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見舜”的濟南,中華文明道統在這裡肇始

開欄的話
隻有了解一座城市的昨天,才能更加明晰這座城市的未來。濟南,千年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曾洒落文明的聖火,也曾鐫刻文脈的傳承。為更好地講好濟南故事,擦亮“文化濟南”品牌,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濟南廣播電視台天下泉城新聞客戶端聯合推出“文化濟南”專欄“讀城”,從歷史與人文的角度,探尋名城濟南的人文密碼,記敘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與大家像讀書一樣一起閱讀濟南城。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濟南,一定會對這所城市有那麼多帶有“舜”的地名和建筑而感到驚奇。在這裡,山泉湖河城、大街小巷處處可見“舜”字,而通過濟南地名電子書查詢,可以發現濟南至少有千余街道、社區、學校、大廈等名稱中包含“舜”字。
但如果你熟悉濟南與大舜,也就不會再感到奇怪。從史書記載“舜耕歷山”到濟南古稱“舜城”,從濟南古城的兩條母親河歷水與娥英水,到如今遍布城市的“舜跡”,大舜自古至今都是這座城市引以為傲的歷史人物。
作為中華文明道統的始祖,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關於大舜生平的記敘已有很多。今天,讓我們一起開啟歷史與現代的對話,一起重溫山泉湖河城背后大舜與濟南的故事。
舜耕歷山
全國有歷山二十多處,濟南最靠譜
今天,風景秀麗的濟南市千佛山周圍,是大舜遺跡最為集中的區域。山下有舜耕路,舜耕路上有舜耕山庄、舜耕中學、舜耕小學﹔山上,則有歷山院、舜祠、聞韶台、南風亭,以及近年來新修的堯帝訪賢文化廣場、大舜石圖園等建筑。
千佛山,隋唐之前稱歷山,也就是濟南人耳熟能詳的“舜耕歷山”故事發生地,千佛山也因此被稱舜山、舜耕山。
舜是遠古時期東夷族著名的部落首領,按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說法,舜為黃帝八世孫,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樂師,母親握登在諸馮(今山東諸城)東十三裡的姚墟生下舜,子孫以地為姓,所以舜姓姚,又因為生於有虞氏部落,故稱虞舜。
在接受堯禪讓前,舜遷徙過許多地方,從事過很多行業。《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今山東菏澤),陶河濱(古黃河豫魯邊境河畔),作什器於壽丘(今山東曲阜),就時(按季節貿易遷徙)於負夏(今河南開封市北)。著名學者徐北文考証后認為,舜是從東部海邊沿濟水西行,逐漸到達了中原,其中以務農(耕於歷山)的時間最長,歷山北麓(今濟南市歷下區)就是舜長大成人的地方。這裡原來是貧瘠之地,所幸有濼源(趵突泉)為首的泉群噴涌,匯成了數十裡方圓的湖泊沼澤,在舜的帶領下,民眾辛勤耕作將之變為了良田。由於舜是謙恕仁讓的君子,每到一處都團結了許多民眾,所謂“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久而久之,此地也就成為了歷下邑。
關於歷山的具體位置,歷史上有許多爭議。徐北文曾撰文指出,全國名喚歷山的山有二十余處,其中僅見於《水經注》傳為舜耕之歷山的就有五座,分布在山東、山西、河北與浙江。但經歷代考証,濟南的千佛山最為有據。
濟南社科院副院長、濟南市舜文化研究會首任會長張華鬆也表示,無論是從歷史文獻還是文物考古來看,舜耕歷山在濟南已是無可懷疑。濟南歷山之名至遲西周時期就已出現,這是其他地方的歷山所無法比擬的。此外,《后漢書》《魏書》《隋書》等正史明確指認歷山在濟南。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濟南(時稱齊州)擔任知州的曾鞏考証后也明確認為,舜耕歷山就是在濟南。
關於舜耕歷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象耕鳥耘”。舜母握登早亡,父親瞽叟另娶妻,生子象。繼母蠻不講理,同父異母弟象游手好閑、無惡不作,兩人與瞽叟沆瀣一氣,時時謀劃害死舜。舜在他們的迫害中長大,依然孝順父母,但仍被趕出家門。之后,舜在歷山媯水旁搭草棚居住,開墾荒地。后來,舜的德行感動上天,大象、小鳥紛紛前來幫助他耕耘。在今天的千佛山上,即有一組“舜耕歷山、象耕鳥耘”的雕塑。
千載舜井
舜井原有兩處,還曾經發過大水
如前文所說,舜受到父親、后母與弟弟的迫害,但舜仍然全心全意孝順老人,由此得到堯的賞識,將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並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
在濟南茫茫舜跡中,至今猶存的舜井就是大舜之孝的見証。歷史記載,父親、繼母與弟弟讓舜去挖井,計劃趁舜在井下之時填井除掉他。娥皇、女英讓舜穿“龍工衣”入井,在井口被堵住之后,舜從預先開鑿的通往別井的地道中逃出。弟弟象以為舜已死,忙著與父母瓜分舜的財產,但逃出來的舜並沒有因此記恨,仍友善對待家人。
相傳,舜因此掘出兩處甘泉,這也就是舜井(又稱舜泉)的來歷。山東師范大學教授秦永洲在《大舜:天下明德自帝始》中認為,說舜挖掘了舜井是有依據的。考古發現,舜所處的父系公社社會末期,已掌握了人工鑿井的技術。
張華鬆介紹,作為大舜遺澤,舜井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第一古井。古時舜井水源充足,是歷水陂(大明湖前身)和鵲山湖的源泉。舜井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時代涌溢不絕,故多以舜泉稱之。金代《名泉碑》中,以東舜井為舜井,西舜井改稱“香泉”。金末元初,舜井泉群長期淤塞。元好問因此寫下“至今歷城下,有此東西泉。兩泉廢不治,漸著瓦礫填”的詩句。
元貞元年(1295),舜井重新疏浚。但從明代中期開始,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和城區地面人為填土抬高,舜井水涌溢於外的奇觀已不多見,且隻見之於香泉(西舜井)。到了清代,舜井水流更日漸減少。近代有記載的最后一次舜井噴涌是在韓復榘在山東期間。據《濟南山水古跡考》,某年秋,舜井復發,縣西巷水深沒過小腿,人們怨聲載道。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西舜井(香泉)與東舜井因城市建設被填埋。1985年,舜井街重修,疏浚舜井。今天的舜井位於舜井街西側,於2015年重修,四周圍有石雕欄杆,上面鐫刻著魏炎、曾鞏、乾隆的《舜泉詩》。
今天,舜井周邊已是濟南最為繁華的區域之一,泉城廣場上游人如織、泉城路上高樓密布。車水馬龍中,千載舜井靜靜守望著這座城市,正如它所代表的大舜德孝精神,早已融入濟南的血脈,生生不息。
文化遺產
垂儒家道統,開華夏文明
“大舜是中國文明發韌期的帝王,更是萬世瞻仰的遠古聖人”,張華鬆說,眾所周知,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開創者,孔子“祖述堯舜”,孟子“言必稱堯舜”。在孔孟看來,堯舜是中國道德文化的開創者,是儒家文化的源頭。之后的儒家道統,由堯舜禹開始,商湯文武周公繼之,再后是孔子、孟子等。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張華鬆認為,大舜文化的精髓可以用“孝悌忠信、仁民愛物、執兩用中、諧和大同”十六個字來概括。孝悌忠信,意指孝於父母、悌於兄弟、忠於君主、信於朋友﹔仁民愛物,是說對人民以及一切生命都抱有偉大的親善仁愛之心﹔執兩用中,即儒家推崇的中庸﹔最后,大舜是中國和諧文化的始祖,他的一生都在謀求建立一個“地平天成”、“內平外成”的和諧大同社會。
史載,在經過重重考驗后,堯禪位於舜。繼位后,舜首先驅逐了強梁凶暴的“四凶”,同時分官設職、選賢任能,派“八愷”“八元”到各地管理農事、教化人民,一時間四方和睦、內平外成。
徐北文先生曾撰文表示,舜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正式建立了中央朝廷的行政機構,並校對歷法、校正了度量衡。同時,舜還首開后世皇帝泰山封禪的先河。大舜之時堪稱是父系氏族公社經濟最繁榮、軍事武力最強盛的時代。
治國才能之外,舜還是中國樂教和文藝理論的開創者。張華鬆介紹,為了教化民眾,舜創作了《南風歌》、制定了《韶樂》。其中,《韶樂》曾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傳說,舜還是五弦琴和簫的發明者。此外,舜還提出了對詩歌、音樂的論點“詩言志,歌永言”,影響深遠。
大舜在中國文明發展史和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在今天趵突泉公園三聖宮神龕,有徐北文先生撰書的一幅對聯,上聯是“垂儒家道統”,下聯是“開華夏文明”。這十個字,可以說是對大舜歷史地位最恰當的概括。
無論是茫茫舜跡還是文化遺產,大舜及其德孝文化共同構成了濟南文化的歷史根基,也奠定了濟南在中華文明源頭的位置。“濟南是大舜耕稼的故土和大舜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數千年來,濟南文化已被打上了大舜文化的深刻烙印。濟南人敦厚豁達、克讓克孝的文化品格,以及濟南城名人輩出的文化現象,追本溯源都是植根於大舜。”張華鬆說。(高家濤)
名家說
弘揚大舜文化 打造現代“舜城”
在接受天下泉城客戶端記者採訪時,張華鬆表示,大舜與大舜文化是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耀眼的文化品牌之一,其與濟南的另外幾大文化品牌——龍山文化、泉水文化、名士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渾然融為一體。
近年來,為助力文化濟南建設,張華鬆多次建議濟南大力繼承和弘揚大舜文化,打造中國現代的“舜城”。他表示,可以通過疏浚舜井、充實舜祠文化內容、恢復舉辦濟南故有的祭舜大典、開辟濟南大舜文化旅游專線、定期舉辦大舜道德文化高層論壇、建設大舜文化廣場等舉措,進一步發掘、彰顯大舜文化內涵,使之成為文化濟南的品牌。
張華鬆認為,大舜道德文化冶鑄了濟南城市的文化品格。如今,濟南市正在加快建設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十分重視道德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此背景下,應進一步弘揚大舜文化,這對於彰顯濟南在“山水聖人”中華文化樞軸中的應有地位、建設國家黃河文化龍頭城市以及擦亮城市品牌、提升國際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天下泉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李干杰在淄博濱州檢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 全面落實各項措施 推動疫情形勢盡快趨穩向好
- 3月15日,省委書記李干杰先后來到淄博市、濱州市,深入農村、社區、隔離點、超市等,實地檢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他強調,這次疫情防控是對廣大黨員干部作風能力的一次大考,要以更強擔當、更實作風,全面落實各項措施,以雷霆手段迅速控制局面,堅決打贏這場大仗硬仗苦仗,推動疫情形勢盡快趨穩向好。…
-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研究做好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有關事項
- 3月14日下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研究做好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等有關事項。 省委書記李干杰主持會議並講話。…
- 李干杰在濰坊檢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 採取更多新招實招硬招迅速控制疫情傳播
- 3月14日,省委書記李干杰深入濰坊市濰城區,實地檢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問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強調,本輪疫情傳播呈現一些新特點新規律,必須採取更多更有針對性的新招實招硬招,迅速阻斷疫情傳播鏈條,堅決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
- 評論
- 關注