推行黨組織星級評定和黨員積分管理,創新“一領四治”工程,探索“戶外黨建”模式,構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1+6”制度體系,各領域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工委+專委”做法榮獲全國黨建創新案例。

縱深推進正風肅紀反腐,堅定不移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之以恆糾治“四風”,扎實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不折不扣抓好上級巡視巡察整改,高質高效完成屆內巡察全覆蓋,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持續向好,連續5年榮膺全市黨風政風民主評議第一名。

展望·擘畫新藍圖

今后五年,立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新起點,歷下區將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雙核引領、東西共進、兩翼齊飛”戰略,著力構建“一軸、三區、多園”城市發展新格局,大力推動產業能級、城市品質、對外開放、文化實力、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向全國一流水平邁進,加快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奮力開創國際化一流中心城區建設新局面,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中繼續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未來五年

堅持全域聚勢發力

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

統籌推進片區開發,集約高效拓展空間,進一步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構建“一軸、三區、多園”城市發展新格局。

“一軸”串聯兩大發展核心。“一軸”即“泉城路-解放路-解放東路”城市更新軸,連接明府城和中央商務區,既承載著濟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泉城特色風貌,又彰顯著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實力和時尚魅力,是歷下最具潛力、最具活力的發展中軸線。

以兩大核心區為帶動,大力實施軸線兩側城市更新改造,挺起歷下發展的“脊梁”。對大明湖—千佛山視廊內的區域,高標准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完善市政功能配套,優化美化建筑立面,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對二環東路以西、經十路以北不在視廊內的區域,積極爭取規劃指標、資金保障等政策支持,以鐵路黨校、甸柳片區、解放橋周邊為突破口,積極對接央企國企和省屬大型企業,高水平做好城市設計,實行大面積連片開發,實現功能升級、產業升級、形象升級。對茂嶺山片區,加快工作進度,實施大兵團作戰,一鼓作氣完成土地征收和載體建設,打造現代產業新高地,與中央商務區實現一體發展、融合共生。

“三區”拓展城市發展框架。“三區”即明府城片區、中央商務區、長嶺山片區,這是歷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

聚焦明府城片區,配合做好“泉·城文化景觀”申遺,落實各級保護規劃,打造一批體現泉城自然風貌、文化特色和歷史傳承的高品質樣板項目。加快推進將軍廟、芙蓉街—百花洲兩大歷史文化街區征收改造,打通小王府池子—百花洲等5條泉道﹔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提升古城運營管理水平,突出傳統文化技藝與現代商業元素融合,打造古今交融、現代時尚、韻味獨特的天下泉城標志區。

聚焦中央商務區,加大服務保障力度,確保“山、泉、湖、河、城”五座超高層,以及國金北區、中央廣場、明湖國際科創中心等項目建成投用,新增商業商務載體面積超500萬平方米,百米以上高樓達到70棟。完善“機構+組織+平台”三位一體運營體系,高標准開展產業招商,打造全省高層建筑最密集、高端企業最集中,引領強省會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區域,5年內新增各類優質企業1000家以上,稅收突破150億元,單位面積產出挺進全國CBD十強。

聚焦長嶺山片區,加快義和村改造步伐,推進低端業態迭代升級,進一步釋放發展空間。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加快產業導入,重點培育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特色產業,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堅持產城融合發展,高標准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化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供給,打造全市“東強”示范樣板。

“多園”撐起經濟發展筋骨。在不斷鞏固壯大“明湖系”“麗山系”等特色園區的基礎上,圍繞城市更新和產業規劃,再策劃打造一批符合省會中心城區特點的產業園區。堅持樓宇園區化、園區特色化,“一園一策”“一企一策”,重點推進百花洲非遺文化園、濟南醫院周邊醫療康養產業園、鐵路黨校片區鐵路產業園、茂嶺山片區數字科創產業園、長嶺山片區生物醫藥和細胞產業園等新型園區發展,瞄准高端、聚焦主業、突出特色,為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未來五年

堅持高端高質高效

塑造經濟增長新高度

持續鞏固金融業領先優勢。聚焦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兩大著力點,加大政策、平台和資金支持力度,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態鏈,形成一批改革創新經驗,賦能全區金融和科創產業發展。

依托明湖國際資本運營產業園、明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濟南科創金融聚集區﹔發揮上交所服務山東基地等資本市場服務平台作用,匯聚各類要素資源,打造“山東企業上市挂牌服務基地”。到2026年,轄區各類金融總分支機構超1000家,完成金融業增加值800億元以上,建成黃河中下游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金融產業集聚區。

推動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深化與華為、中國電子系統、字節跳動、科大訊飛等大型企業的全方位合作,重點發展數字經濟、5G應用、工業互聯網、文化創意等業態,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建設全省信創產業新高地。培育壯大細胞藥物、高端康養、中醫文化等特色產業,打造“康養濟南”歷下樣板。充分發揮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虹吸效應,瞄准“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目標,聚集全球人力資源100強企業20家以上,機構數量佔全市比重超50%,產業規模過千億元,稅收貢獻達10億元。聚焦提升物業服務行業質效,重點引進業界龍頭,積極整合上下游資源,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促進消費提檔升級。推動泉城路商圈向高端化邁進,持續辦好“泉城風尚”國際時裝周等重大活動,打造全省最優夜間經濟集聚區,爭創國家級步行商業街。建設“山東手造”(濟南)展示中心,吸引國內優秀手造品牌入駐,舉辦中華傳統工藝博覽會等系列活動,打造山東傳統文化走向全國、邁向世界的重大平台。啟動CBD國際消費中心商圈創建,以華潤萬象城、龍湖天街等重點商圈為帶動,持續擴大中央商務區消費引領作用,打造全省時尚消費新地標。加快“創意+消費+互聯網”融合發展,打造5處以上全國知名的商旅文創主題消費打卡地,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500億元,成為全省檔次最高、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消費中心。

高質量開展“雙招雙引”。繼續深化“投促+部門”工作機制,健全招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齊抓共管、全員招商工作格局。不斷探索招商合作新模式,持續拓展全球城市合伙人、招商合伙人網絡,大力開展聯合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展會招商,力爭5年內引進過億元項目400個以上,其中世界500強項目30個以上。

未來五年

堅持創新第一動力

激發跨越發展新活力

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發揮歷下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聯盟優勢,與山大、山財大、山師大、省科學院等高校院所緊密合作,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實現高校院所技術與企業需求雙向對接。建立“創業團隊—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全過程梯次培育體系,實施“優質企業培育行動計劃”,5年內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家。

打造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全面對標世界銀行標准,進一步精簡流程、提高審批效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爭創國家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試驗區。持續打造“誠信歷下”品牌,創建一批誠信示范街區、示范園區、示范樓宇,爭創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典型城市。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為青年成長成才提供廣闊空間。積極營造“類海外”環境,依托明府城“泉·城文化風貌區”、CBD現代產業集聚區,打造國際旅游訪問點和國際會客廳,持續吸引國際人才、國際項目、國際機構落位發展。

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深化完善“1+5+N”工作思路,系統開展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市場監管體制等改革,強化部門聯動、政企協同,確保每年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創新案例不少於15項。支持重點企業發展國際工程總承包、離岸外包、境外投資等業務,深入推進跨境電商發展,不斷擴大對外服務貿易規模。

未來五年

堅持精細精致管理

彰顯現代城區新形象

對標對表國內先進城市,進一步提升境界標准,扮靚顏值、提升品質,全力打造整潔優美、宜居宜業的城區環境。

建設城市精細管理樣板區。把城市管理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積極參與文明典范城市創建,不斷深化“大城管”運行機制,全面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讓城市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深入推進環衛市場化改革,構建“管干分離、市場運作”運行模式,促進環衛作業精細化水平大幅提升。不斷完善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處理體系,努力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實施山大路等18條道路改造,加快開放式小區交通微循環提升,不斷優化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全力服務保障全市軌道交通二期建設,讓群眾出行更便利。

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積極爭創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探索實施CBD節能降耗工程,持續降低碳排放水平。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重點實施小區雨污分流、河道截污整治和生態治理,加大全福河等河道中水回灌和客水引進力度,建設4處以上“公園式”景觀河道。堅持“精致、時尚、靚麗”標准,新建一批花漾街區、口袋公園、街角公園,加快龍鼎濱水公園提升和鰲角山等8座山體修復,新增綠化面積127萬平方米,讓市民推窗見綠、漫步進園,共享“花樣生活”。

未來五年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實現民生福祉新改善

瞄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快“兜底民生”向“品質民生”轉變,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方位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積極搭建就業供需平台,大力拓展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空間,5年新增城鎮就業20萬人以上。發揮“一園一中心多平台”作用,為高端人才提供平台載體和創業服務,釋放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全覆蓋完善社會保障。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強化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為重點的基本保障,探索商業補充、個人儲蓄養老等多種保障模式,確保社會保險覆蓋率和保障水平繼續保持全省前列。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醫保公共管理服務體系,讓群眾享受更加便捷、高效、規范的醫保服務。深化全省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成果,完善“物質+服務+精神”多層次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積極爭創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區。

全領域提升教育品質。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30所,新增學位3.1萬個,教育資源布局更加均衡。堅持外引內培並重,加大名校長、名班主任、名師引進培養力度,全力鍛造“四有”教師隊伍。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大力推行“優質園+”集團化辦園模式,爭創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領航教育集團,培育5-6所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名校。加強與科技企業合作,實施“智慧教育+因材施教”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智慧化現代化水平。深入推進“雙減”政策落地,探索“五育並舉”新載體新舉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加快“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慎終如始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工作。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布局,整合各級各類醫療資源,積極構建“三級聯動”醫聯體,打造功能完備、設施齊全、服務高效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更好滿足群眾高品質健康服務需求。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統籌布局健身場館和健身路徑,構建15分鐘健身圈。支持社會力量開展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服務,不斷拓展“親情E聯”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功能,讓老年人生活更加溫馨幸福。健全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實現陣地、隊伍、服務全覆蓋,趟出一條具有歷下特色的社會心理服務新路子。

未來五年

堅持多元融合共治

開創社會治理新局面

網格化治理更加注重提升服務質效。構建“全覆蓋”網格體系,豐富“全要素”網格功能,壯大“全能型”網格員隊伍,打造網格化社會治理全國樣板。不斷完善城市運行指揮平台功能,優化信息採集、交辦處置、反饋評價等流轉程序,形成三級平台、四級聯動、協調順暢、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推進網格員職業化管理,全面提高網格員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社區建設更加注重滿足群眾需求。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加快發展生活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居民互助類社區社會組織,每個社區平均擁有社區社會組織20個以上,推動社區服務多元化、精准化,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深入推進“紅領物業”建設,開展封閉式小區、開放式小區及商務樓宇物業服務提升行動,物業管理水平邁進全國前列。

新時代文明實踐更加注重群眾廣泛參與。在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質擴面、提檔升級的同時,加大志願服務隊伍培育力度,成立區志願服務聯合會,推進志願服務項目化、社會化、常態化,到2026年,全區注冊志願者人數達到常住人口的25%以上。深化“書香歷下·全民閱讀”等文化品牌建設,建立“菜單式、訂單式”公共文化服務平台,進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來源:今日歷下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李干杰在德州督導大氣污染防治並調研時強調 統籌發展和安全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2月12日,山東省委書記李干杰來到德州市,深入企業、園區、水利樞紐、基層單位等,督導大氣污染防治並調研安全生產、安保維穩等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在全國第一方陣持續爭先進位,山東營商環境值得相信!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創新力。近年來,山東以“一次辦好”改革為主線,以營商環境創新突破行動、政務服務“雙全雙百”工程為抓手,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好轉,營商環境建設整體水平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山東省政府黨組召開會議
  今天(2月8日)上午,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周乃翔主持召開省政府黨組會議,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省紀委十一屆七次全體會議精神,落實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部署要求,開展討論交流,研究貫徹落實的具體措施。 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立意高遠、視野宏大、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基本遵循,是加強省政府黨組自身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行動指南。…
周乃翔到濰坊調研
  今天(2月9日),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到濰坊市,深入企業、園區和項目現場,調研新舊動能轉換、工業經濟運行、科技創新和重大項目建設等工作。他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全省工作動員大會安排部署,聚力抓好“十大創新”,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舉行
  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舉行 創新引領走在前 聚力實現新突破 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李干杰講話 周乃翔主持 葛慧君楊東奇出席 新年伊始,春意盎然、萬象更新。2月7日上午,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在濟南舉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