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泉錄丨淄博五音戲的傳承與突圍之路

五音繁會,欣欣樂康。
明末清初,五音戲聲起民間、貼近百姓,走入了大眾視野,經過四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在淄博戲曲非遺傳承如火如荼的現在,它再一次成為話題焦點。
作為淄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這一充滿濃郁鄉土氣息和純朴自然方言的劇種,以婉轉嫵媚的唱腔、朴實細膩的表演,道盡一方百姓的熱愛與鄉愁。
豐厚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蘊。文化元素沉澱的時光夠久,才有其春華秋實的豐盈。
對於深植淄博乃至魯中、齊魯這片土地的五音戲而言,也是如此。
筆者注意到,近年來,淄博一直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擺在突出重要位置。
這期間,對於五音戲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淄博當地的表述是:這是淄博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以爭創“兩創”標杆城市為抓手,持續深化文化賦能,聚力打造文化繁榮的現代化新淄博的重要突破點。
按照上述表述,這一具有獨特唱腔與旋律且早已成為淄博人家鄉記憶的劇種,在時代的推動下,正進一步地傳承與創新……
淄博的“戲”
音律之美,家鄉記憶。
五音戲是魯中地區獨有的地方劇種,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素有“北方越劇”之稱,而它更是魯中齊都淄博獨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戲曲。
它的起源,可追溯四百年……
資料記載,五音戲又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起源於明末清初。
1935年,五音戲表演藝術家鄧洪山先生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時,百代公司贈送給他一面“五音泰斗”的錦旗,五音戲便由此定名。
建國前,五音戲一直在民間自然演變發展,直至1956年國營淄博市五音劇團(1997年更名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成立,五音戲自此走上快速發展道路。
而后數十年間,淄博市五音劇團曾多次進京演出,受到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12年,淄博市專門成立了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為聚力推動五音戲傳承發展,在理論研究、劇目創作、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
由此,《牆頭記》《姊妹易嫁》《雲翠仙》《珊瑚》等“聊齋戲”系列劇目,《豆花飄香》《大眾長歌》《英雄鐵山》《回》《源泉》《風起東郝峪》《追夢長歌》等現代戲一經創作推出,在學術界和國內演出市場引起巨大反響。
五音戲代表劇目先后榮獲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優秀劇目獎、文華新劇目獎、泰山文藝獎、山東省精品工程獎等榮譽﹔五音戲代表人物也先后榮獲了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戲曲紅梅大賽金獎等榮譽。
榮譽佐証之下,這張“五音戲”的傳統文化品牌就此打造,並成為獨屬於淄博的一張文化名片廣為流傳。
音律承載著家鄉記憶。如此獨特的音律與唱腔在五音戲人的代代傳承中回蕩在淄博的上空,同時,回蕩在無數家鄉游子的心中。
“這是一種家鄉的記憶,更是一種思念的慰藉。”身為一名“老淄博”,五音戲票友張彤海這樣表示。
在他們看來,這是淄博的“戲”曲之音,也是他們心中“家”的記憶。
傳承之路
文化需要守正創新,誕生、發展在淄博這片土地上的五音戲更是如此。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作為獨具淄博特色的地方傳統戲曲,當地對五音戲的保護與創新,一定程度上對全市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產生深刻影響。
筆者從相關渠道拿到的一份當地官方關於五音戲傳承和發展的專題調研報告顯示:五音戲扎根在淄博數十年的文化積澱與固定受眾群體,為其傳承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與諸多地方劇種一樣,面對現代文化娛樂消費形態的裂變式增長,五音戲發展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
上述調查顯示:從需求端看,觀眾流失嚴重,除日常閑暇時間的信息瀏覽、社交媒體,多數人更習慣於“快餐式”的文化娛樂方式,像五音戲這種傳統的慢節奏藝術表現形式易被忽視,受眾群體顯著萎縮﹔從供給端看,現流傳的五音戲多以傳統劇目為主,創新劇目數量不足,故事吸引力不夠,緊貼時代潮流、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代表劇目偏少,對社會大眾的“引流”作用不強,社會知曉度和傳播度不高。
種種因素掣肘下,五音戲似乎陷入了一定的發展困境。
問題絕非上述一個。“傳承與發展中,專業人才匱乏是關鍵制約因素。”淄博一不願具名的五音戲從業人士表示。
在她看來,近年來,淄博五音戲劇團數量持續減少。
統計顯示:目前淄博市共有五音戲表演劇團22家,其中僅有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淄博市五音戲劇院)1家專業劇團,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家,其余21家均為民間庄戶劇團,從業人員僅有223人。
“目前本市多數劇團沒有自己的編創隊伍,導致常演劇目缺乏新加工,創新力度不夠。”上述人士表示。
其間,以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為例,現有人員66名,呂鳳琴等老一批五音戲領軍人才臨近退休,缺乏高水平表演人才,優秀年輕五音戲藝術表演人才也明顯不足,演員“斷層”現象不斷凸顯。
此外,市場化水平不高也限制了五音戲的發展。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雖然淄博市五音戲屢獲戲曲比賽大獎,但日常中,除參賽和政府指派的演出任務外,五音戲的經營性演出較少。加上當地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無五音戲固定演出場所,且目前各劇場租賃費用較高等因素的制約,五音戲的傳承、展示和推廣自然面臨瓶頸。
不僅如此,以現場演出為主的五音戲發布內容多為戲曲片段,吸睛度不高,各類新媒體賬號閱讀量較少,傳播方式單一也成為了目前五音戲發展無法增加受眾和普及度的原因之一。
如此種種原因的制約之下,五音戲的傳承與發展面臨一定困境。
轉化與創新的破題
瓶頸之下,突圍是必破之題。
具體到淄博的傳統戲劇五音戲,多重研究之下,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最佳通路。
筆者注意到,近年來,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就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實施了“五音戲+”珍稀獨有劇種全生態傳承創新工程。
“我們從繁榮精品創作、夯實傳承基礎、拓寬傳播途徑、實施數字保護、聚力人才培養、推進劇種研究等6個維度下手……”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方面表示。
通過聚焦上述6個維度,他們創造性地解決了戲曲劇種和院團在傳承保護、藝術創作等工作中,精品力作不多、理論研究薄弱、傳承手段單一、歷史資料散亂、受眾人群萎縮等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而隨著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一條為珍稀獨有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創新打造的新途徑就此出現。
“這是一條切實可行、可鑒的成功經驗。”上述中心方面表示。
其間,“實施精品戰略,繁榮精品創作”被放在首位。
在他們看來,繁榮精品創作是劇種發展之本,五音戲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高度重視原創劇目創作,著力推動文藝創新,用一部部經典劇目和創新作品實現了五音戲的鳳凰涅槃。
而從延續性的角度出發,就是做到戲曲從孩子抓起,夯實傳承基礎。
“五音戲的未來在孩子,基礎在保護,重點在民間……”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方面稱。
因此,隨著五音戲深入開展五音戲進校園等“五進”活動的漸次推進,五音戲傳承基礎和進一步傳承活力也進一步夯實、激發。
不僅如此,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還與中國戲曲學院、山東理工大學、青島大學、濟南大學、山東政法學院等多所高校聯合,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開辟了“五音戲進校園”的新途徑。
“同時,我們要大膽跨界,跨界融合辦戲曲,拓寬傳播途徑。”該中心介紹。
他們認為,戲曲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媒介的傳播。
於是,通過建設鮮櫻桃紀念館、五音戲博物館(籌建)﹔舉辦五音戲藝術節、五音戲全國巡演﹔拍攝五音戲形象宣傳片、拍攝五音戲戲曲微電影等活動,五音戲逐漸走出淄博,走向全國……
此外,在數字時代,他們還利用數字技術對五音戲進行記錄、保護和傳播。
採訪中,筆者獲悉,一方面,他們通過記錄五音戲口述史、拍攝五音戲音配像、建立五音戲數據庫,同時,也通過開設五音戲多媒體宣傳平台等手段,對五音戲進行了初步的數字化保護。
除上述途徑外,人才隊伍建設,聚力人才培養﹔借力高校科研力量,推進劇種研究等也同步展開。
就這樣,在一系列政策、行動的聯動下,一個集全方位的政策考慮、多維度的創新性發展的淄博五音戲傳承、發展路徑就此出現在公眾視野。
“從轉化與創新的角度,‘五音戲+’珍稀獨有劇種全生態傳承創新工程為如今淄博傳統老戲曲五音戲的傳承提出了破題之策。”淄博官方這樣表示,而這也必將成為淄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創造力,打造品質淄博,塑造城市品牌的優秀范本。
范本已出,這場以“轉化與創新”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開辟之戰,仍在繼續……
先聲已唱,未來已來。在新時代的追夢旅途上,五音戲必將在守望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定會成為齊都上空那張弦歌不輟的文化名片……(張曉光 馬光舜 張雅娜)
來源:山東文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舉行
- 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舉行 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動力 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李干杰講話 周乃翔主持 陸治原出席 10月26日下午,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舉行。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對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進行再強調、再部署、再推進,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動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
- 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大 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 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 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10月24日上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研究貫徹落實意見。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會議並講話。…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