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講述中華文明故事(新論)

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講清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輝煌成就,筑牢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傳承文明薪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講清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輝煌成就,筑牢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傳承文明薪火。
20年前,承載著中國考古學夢想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項。這是一項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級研究項目。20年來,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裡頭等遺址被重點發掘,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通過考古得到實証。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外國專家評價:“良渚讓我們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識提前1000多年。”文物考古研究,正不斷加深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豐厚滋養。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實踐堅持“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基於豐富的材料,提出以國家的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原創性的貢獻推動了世界不同地區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考古支撐,也有力推動了世界文明研究向縱深推進。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實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過程中,在探尋古代黃河、長江、遼河流域文明“多元一體”的實踐中,考古探索、文獻研究與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實現了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全面提升了考古發掘與研究水平,使考古成果更好地服務社會。充滿科技感的中華文明探源,生動凸顯了中國文化與時俱進、兼容並蓄的底色。
將考古成果轉化好,才能在國際舞台生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近年來,文物國際合作順利開展,文物成為中外人文交流“金名片”,文物資源展示大國氣象、助力民心相通的優勢作用日益凸顯。我們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做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用好文物和文化遺產等中華優秀文明資源,進一步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推動文明交流、文明互鑒、文明共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才能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3日 第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牢記囑托走在前 勇擔使命開新局 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而努力奮斗
- 牢記囑托走在前 勇擔使命開新局 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而努力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5月28日) 李干杰 同志們: 現在,我代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是在喜迎黨的二十大、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 山東省委人才座談會召開
- 今天(6月9日)下午,省委人才座談會在濟南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聚焦強化人才引育創新、更好發揮人才引領作用、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等,聽取院士專家意見建議,深入研究加快人才強省建設相關舉措。…
- 76名!山東省選舉產生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
- 山東省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是嚴格按照黨章和黨中央關於做好代表選舉工作的要求選舉產生的。在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推薦提名和代表正式選舉過程中,堅持標准條件,嚴格組織把關,充分發揚了黨內民主。…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