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齐鲁最美职工”吕向东:勇做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新工匠

2020年09月23日15:47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2020“齐鲁最美职工”吕向东

入港28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副经理、轨道吊经理吕向东一直从事集装箱大型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作为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吕向东全程参与了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把岗位当责任,把工作当事业,秉承一颗匠心的吕向东以精湛的技艺和超常的付出,完成了一项项创新,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1992年,吕向东毕业后来到青岛港,在集装箱公司桥吊队从事设备电器维修工作。他以许振超为榜样,从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干起,潜心钻研技术,从设备常规的电器维修,到熟练掌握GE、ABB、安川等多种电控系统,很快成为技术上的大拿。他苦练岗位绝活,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设备快速排障法,可以大大缩减设备故障处理时间,提高设备运维效率,被工友们称为电控专家。有一天深夜,码头上装船作业仅剩六个箱就要结束作业,这时轮胎吊却突然出现了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查不出问题,调度员心急如焚。正在休班的吕向东得知消息后立即从家中赶到现场,仅用15分钟排除了故障。在维修技术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吕向东所带领的机组在集团比武中连续多年被评为第一,他本人也在集团电控设备自动化技术比武中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并在2010年取得金蓝领维修电工技师资格,2012年又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成为一名技术行业的排头兵。

2013年10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成立,吕向东因在集装箱场桥设备管理方面的精湛技术,被集团选中加入自动化码头项目组。从这一天起,吕向东就肩负起自动化堆场装卸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任务。为了能建好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吕向东放弃所有休息时间,憋着一股劲,一方面千方百计搜集信息、“恶补”自动化码头知识,一方面对自己负责设计的项目反复测算论证。那段时间,项目组连续召开了数千次的专题分析论证会,每次开会前,吕向东就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光测算的稿纸、记过的笔记和画过的草图就积攒了几十本。为了啃下“自动化轨道吊的快速锚定”这块硬骨头,吕向东带领小组成员多方研究分析国内外各种防风锚定装置的优缺点,光设计方案就修改了20多稿,最终首创了“一键锚定”自动防风系统。在系统现场调试期间,他连续8个昼夜吃住在港,顶着夏日码头近40度的高温,对现场38台设备的锚定装置一一进行测量,使大车入锚位置偏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同类码头需8-10年的规划和建设任务,开港作业效率达到26.1自然箱/小时,后来又不断升级,创造出了平均作业效率36自然箱/小时、最高作业效率44.6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吕向东参与建设的自动化堆场装卸设备系统为开创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模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中,氢动力轨道吊项目落在了吕向东身上。当时,大型港口装卸机械上还没有使用氢动力的先例,吕向东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领小组成员们忘我地投入到项目攻关中。面对难题,他在近30米高的轨道吊上,一呆就是一整天,顾不上吃饭、喝水,采集了近1000组数据进行分析,剥丝抽茧,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其后,他对氢燃料电池组控制、排气管路结构等26项问题进行了整改优化,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最终集成创新了世界上首台采用氢燃料电池加锂电池组提供整机电源的港口大型装卸机械,并顺利投入生产运行,创造了轨道吊供电的全新模式,为青岛港建设全球首个“氢+5G”智慧生态码头又一次贡献了一名技术尖兵的力量。

近年来,吕向东的技术成果有2项获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港口协会等行业特等奖,4项获一等奖,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申报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7篇。他还先后荣获青岛港集团“自动化码头建设杰出贡献奖”、青岛港集团“创新先进个人”、山东港口集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庞玉强)

(责编:宋歌、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