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嵯山

嵯山,嵯峨群山一嶺。這座萊陽市志上沒有記載的山,不被外人熟知。
但許多人都知道,給嵯山披上綠裝的那個人,叫李世富。
為了種樹,他搬進荒山,住過山洞﹔
為了植綠,他幫人墊錢買苗木,人跑了,他替人還債10余年,卻隻字不提﹔
家人抱怨過,鄰裡笑話過,他卻樂在其中……
李世富,萊陽市呂格庄鎮大野頭村人,一位95歲高齡、有著65年黨齡的倔老頭,深居嵯山31年,種樹10萬余棵,已過耄耋之年的他仍不願下山。
如今,昔日貧瘠的嵯山已郁郁蔥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定信念,世人“不解”又何妨!
嵯山遠眺
“山林山綠山公益,山洞山魂山子家”
對於種樹,李世富有一種執念,一種世人無法理解的執念。
日前,我們驅車前往嵯山拜訪老人,由於山路崎嶇,僅有一條小路蜿蜒於山石之間,上山隻能改為徒步。
一路樹木林立,柏樹葉茂蒼翠,楊樹已經抽芽。想必,這就是李世富老人親手種下的。
行至半山處,樹木愈加濃茂,回頭看山下,已看不到村庄。一座簡陋水泥房,遺世獨立,這就是李世富的家。
李世富老人和志願者在共同修剪樹苗。李慶盛攝
房子的正對面,一棵楊樹高聳入雲,樹上挂著“人民林園”四字。這是李世富上山后種下的第一棵樹。生命力頑強的楊樹,高大挺拔,一直見証著老人綠化荒山的日日夜夜。
李世富和兒媳喬雲翠正照看屋前的十幾株苗木,苗木已有30公分高,都扣著鐵皮罐,“季節一到,就起苗移栽到山裡。”李世富說著,將我們迎進屋。
屋內是水泥地、水泥牆、水泥炕,褪色的木櫃歪扭地立在角落,斑駁的方角桌倚在炕邊。
“山為鄰兮林作伴,溪與對語鳥鳴澗。石猴不應有余恨,斯人之父乃大山。”牆上,一首人們送給老人的詩格外顯眼﹔“錄(綠)”“做真實事”,門上,是李世富親手寫的字﹔桌上,一座座獎杯、一張張紅色証書,讓僅10余平方米的小屋生出了令人震懾的力量。
“我身居山心連奉獻,翠綠美化香兒女到。鬆柏專情寒冬堅強,嵯山造林健康引德。”
炕頭這首,是他種樹的心願。
“我會種樹,我就喜歡種樹。”李世富朴素的話語,將時間拉回1992年的春天。
當時,已卸任村林業隊長多年的李世富站在家門口,眺望對面荒涼的嵯山,綠化荒山的念頭在他心裡扎了根。那時,李世富已經64歲,在別人都已退休養老的年紀,他卻扛起镢頭,一頭扎進山裡,開始了他的“嵯山夢”。
李世富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門,天快黑才回家。山高路遠,鮮有人跡。為了省事,他干脆在山上搭起窩棚,白天開荒,晚上與山共眠。上山不久,就培育了櫻桃苗、側柏和針葉鬆上百棵。
樹種好了,澆水是最大的難題。起初,李世富要到山下挑水,可一桶水還不夠澆一棵樹。幸運的是,李世富發現一處山洞內有泉水,為了方便種樹澆水,他決定把家搬到山洞裡,在洞裡盤了炕,“守著水,不怕樹木喝不飽。”李世富說。
在山洞裡,李世富一住就是6年,其間僅柏樹就種了4萬余棵。從草木稀疏到樹蔭滿山,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包含著李世富“樹比人要親,山比命更重”的愚公壯志。
“失,植﹔再失,再植。粒米堆倉,滴水成河”
“一片鬆樹嵯山增美,火盜羊吃隻剩兩棵,四面多棵分散栽植,山坡苗圃九七年育”。這是李世富寫在一塊石板上的文字,也記錄下一個個故事。
在嵯山上有一片子午林,那是剛上山時,李世富為給孩子指路,正午12點頂著烈日,沿著山路種下了100多棵樹苗。
可種下的樹苗,不是被拔了,就是被羊啃了。老人不厭其煩,反反復復種了十多次,並在樹下壓了張紙條:勸教鄉親們,愛護林木,共同保護它們。
現如今,這些樹木已經3米多高,有碗口粗細,成了嵯山上的一道景觀。
這些年,為了種樹,李世富扛下的苦不止這一件。
先是家人反對。
“我們肯定不同意他去山裡住,吃不好、睡不好,哪個兒女能接受?”兒子李桂舉說。回想起31年前父親卷起棉被上山時的情景,他不能理解,父親那股執拗勁兒,到底是為了什麼。
緊接著,是村裡人的評價。
“和他同輩的老人會說,‘種樹也不掙錢,有啥好種的’。當時我們還小,光聽村裡人說他是個‘怪人’。”村民李衛東說。
還有人為破壞。
“有人看樹長得挺好,順手拔走了。小孩上來玩,給破壞了。2003年冬天,山上的樹一次被人砍走200多棵。”兒媳喬雲翠說。
還有一些本不屬於他的苦。
“有人覺得他懂樹苗,他又熱心腸,墊錢幫人買樹苗,結果人跑了,他替對方還債,6萬多。”女兒李桂學說。
面對這些遭遇,李世富沒有抱怨。樹木毀了一批,他就重新種上一批﹔育苗失敗一批,他就找方法學技術。就連這些債務,他都承擔下來,甚至不讓家人提及,愣是靠著高齡補貼、村裡的補助,一點點把債務還清了。
人隻會被絕望打倒,不會被困難打敗。
他說,“我一把賤骨頭,就是為了種樹。”
他說,“沒有人干的,我來干。”
他說,“有人喜歡樹,拔走了種到別的地方也行,我願意,但是不能砍了燒了,那我會難過。”
他說,“我有的,你拿走﹔我沒有的,你告訴我,我給你買。”
他還說,“困難的滋味不好受,得克服啊。”
如果實在想不開,他就跑到山頂唱歌,“唱首山裡的歌,心裡就舒服了。”
李世富屋旁的一片柏樹林前,一塊石頭上刻著一句話立於樹下,“失植,再失,再植。粒米堆倉,滴水成河”,簡單幾個字,足以勾勒出老人為山的堅守、堅持和堅韌。
“樂聽黨話志綠化,耄山再林報黨恩”
“為啥要開荒山種綠樹?”
“就是為了報答共產黨的恩情。”
與李世富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了他那顆火熱的心。
李世富回憶,16歲時,跟隨家人下田種地,空閑時就喜歡種樹,從此堅持了一輩子。
李世富閑不住。
山上生活單一,他給自己找了個樂趣——給樹林起名字。
剛上山那會,他把一棵鬆樹起名為“屈原樹”,他佩服屈原的忠貞愛國,上下求索。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年80歲的他突發奇想,要種一片“奧運林”,塑成“2008”的形狀。他把這片林子規劃到山頂最高處,即使挑水澆樹一個來回要走1800步,他也滿心歡喜。
2019年,有志願者上山看望李世富,並感慨道,“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真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他聽進耳朵,就在一片鬆樹林中寫下“綠水青山”。
去年國慶節,李世富給國旗旁的一片樹起名“國慶樹”。國慶當天,黨員、村民、志願者都聚在樹下,唱國歌、宣誓詞。
樹林有了“名字”,也有了“名望”。有人專程來找李世富,願意出高價買山上的樹木。
若是算一筆賬,山上的樹木大多都是一二十年的大樹,即使一百塊錢一棵,也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但老人不為金錢所動,拒絕了所有想買樹的人。
“他說,這一座山的樹,就是給一噸的金子,也不能賣一棵!”大野頭村黨支部書記李桂青說。
不圖名,不逐利,是什麼一直支撐著李世富走到現在?在一段自述中,我們找到答案。
“1958年,我領頭在村裡種水稻,種成了全縣第一名,因為管理得好,上級讓我入黨,我說好﹔上級又讓我當村黨支部副書記,我同意了。是村干部,就要想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黨員,就要不計報酬,不求回饋,無私奉獻。”
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他自掏腰包到各地展會學習,第一個為村裡引進大櫻桃,並教會村民如何育苗、如何管理。
如今,大野頭村的“嵯峨珠櫻”已遠近聞名,家家戶戶都種上了櫻桃樹,每畝年均收入早已超過萬元。可那個“拓荒人”,卻始終隱居山中,粗茶淡飯。
今年,李世富已有65年黨齡。他懷揣著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將“敢為人先的樹”“堅定理想的樹”“無私奉獻的樹”“百折不撓的樹”“忠誠為民的樹”種滿山頭。
李世富曾生活6年的山洞,就在現居住房子西頭30米。洞內黑暗無光,伴著“滴答”泉水聲,才不覺孤寂。
我們貼著老人耳朵問他,那6年是怎麼熬過來的。他似聽清非聽清地搖搖手,笑了,什麼也沒說。
或許,李世富並不苦,也並不孤獨,有萬萬棵樹木陪他,他是快樂的,又何來苦悶呢。(李仁 慕溯 董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林武周乃翔會見出席第三屆儒商大會嘉賓
- 3月28日下午,省委書記林武,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在山東大廈會見了出席第三屆儒商大會的部分嘉賓代表。 林武、周乃翔對客人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堅決擁護對孫述濤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進行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的決定
- 3月28日晚上,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通報山東省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孫述濤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深刻汲取教訓,嚴守黨紀國法,嚴格廉潔自律,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深入推進我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會議指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孫述濤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進行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縱深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體現了對懲治腐敗、正風肅紀的鮮明態度,給全省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敲醒了警鐘。…
- 2023山東省旅游發展工作會議召開
- 2023山東省旅游發展工作會議召開 提振旅游消費促進旅游升級 努力開創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林武講話 周乃翔主持 葛慧君陸治原出席 3月27日上午,2023山東省旅游發展工作會議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錨定“走在前、開新局”,聚力提振旅游消費,全面促進旅游升級,努力開創全省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